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并未走远—细说魏晋南北朝之北朝风云(1)孝文登基

 金色年华554 2018-05-17

1.北朝风云序言

中国自东汉末年以来由于皇权衰落,军阀混战,进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从汉末黄巾起义一直持续到杨坚灭陈,统一中国,长达405年。

这期间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继而是西晋昙花一现的短暂统一,接着就是以“永嘉之乱”为代表的大规模的分裂动荡,俗称“五胡乱华”,中原生灵涂炭,晋室衣冠南渡,进入南北对峙阶段,也就是俗称的南北朝。

历史并未走远—细说魏晋南北朝之北朝风云(1)孝文登基

五胡十六国与东晋帝国南北对峙

这期间南北朝显现出了鲜明的特色,虽然南北朝双方一直战火不断,但双方的特色更多的体现在内政上,南朝的特色体现在无休止的内讧和血腥清洗,宋、齐、梁三代都是血迹斑斑,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令人发指,唯一好点的陈朝也发生了文帝谋杀侄子陈昌的惨案。

北朝相对而言,特色主要体现在金戈铁马的争霸战争。沙场征战几时休,早期是北魏发动的统一战争,北面和柔然、契丹、室韦等民族大打出手,南面连年和后燕、后秦厮杀,最终统一北方。

到了中期,随着南迁汉化的深入贯彻,北方保守的鲜卑贵族的不满日甚一日,终于引发了六镇之乱。从此北魏内乱不断,先是尔朱荣专权,接着是高欢、宇文泰两大集团决战,一直折腾到北周灭北齐,杨坚篡周才终于落幕。通俗的讲,南朝喜欢搞家庭暴力,北朝痴迷于打群架,偶尔调戏一下南朝,这种乱哄哄地状态一直持续到隋朝统一才结束。

我们要讲的就是北朝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孝文帝登基开始,让我们穿越一千多年的风尘,近距离审视寻找那段有血有肉的北朝往事,倾听那个渐行渐远,越来越模糊的大时代的铁血挽歌,那歌声从未散去......

2.不得好死的北魏皇帝们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统一北方后,便成为与南朝刘宋不相上下的强大帝国,满怀壮志的道武帝不断南下攻打山东、河南之地,双方你来我往,混战不休。

历史并未走远—细说魏晋南北朝之北朝风云(1)孝文登基

北朝与南朝的对峙

就在这关键时刻,道武帝却被自己的儿子清河王拓跋绍刺杀了,这件事《魏书.太祖纪》里没有提,估计是为尊者讳,毕竟开国皇帝被儿子刺杀的,第一是不光彩,第二是不多见。道武帝拓跋珪有幸和朱温、李元昊等人成为难兄难弟,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太宗纪里记载了这件事:

天赐六年冬十月,清河王绍作逆,太祖崩。——《魏书.太宗纪》

剿灭拓跋绍叛乱的太子拓跋嗣即位,就是明元帝,新皇帝继承道武帝的遗志,北伐柔然,南征刘宋,开疆拓土三百里,东线攻占山东青州、兖州,西线渡过黄河攻克虎牢关,在黄河南岸站稳了脚。

拓跋嗣这哥儿们和柴荣有一拼,都是工作狂,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最后把自己玩死了,积劳成疾,驾崩于亲征途中。

死后,太子拓跋焘即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武帝,他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和佛祖过不去,主导了灭佛暴行,是三武一宗灭佛中的一位,后来的佛教徒对他恨之入骨,诅咒他出门怎么样怎么样,不得好死之类的。后来太武帝果真被宦官宗爱谋杀,死于非命,看来佛祖不是那么好惹的。

历史并未走远—细说魏晋南北朝之北朝风云(1)孝文登基

北魏太武帝灭佛

太武帝死后,宗爱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七个月后又将其杀掉。大臣们拥立拓跋叡为帝,也就是文成帝。文成帝一上台就杀了反贼宗爱,然后推翻爷爷太武帝的政策,废除灭佛令,开始大肆崇佛,大同云冈石窟就兴建于此时。

