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尔库塞的提醒,今天还有效吗 07

 舍得斋主 2018-05-17

马尔库塞的提醒,今天还有效吗

2018年05月13日   07: 读书周刊/读书    


  ■李勤余

  五十多年前,《单向度的人》问世。“单向度的人”就此成为学术圈乃至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流行术语。何谓“单向度的人”?尽管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的阐释与论证百折千回、细致入微,但他的结论并不那么复杂: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就成了单向度的人。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转瞬即逝,再度捧起这部经典著作,不禁让人思考:上述论断是否仍然有效?如果说当年的马尔库塞对工业社会的境况深感无奈,如今的我们又是否能避免重蹈覆辙,不再成为“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让个体丧失批判性、否定性的罪魁祸首是无处不在的技术理性。在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化样态。以往,为现存世界作合理性辩护的任务由社会意识形态承担。比方说,封建时代的皇帝总要以“君权神授”说来证明自身的正统性。但在工业社会时代,科学技术可以在无须借助任何宣传手段的情况下,控制人们的思想。因为,科学的特性就是排除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要求一般性、普遍性、共同性,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一般人对现存世界的顺从性、肯定性。进而言之,人类所创造和发展的科学技术表面上在为我们服务,实际上却是一种奴役人、控制人、束缚人的异己性力量。
  如今,马尔库塞的观点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汹涌袭来,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这恐怕是他也无法预见的。尽管对于年轻人沉迷网络现象的批评不绝于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没有人愿意将社会倒退至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事实上,技术已经统治了我们所身处的世界。
  这一“单向度”的社会,必然会催生出“单向度”的思想。理性,本应是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结合,具有颠覆性的特点。我们之所以倾慕古希腊先贤,就是因为他们率先对现实世界提出了种种质疑。但是,当今工业社会中的技术理性是将形式逻辑推向巅峰的产物。形式逻辑通过一系列公式,将“实然”与“应然”彻底割裂。太阳“应当”是绕着地球转动的,这句话中就包含着颠覆现实的可能性,哥白尼早已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但形式逻辑中只有“实然”,它在为人类世界提供普遍有效性的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思想的贫乏。
  这种“单向度”的思想,让我们联想到萨义德的代表作《东方学》。在这部名作中,作者指出,“东方主义”是一种被西方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与东方国家的本来面目毫无关系。不幸的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传媒技术非但未能纠正错误的认知,反而助长了偏见的滋生。成龙的动作电影风靡世界,却让欧美观众误以为每一张东方面孔都会武术。这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提醒着我们,马尔库塞的洞见并未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确实,在当今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富裕,更为便捷。可在马尔库塞看来,幸福应该意味着自由。而工业社会已经用进步的科技与舒适的生活击垮了人们内心的不满和抗议,并使我们因为满足于现状而放弃了对超越性理想的追求,于是,“单向度的人”就此诞生。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寻觅到替代性的选择,摆脱这一精神困境?马尔库塞为读者提供的答案是艺术。因为艺术的本质是“异化”,蕴含着矛盾性与差异性。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变为甲虫,无疑就是工业社会摧残人性的象征。马尔库塞坚信,人的解放可以建立在“审美向度上保持一种表达自由”的基础上。换言之,只有在艺术中,人们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
  如此说来,马尔库塞的结论只能让我们陷入永恒的悲观主义?其实不然。毕竟,将科技的发展贬斥为一无是处,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即使我们可以如卢梭一般,为“高贵的野蛮人”唱响赞歌,也很难放下紧握掌中的手机。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价值理性代替简单粗暴的工具理性,不再迷信科技万能,摈弃浅薄的乐观主义倾向。而如今重读《单向度的人》的我们,也在用行动宣告:人类没有,也不会丧失批判、反思的能力。

  《单向度的人》[德]赫伯特·马尔库塞 著高文英 编刘继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