分享

陈鹤琴的17条教育原则

 老刘tdrhg 2018-05-16

所谓经典,都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陈鹤琴于1925年所著《家庭教育》一书至今已再版了几十次,当真称得上“家教经典”!此文是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总结的十七条原则,1948年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

陈鹤琴的17条教育原则

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教学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我们也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陈鹤琴的17条教育原则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了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

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

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

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陈鹤琴的17条教育原则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块。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

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

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

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

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

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

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

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作者:陈鹤琴(1892.3.5—1982.12.30)著名教育家,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


教育不是说给孩子听,而是做给孩子看

2017年12月15日   10 :解放周末/言讲   

陈鹤琴的17条教育原则
  希望我的每个学生,他们将来每一步脚印都很清晰;每个人都很充实,而不是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每份工作都很敬业,每笔收入都很干净;每天清晨醒来都很憧憬,乐观豪迈,每天晚上睡得很香;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和他遇到的所有人,会因为他的存在感到幸福,而他自己也因此而获得幸福。  ——李镇西

    ■演讲 李镇西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日前,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2017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作了题为《追求教育的真境界》的演讲,讲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想要学生有的素养,老师先得有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教育为谁?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当然是为了孩子。但有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这个初衷。
  在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人塑像。但是我想问,校园里的塑像是给谁看的?是给孩子看的吗?显然,有些塑像是给成人看的,而不是从儿童视角出发的。
  在我们学校陶行知塑像的周围,曾经立过很多牌子,上面写了一些教育名言。后来我发现,这些诸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名言,孩子根本听不懂。后来我把它们换成陶行知先生的儿歌,这个孩子们都懂;换成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这个孩子们都很喜欢。
  这些细节,正是体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为了孩子。
  教育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班,爱每一个孩子,就这么简单。
  教育最大的常识是什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本人怎么样,将决定孩子有怎样的品质。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有没有创新能力呢?要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那么教育者有没有这些素养呢?
  10年前我做校长时,第一次在升旗仪式上看到学生们站得那么端正,非常感动。可是回头再看看老师的队列,有的老师在后面聊天。第二天我给老师们开会,非常严肃地说:为什么会这样?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叩问自己的良知:你真的把孩子放在心上了吗?如果你把孩子放在心上,就不会这样,因为孩子们正看着你呢!教育不是说给孩子听,而是做给孩子看。
  我对教育有一个非常朴素简单的定义:你想要学生有的素养,你先得有,这就是教育。我跟老师们讲,如果以你对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你就是个好老师。
  从第二周开始,我提议所有老师单独列队,就站在操场中间。每次体育老师先整老师的队列,再整学生的队列,并大声说:“请全校同学以老师方队为准,向老师们看齐!”向老师们看齐,这就是教育的精髓。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真境界。

  “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有3000多名学生,距市中心十几公里远,在三环以外,88%以上的学生是当地失地农民的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
  我经常给孩子们拍照,然后挂在学校醒目的地方。有一次我去看体育课,孩子们正在跑步,我马上冲到他们前面拍了好几张。后来我选了一张特别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放大挂在墙上,并且配了几句话:“像风一样迅猛,像火一样热烈,像鹿一样敏捷,像鹰一样飞翔。青春的翅膀,拍打着天空;成长的足音,震撼着大地。告诉未来我能行,告诉世界我来了,向着太阳,激情出发!”我要让每个来到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被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气息感染。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一所不刻意追求特色也不着力打造品牌的学校,因为比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快乐与成长,比学校品牌更珍贵的是教师的尊严与幸福。”
  有位老师叫唐燕,十年前我做校长,她还是一个小姑娘,刚刚当上班主任。有一天她到我办公室来说,她不想做班主任了,因为班上有个孩子管不住,这孩子总是迟到旷课、语言粗俗,动不动跟老师顶撞……一想到那孩子她课都不想上了。我说,恭喜你,你有了一个科研对象,每个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科研对象,就像名医见到没见过的病例,可以通过研究丰富经验,提高水平。
  一年以后,唐燕在生孩子休产假前,给了我一本近20000字的有关这个孩子的跟踪记录,其中有思考、有剖析、有研究,还有故事、有情节,记录了那个孩子跌宕起伏的变化过程。后来我鼓励全校老师向唐燕学习,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教育故事,最后这些故事被集结出版。唐燕休完产假回到学校,我们本来不安排她当班主任了。但期末时她找到我说:“您还是安排我当班主任吧!不当班主任,我心里空落落的。”于是她又当上了班主任。
  过了几年,唐燕当上了校办公室主任,还参加了“未来教育家研修班”。但是有一天唐燕找到我说,想辞去办公室主任,退出“未来教育家研修班”:“我对当校长搞管理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只想做班主任。”所以直到今天,她还是一个普通的班主任,她认为这样更幸福。
  我发现很多老师平时在生活中普普通通,但一上讲台,就激情飞扬,魅力无限。我常常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抓拍照片,拍完后,还将这些照片展示出来,让老师们感受到职业尊严和自豪。我们不只贴特级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照片,而是每个老师的机会均等。我要让老师们意识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则是自己的感觉。幸福是属于千千万万普通老师的。
  我们学校的蒋长玲老师在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如果每个老师都具备这样的情怀搞教育,那才是真教育。

