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伤寒论》讲课太阳病篇结束,学员们各领症状作一篇总结。涵妈的这篇论文总结了仲景对痞证的治疗。痞证之痞与《周易》否卦相关,天气不能降,地气不能升,上下不交通。人身之天地以横膈为界,膈以上为天,心肺居之;膈以下为地,脾胃肝肾等居之。地气之升,天气之降,需脾胃在中斡旋,脾胃受伤,升降无力,气滞于膈下,乃成痞证,上郁阳火,下生阴浊。涵妈逐个解析了治疗痞证的条文方剂,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此证的具体认识。 《伤寒论》第151 条对心下痞的定义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在伤寒论中心下为胃,心下痞是胃脘满闷(胃脘部堵塞、胀满不通)的自觉症状,按之柔软不痛。其症状可表现为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或时有条状物聚起腹部,摸之可散,脘胁时有不适。心下痞只是气机的壅滞,不是有形之邪的阻滞,所以和结胸证不同,结胸证是心下痛,按之石硬,属于水热互结的热实证。痞证的是以心下痞为主证的一组征候。而诸如桂枝人参汤证和五苓散证中兼或出现的心下痞硬不属于痞证。 中焦区域属于半上半下,人体心火的下交,肾水的上奉,都要通过中焦胃气的降浊,脾气的升清,以及肺气的肃降,肝气的生发。因此中焦这个部位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中焦胃气对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有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这个作用,叫做胃气的斡旋作用。中焦是人体的一个枢机,是人体的一个枢纽。当胃气虚和/或受邪气的干扰,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则气壅滞中焦,而成心下痞。 伤寒论中几个泻心汤方是针对心下痞的,但是各有侧重。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泄心汤主之。 有心下痞硬、心下痞满的自觉症状,按上腹部柔软,此为气机壅滞,形成这种气机的壅滞的病机“其脉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的,这个浮,无恶寒,无发热,无头项强痛,所以不是主表而是主热。此主热的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是因为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壅,血管扩张所造成的。关上浮,寸脉、尺脉都不浮,提示热在中焦,是无形邪热,留扰中焦,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从而形成心下痞,此心下痞后世医家把它叫做“热痞”,是由于单纯邪气干扰所造成的,治疗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在这里关脉出现阳热之脉反应心下有火热之邪,火热之邪上扰心神会出现心烦;因是气痞,大便通而不爽;此心下痞伴有心烦,舌绛红,小便发黄,大便通而不爽,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衄血和吐血。 大黄黄连苦寒泻下,这里用麻沸散即滚开水冲泡片刻,去渣服汤,“取其气而保其味”,取大黄黄连寒凉特性,泡的时间段苦味不太重,寒凉的特性就能作用于中上焦。(后世推测大黄黄连泻心汤应当有黄芩。大黄、黄连、黄芩这三个药,现在把它叫做三黄泻心汤。) 临床应用:三黄泻心汤后世应用治疗胃热的证候。比如胃热引起的口臭,大便干燥、牙龈肿痛、吐血、衄血。以及胃热盛所致足阳明胃经所循行动的面部嘴唇干、脸红并且脸总是烘热的。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这是热痞又兼有表证,此处恶寒前应有发热,发热恶寒为表未解,与附子泻心汤的恶寒汗出的阳虚是不同的。心下痞是热痞,恶寒是有表证,表证兼里实,应当先解表后攻里。此时只用清热的药可能会伤肾阳,使表邪乘虚而入,解表后才能治痞。 附子泻心汤 [15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是热痞,无形热邪留扰中焦,干扰中焦的斡旋作用,使气机壅滞在中焦;恶寒和汗出,是下焦肾阳虚,阳气不能温肌表而恶寒;表阳不固而汗出。没有发热,也有脉浮,故恶寒汗出在这里不是表证。对于这个病人来说,中焦有无形之热,下有肾阳虚,外有表阳不固,寒热错杂。附子煮取汁温肾阳以助表阳,三黄开水浸泡取其寒凉之气清中焦无形之热,是典型的寒热并用的方剂。 接下来三个泻心汤都是针对痰气痞的。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此三个泻心汤证的病机相雷同,都是胃气虚,又伴有邪气的干扰。半夏泻心汤证是伴有痰邪的干扰,生姜泻心汤证是伴有水邪的干扰,甘草泻心汤证是伴有外来热邪的干扰。 临床证候都有中焦气机壅滞的心下痞为主证,同时又有胃热气逆、胃气上逆的表现,或者呕吐,或者干噫食臭,或者干呕心烦不得安,同时又有脾寒气陷的表现,肠鸣下利,症状表现雷同,病机相接近。心下痞有呕用半夏泻心汤;心下痞兼小便少,水肿等水邪征兆用生姜泻心汤;心下痞兼腹泻严重用甘草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已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证,是胃气虚,又受痰邪的干扰,使中焦斡旋失司,气机壅滞于中焦,出现心下痞的主证,此处心下痞为痰气痞。