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掌握镜片法和调节近点进行调节幅度的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调节近点、调节远点和调节范围 实验原理: 人眼的调节幅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逐渐形成老视, 给近距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调节幅度的大小是衡量人眼视觉功能优劣的指标之一。 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获得 1、镜片法:通过负镜片光线的发散特性,来促发眼部的调节。通过正镜片的代偿,补充不足的调节,间接求得调节幅度 2、调节近点法: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调节近点越近,表示患者的调节功能越好 3、公式法: 4、通过Donder's 表 实验仪器及材料: 综合验光仪 近用视力表 视力杆
实验方法与步骤:
1、镜片法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检测右眼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处,打开近用视力表 (4)、打开近用照明灯,保证良好的照度,检查患者近用视力 (5)、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 (6)、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 2.5D ,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 为一档,缓慢增加负镜片(其间隔时间为5″~10″以保证患者在每次增加镜片之后有充足的时间恢复视标的清晰)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加上 2.5D (40cm 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例如:在患者眼前加 -2.50D 持续模糊,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 -2.25D ,患者的调节幅度为2.25+2.5=4.75D 。 (6)、如果患者看不清 40cm 处的视标,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 2.5D,此时在眼前增加正镜片,缓慢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调节广度等于2.5D(40cm 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减去增加的正镜度数。 (7)、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4)-(6) 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幅度。 (8)、打开双眼,重复(4)-(6)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幅度。
2、调节近点法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检测右眼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处,打开近用视力表。 (4)、打开仅用照明灯,检查患者近用视力。 (5)、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标持续模糊 (6)、记录距离,即为患者的调节近点。 (其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广度,例如:在眼前 10 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 0.1m 的倒数即 10D) (7)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3)-(5)步,检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8)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记录: OD :( ) OS :( ) OU :( )
3、Donder's 表
年龄 | 近点(CM) | 调节广度( D) | 10 | 7 | 14 | 20 | 10 | 10 | 30 | 14 | 7 | 40 | 22 | 4.5 | 50 | 40 | 2.5 | 60 | 100 | 1 |
4、公式:Hofstetter 在 20 世纪 50 年代,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提出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 =15-0.25 ×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 =18.5-0.30 ×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 =25-0.40 ×年龄
注意事项: 终点应为视标的第一次持续模糊,若患者出现模糊等待5秒若视标又清晰,继续增加镜片。对于老年人,镜片法可用正镜片法补偿调节不足直到所观察视标清晰为止,观察距离倒数减去正镜片补偿量为调节幅度。 实验结果记录: OD:AMP: OS: AMP: 文章内容由中国眼网转载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中国眼网删除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和共享更多信息学习和参考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未注明作者或不准确来源于网络,可及时联系进行更正和重点标注。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