  一个学校得有可以流传下去的故事

  老师应该发自内心为孩子着想,常常换位思考,把自己变成儿童,这就是教育的真境界。
  我们学校开放式书吧的柱子上,记载着一位老师的故事。这位老师叫邹显惠,有一年教师节,中午在饭堂吃饭,我听到她很激动地对旁边的老师说:“我的学生太好了!”那个学期她刚刚接了一个很糟糕的班——以前的老师没有经验,带得很糟糕,于是学校安排邹老师中途接了这个班。我问她:“你的学生怎么好了?”她说,她班上几个调皮学生一早起来到农贸市场买了几条鱼,熬成了鱼汤,小心翼翼端到学校送给她,作为教师节礼物。我问她:“你喝了没有?”她说:“没有,我等中午热了端到教室里去让每个孩子喝一口!”于是,我便去拍了几张邹老师正在给学生喂鱼汤的照片。
  我们校园里有一个雕塑,怎么来的呢?美术老师杨明有一次带着学生参加陶艺大赛。比赛规则是现场抽签决定创作主题,结果他抽到的是“文明的进步”。杨老师以“书的发展”来表现“文明的进步”这个主题,背景是一个竹简,四周是活字印刷的字钉,前面键盘代表电子读物。这个作品获得了特等奖。回到学校,我把他的雕塑作品放大,作为一个景观永久矗立在校园里。
  什么叫文化?就是一个学校得有一些可以流传下去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越多,学校就越有文化。
  新校门修好了,谁来写校名呢?老师们说让我写,或请名人写,我说让孩子们写吧。最后选中的是初一年级程文迪同学写的字,被镌刻在校门上。我当时把这个小姑娘叫到校门口合影,我说:“程文迪同学,等你80岁的时候,一定要牵着小孙子到学校来,告诉他这是奶奶当年写下的字。”我们附属小学的校名也是孩子写的。孩子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件事,这是一种特殊的纪念。
  我们学校十年校庆的时候,我让老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物件。其中,有写得密密麻麻的备课本、教材,有孩子们的作业本、奖状,也有学生送给老师的手工书签等等。我们在校园的花园里挖了一个坑,将这些东西埋在地下,说好等百年校庆时再启封挖出来。遥想百年校庆,90年后的师生会怎样感慨万千?怎样怦然心动?怎样浮想联翩乃至热泪盈眶?
  再过90年,不管这个世界有怎样的变化,但是我们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依然会温暖我们的校园,并照亮每个人的心房。

  教育有三个关键词:“良知”“朴素”“常识”

  今年,我应邀给四川师范大学3000多名新生做演讲,我问在座有没有武侯实验中学毕业的学生,有两个女孩举了手。晚上聊QQ时,其中一个女孩对我说,他们班某某考上了北大。我知道她想让我高兴,但我听出她有点自卑,我说:“你也是我最骄傲的学生!”考上北大是不是评判一个学生唯一的标准?不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尊严,才是最重要的。
  我有一次在演讲中说,我希望我的每个学生,他们将来每一步脚印都很清晰;每个人都很充实,而不是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每份工作都很敬业,每笔收入都很干净;每天清晨醒来都很憧憬,乐观豪迈,每天晚上睡得很香;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和他遇到的所有人,会因为他的存在感到幸福,而他自己也因此而获得幸福。这就是我对学生的期待。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者有一句忠告:“请记住,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真境界。
  最后,我想说,教育的真境界有三个关键词:“良知”“朴素”“常识”,我们要坚守教育的良知,保持教育的朴素,遵循教育的常识。
  很多人对我说:你说这些没用的,大环境就这样,你能改变别人吗?我说,在这个时代,我们管不了别人,我们把自己做好就是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做一点算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