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公英评论】“共性学习 个性发展”模式,未来学校教育之方向

 老河鱼的记忆 2018-05-18

        当下的班级授课制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使班级授课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奠定其教育形式的垄断地位,及至今日,仍是世界各国主流教育所采用的形式。

        中国古代的教育形式主要是私塾制。无论孩子年龄大小都聚在一起,由先生分类指导进行学习。1862年,班级授课制传入我国,北京京师同文馆是第一家试用。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后,全国广泛推广。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特点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的班级,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教授同样的内容。其好处是,效率高,便于评估。这种教育形式之所以常用不衰,是因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古代,教育是达官贵族专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教育渐趋平民化,日益增长的受教育者人数,使得教育设施、师资不能满足其需要,特别是受口传、手授教育手段传播有限性的制约,加之工业化发展需用大量同类型技术工人,使得班级授课制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几个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精英人才和大批的知识性劳动者,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但班级授课制有其不可能自我消除除的弊端,那就是不能因材施教。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同、学识相近,但却存在个性差异。同一内容,同一方法,同一要求,同一评价的方法只是对学生进行常规规知识、常规技能的教育,却无法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这种教育如同工厂的车床,按照统一的模具打造学生,从而扼杀了孩子天生的个性潜质,埋没了无数的天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拉丁文里,教育一词是“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孩子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这个“引发”,首先应是了解孩子的个性潜质、兴趣爱好。只有找对了“引发”的方向,教育才能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级授课制显然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当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我们国家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近年来标准化、均衡化建设,使得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的飞速展,互联网+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微课、平板、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这使得个性化教育实现成为可能。当代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发展,对个性化、创新人才的渴求,也使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育方式愈来愈无法满足。

        教育超市+走班,年级+书院模式的出现不但是教学形式的革新,更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教育方式既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让学生掌握夯实未来生活学习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同时,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引发出“每个孩子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顺势而教,帮助学生“生产出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语), 帮助他们“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蔡元培语),让每个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的完整含义!

        为小学的“走班”“超市”教育叫好!为中学的“年级+书院”教育模式点赞!我坚信,这种“共性学习+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代表着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