在位13年后,文成帝驾崩,太子拓跋弘即位,这小子和他爹有一拼,狂热崇佛,甚至多次流露出出家为僧的意思,年轻的皇帝经常召集一帮高僧在皇宫里讨论佛法。

其实在即位之初拓跋弘是想大干一场的,可是他的嫡母,也就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冯太后牢牢控制大权,拓跋弘处处受制于人,心里愤愤不平,便想办法打击冯太后集团,收回权力,在这过程中,母子俩的矛盾逐渐激化。

在冯太后集团的步步紧逼下,孤立无援的献文帝拓跋弘招架不住,败下阵来,逐渐产生了厌倦情绪。

“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魏书.显祖纪》

最终献文帝被迫选择禅位,最初她想传位给素有声望的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遭到冯太后集团的强烈反对,那帮人逼你禅位不就是为了夺权嘛,你把皇位让给能力更强的拓跋子推,那冯太后这帮人不就白忙活了吗。

阻力甚大,拓跋弘只得放弃,恰好此时,他的长子出生了,拓跋弘非常高兴,下令大赦天下,改元皇兴。

不久后赐儿子名拓跋宏,这就是日后著名的孝文帝。

不能传叔父,只能传位年幼的儿子了,这也是冯太后的想法,拓跋弘被迫于皇兴三年六月册立长子拓跋宏为皇太子,并在不久后正式下诏禅位于太子,此时的太子拓跋宏尚不满五岁。显然,拓跋弘的退位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的崇佛厌世之心,更重要的也是冯太后逼迫的结果。

“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魏书.天象志三》

拓跋弘退位后,依照汉初刘邦尊父亲太上皇之故事,自称太上皇帝,时年23岁,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退位后的拓跋弘居住在崇光宫,门前的台阶都是土阶,可见条件之简陋。太子即位后,太上皇仍然通过各种手段遥控朝政,甚至亲自率军南征北战,在平城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式。这一切都令冯太后忍无可忍,两人终于撕破了脸。

承明元年(476)六月,平城宣布戒严,气氛紧张,太上皇应召进宫面见冯太后时被软禁。不久毒杀于永安殿(也有说是自杀),这已经是北魏开国以来第三位死于非命的皇帝了。

3.孝文帝与冯太后

宫廷政变后,群臣上谥号献文帝,《魏书》没有记载这场谋杀,但在结尾的评论里无意间说了一句:“宫闱之变,将天意哉!”

似乎透露了某种信息。

父亲的暴死对年幼的孝文帝不可能没有影响,但当时的他根本无法和冯太后较量,冯太后除掉太上皇,挟持幼主,大权独揽,小皇帝完全活在她的阴影里,孝文帝在位28年,冯太后临朝听政就占了18年,孝文帝亲政仅仅10年,可见这祖孙俩的关系多复杂。

历史并未走远—细说魏晋南北朝之北朝风云(1)孝文登基

北魏冯太后画像

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带头死葬洛阳,没有和父亲、祖母葬在一起,平城对于他而言,是不是一块伤心地,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孝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诏要求臣民上疏献言献策,广开言路倾听民意。

“自今以后,群官卿士下及吏民,各听上书,直言极谏,勿有所隐。”——《魏书.高祖纪》

又强调说,如果有好的建议,有利于国家建设,有利于百姓福祉的,有关部门要马上奏明,我要亲自过目。

“诸有便宜,益治利民,可以正风俗者,有司以闻,朕将亲览。”——《魏书.高祖纪》

再想想今天的所谓党员不得妄议中央,统一思想、一致通过之类的玩意儿,心中实在不是滋味,封建皇帝尚且明白的道理,共和国却不懂了。

孝文帝为人宽厚仁爱,这从他执政的点滴小事就能看出来,将仁政贯彻始终。

早在平城时,他就宴请京城70岁以上的老人于太华殿,赏赐贫困者衣物,又规定这些老人家里可以有一个儿子不服兵役,照顾老人。

有一次,孝文帝到代地的汤泉巡视,沿途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将皇宫里的宫女赐给没有老婆的光棍为妻,这样的小事在史书里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孝文帝即位后的18年里,一直活在冯太后的阴影下,直到太和十四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才宣布亲政。

短短三年后的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便迁都洛阳,推进汉化改革,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他又是怎么做的?

明天我们下一讲接着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