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real寿元调养 2018-05-18

讲给你一个真实完整版的“殷之三仁”

☆平沙落雁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殷之三仁”这一概念是孔子他老人家最早提出来的,是对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位仁德之人的尊称,后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并广泛引用。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的《汲县志》记载,汲地的“箕子庙”、“ 三仁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大文学家柳宗元曾专为箕子庙撰写了《箕子碑》的碑文,收录在《河东先生集》中。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至于“三仁祠”,莅卫凭吊者更众。如明代诗人刘魁庐曾为三仁祠作诗云:“三仁生死异,一念鬼神临。锥享千秋祀,难消万古心。我生胡乃尔,遗恨到而今。此语凭谁会,春风碧草深。”

明代学者靖安也曾为三仁祠赋诗道:“商纣凶淫国势亡,三仁生死为纲常,义民独肯修祠祭,留得芳名万古扬。”

清代诗人高遐昌也曾作诗曰:“宗臣遗像在,瞻拜泪潸然,谏非徒烈去,奴岂自全欢。悲风来殿角,劲柏吼阶前,九鼎能移去,三仁亘古传。”

可惜的是,当年的庙、祠、碑刻,恍如金粉沉沙,纷纷坠入时间的漏斗,曾经的遗址早已被座座楼房取而代之。可簇新的楼房盖得再富丽,再挺拔,又怎能超得过那一处处古迹的历史标高?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说三仁之前咱首先得弄清楚他们的籍贯,不然有人该质疑了:不能仅仅因为比干墓、箕子庙、三仁祠在你们卫辉,就硬说他们的籍贯是卫辉人吧?想想也是,咱总得拿出点真凭实据。但这个真没有。因为远古时期的地域划分很模糊,既没有界碑,也没有鸿沟,基本上都是大约摸儿。至于他们的祖籍和生地具体在哪个地方,恐怕谁也说不准。

不过线索还是有的。查阅《汲县志》和《卫辉府志》,其人物卷上都有他们的传记,都把“殷之三仁”列为本府本县贤哲忠烈人物的篇首大加追述。那么问题来了,古时的殷商王都大都在后来的卫辉府治下,说他们是卫辉府人无可争议,但要非说成是汲县人不可,那很多人该摇头了。

这还真是个问题。好在《吕氏春秋》在记述比干生平时说了一句明白话:“比干,乃沫邑人。”真是一句顶一万句呀,这样就等于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么,这个沫邑又指的是哪呢?别慌,人家在文后面可是有注解滴,说沫邑就在河南汲县的北面约十里处,古称比国,又叫沫邑,比干的封地即在此。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那能不能说得更具体点呢?这个可以有。学者何光岳在《殷都学刊》上发表的《比国的来源与迁徙》一文中说:“比地约在今卫辉市北,纣王杀比干后,比人南迁于此,其后有比氏,比干氏。比地最早出于文献《竹书纪年》。”又引万历年间《淇县志》所记,比干乃汲县人,又葬于故乡及其封地汲县,可见比国在汲县北的比干庙村一带是确凿无疑了。三仁血脉本一支,古比国又在汲地,你说吧,他们应该算是哪的人?下面终于轮到说正事了。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三仁中我想先从微子谈起。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哥哥,微是他封国的名。微子在朝为政时是非常能干的,口碑也佳。但他对纣王统治后期的所作所为十分看不惯,作为兄长,他也没少劝说,可纣王是老虎拉磨,根本不听那一套。微子深感殷王朝气数已尽,自己又无力回天,最后他听从了太师和少师的指点,为保存殷商的宗庙香火,携带着祭祀祖先的祭器,逃往今山东梁山县西北一带,隐匿民间。

那时侯还没宋江呢,他也没上山入伙,后来还被周成王封到了商丘,国号为宋,这样微子就成了宋国的首任国君。但他死后还是埋在了山东微山县的微山岛上,微山、微山湖包括微山县,都是后人为纪念他而重新命名的。

咱再接着说说这个箕子。箕子是纣王的叔叔,殷朝的太师,箕是他封国的名,知道这些似乎就够了。但有一点你必须知道,他还是一个算卦高手,擅长占卜阴阳、观测天象,每有重大活动,都要请他摇一摇、扫一扫,据说很灵。比干被剖心,微子愤而出走,其实箕子早就能算出来。但他不走寻常路,既然进谏无果,他干脆把衣裳一撕,披头散发,胡言乱语,装起疯来,以此发泄内心的痛苦。

武王灭商后,他的病一下子好了,但他明确表示不愿事周。武王也不勉强,将他封到朝鲜半岛为王,箕子正巴不得呢,说走就走,并很快在那里建立了朝鲜历史上第一个东方君子国。但再君子他也有乡愁,他也想家。

何况,他不光会算卦、会当官,关键是人家还会写诗呢。后来他回国朝见周王,路过牧野,触景伤怀,随口吟道:“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这首《麦秀歌》,可以称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首文人诗。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再往下就该说到比干了。比干是商王文丁的次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帝乙。因为是次子,未能继承王位,他20岁就以少师的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之重辅佐其侄幼主帝辛(纣王),被誉为三代孤忠。世人称其为比干,也跟封地有关。后因纣王荒淫无度,怨声载道,他为保江山社稷,不避汤火之诛,直言强谏,一连三日不去,直至被剖心而亡。

应该说,三仁之中数比干的结局最为壮烈,面对屠刀,他袒露胸膛,以心献国,视死如归,其悲壮之举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那么,比干死后为什么会葬在卫辉呢?正应了那句老话:魂归故里,叶落归根。比国毕竟是他当时的受封之地,他的后人绝不会草草行事,把自己的先人随便安葬个地方,而是把他回葬出生的故土,埋在自己的封地,这是很符合中国古制和民风习俗的。起初,比干的坟冢普普通通,商亡以后,周武王慕其名亲来拜谒,遂命大将闳夭为比干封墓并且封成天下第一墓。

谁知,这事到了明代许仲林嘴里竟变得复杂了,他在《封神演义》中很是虚构了一把,说比干被剖心后并没死,他是喝了姜子牙给他的神符,要到“心”乡重新镶个心,结果半路上遇见妲己变成的老太婆在卖“无心菜”,不问还好,开口就错。只听比干大叫一声,当即坠马而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踅起的尘沙和黄土把比干的尸体层层掩埋,形成厚厚的一方“天葬墓”。

比干为什么葬在卫辉?史书记载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不得不说,这个许仲林的想象力倒是很丰满的,故事编得也挺凄美且富有人情味,我宁可相信这是真的。每次到比干庙去,当听导游解说到“天葬墓”的由来时,我竟然掏不出半点商榷的勇气,只能在心里默默感叹文学力量的巨大和深入人心。

不管怎么说,比干身上所体现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忠谏精神,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毕竟产生过巨大的历史辐射,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千百年来,对他的纪念始终不断。孔子尊其为“三仁之首”;范文澜先生把他与夏朝的关龙逄、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魏征,同列为历史上敢言直谏的爱国者。作为“亘古第一忠臣”,可以说比干受之无愧。即使放在今天,他的精神仍值得发扬广大,仍是我们华夏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