同时又有胃热气逆的呕吐,又有脾寒气陷的下利,治疗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对于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来说,此条文里写的很少,而《金匱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里的“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主证是心下痞,成因是胃虚,以方测证,以半夏为君药,半夏是化痰的药,所以此证有痰扰,胃虚痰扰,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导致心下痞,中焦气机堵塞,出现胃热气逆。人体心在上,上焦阳气盛,下焦阴气盛,通过中焦来协调上下的寒热。中焦一堵,上热不得下达,下寒不得上奉,出现了胃热气逆的表现呕吐;脾寒气陷出现了下利。这里一定有舌苔厚腻。因此心下痞为痰气痞,有气机壅滞而导致的心下痞,又伴有痰邪的干扰。) 半夏泻心汤是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这三个方子的代表方,组成上用 半夏和干姜两个辛味的药,辛开散阻结在中焦的气机;两个苦药黄连、黄芩,苦泄其满,使中焦气机壅滞而出现的心下痞得到缓解;用人参、甘草、大枣三药调补中焦胃气虚,以恢复中焦的斡旋机能。古人概括这个方子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能够调和中州,恢复中焦的斡旋机能,和解中焦,和解半上半下枢机不利。此外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而黄芩、黄连有清上热,干姜和甘草有温下寒的效果,对于上热下寒、胃热气逆的呕吐,脾寒气陷的腹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广泛的用于慢性的胃肠炎,慢性的胃肠炎常常是寒热并见,虚实夹杂,而此方是寒热同调,攻补兼施。 生姜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原是外感病,用汗法后,表证已解除,可能汗法不得当,伤里气胃气,导致胃中不和。胃气虚加上“胁下有水气”,出现心下痞。脾寒气陷,又兼水邪,出现肠鸣,下利,后世医家就说生姜泻心汤的适应证有小便少,轻度水肿,这正是有水气的表现,正因如此,叫水气痞。 生姜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把干姜由三两变成一两,干姜的量减少,另外又加生姜四两,化饮消水。生姜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在病机和主证上非常相似,只不过它兼有水气,故在临床辨证上可见到舌胖、舌苔水滑、小便少、水肿这些兼有水邪的征兆。 甘草泻心汤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证候是胃气虚,又有客热上扰,导致了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气机壅滞在中焦,由于气机凝结比较重,故病人感觉心下胀满堵塞,堵得很实在,“心下痞硬而满”,但这不是实证,而只是无形气机的壅滞。干呕是胃热过度向胸上冲,胸中有热,无形之热导致心烦。脾虚最重,脾寒气陷,出现“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腹中雷鸣是肠鸣音亢进,肠蠕动得太快,食物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就排出去了。
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甘草是补气的,有补胃中空虚,缓客气上逆,泻心除烦的作用。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由原来的半夏泻心汤中的三两增加到四两,来提高它补中气的作用。《伤寒论》中此方没有人参。 可在《金匮要略》的甘草泻心汤里有人参,所以许多注家都认为这是《伤寒论》在流传过程中把人参弄丢。三个方证中,本证是胃气最虚的,下利最重的,因此用人参,用甘草来补中气之虚。 甘草泻心汤证中心下痞兼有腹泻严重,另外还有心烦不得安,心下痞越严重,下利和心烦不得安越严重。甘草泻心汤治胃虚夹邪导致的各种疾病,客气乃胃里消化不好的水谷之气上逆,有患者还会表现有口腔粘膜溃烂。 旋覆代赭汤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此条是脾胃小肠虚寒,肺气不降,肝气携痰饮上逆引起的心下痞。胃气加上肝气、痰气的上逆而“噫气不除”。这里有肝的问题,没有脾寒气陷的下利。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在于旋覆代赭汤的适应证没有下利,同时此三个泻心汤也没有治肝的药物。 治疗的方法:平肝降逆,化痰消痞。方用旋覆花能疏肝利肺,代赭石镇肝降逆,肝肺之气得利,痞结之气可散,噫气可除。半夏和生姜更是化痰燥湿降逆和胃的; 人参,甘草,大枣针对胃虚。此方重用生姜,健胃消痞,去痰饮;轻用代赭石则留于中焦,有镇肝气之效,如果代赭石用量过大则直走下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