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履痕:回望瘦西湖

 老苞米的书屋 2018-05-19
 
   2015年就有去扬州的想法。在一次朋友聚会的时候,我说要去扬州去看看,一位老师级别的朋友马上说:扬州好啊,瘦西湖不错,值得一看。
   显然瘦西湖算是扬州的名片,去扬州的人都要去游一游瘦西湖。
   过去以为,这个瘦西湖总是有蹭杭州西湖热度的嫌疑,究竟它是怎么个瘦法 ,头脑里并没有什么印象。总之,对瘦西湖还是很期待的。
   烟花三月下扬州。去年(2016年)过完五一,我就迫不及待地拉上朋友去了扬州。按农历算,我算是四月下扬州,已经错过了“烟花三月”了。
   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知道“烟花”是柳絮,广陵是扬州的古称。
 
 
   依然是自助游,所以能与朋友无拘无束地游览瘦西湖。为了走一条合理的路线,我们与那些旅游团保持一定的距离,跟在大队人马的后面。我相信,旅游团的导游指引的路线是比较合理的,毕竟人家是靠这个吃饭的,如果遇到讲解水平高的导游,还可以凑上去听一耳朵。
   我把自己的这种行为称之为“蹭团”。
   这天的天气晴好,且不算很热,游人也不是很多,除了眼前这些像幼儿园小朋友扯“拉拉狗”一般的随团旅游者,也就是三三两两像我这般的散客。
 
 
   尽管错过了李白的三月,但是四月的瘦西湖也是很美的,满眼的绿树红花,让人觉得如同置身于画图中。现在突然想,如果孟浩然是四月去的扬州,将是什么情景?
 
 
   在扬州买了几本小册子,其中一本就是《瘦西湖》。
   据书中介绍,瘦西湖其实不是湖,而是一条狭长的河道,长约5公里,最宽处不足百米。瘦西湖原来叫保障湖(我怀疑这个名字是否真实,真是土得可以,没有半点风情),清乾隆年间,一个名叫汪杭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不知道是瘦西湖让世人知道了汪杭,还是汪杭让瘦西湖名闻天下。以我的鉴赏眼光来看,汪杭的这首诗写得其实很一般。
   很多人相信,汪杭这首诗就是“瘦西湖”名字的由来。实际上,早在顺治年间词人吴绮所著的《扬州鼓吹词》一书中,瘦西湖的名字就已经出现了。如此说,瘦西湖的名字至少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
 
 
   尾随在旅游团的后面,来到了瘦西湖的“园中园”——徐园。

 
 
   穿过徐园,走过一座玲珑的小红桥,就是小金山了。
   小金山是一座人工堆砌的湖心岛,所谓山,也不过高数十米。金山这个名字来源于长江对岸的镇江金山,扬州人给这座湖心岛起了个小金山的名字,依然有蹭热度的嫌疑,想必是与白娘子水漫金山的神话传说有关吧。
 
 
   小金山有座规模不大的关帝庙,相传当年主持堆土筑山的是一位名叫程志铨的候补主事。程主事前后堆了三年,费工二十万,却始终没有堆成。一天夜里,程主事梦见了关公,关公告诉他,想要堆山,必须在四周打上三圈木桩,以拦住下塌的泥土。程主事依计行事,结果只用十来天的时间就堆起了一座山。
   这个传说多少有点儿滑稽,因为没有谁听说关老爷有建筑方面的才华。
   《瘦西湖》这本书上也说,之所以说成是关公托梦,而不是鲁班,多是与小金山脚下原来的一座关帝庙有关。
 
 
   关帝庙内的关公画像。画像两边有一副对联:意感长春,遥指青山开画境;威闻武圣,真凭赤胆薄云天。
 
 
   苏轼曾经有一首赞美西湖的诗,也算是妇孺皆知了。其中一句很有名,就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喻成大美女西施,足可见在苏轼的眼里,西湖究竟有多么美。
   十多年前,曾经去过西湖,可能是先前在心里把西湖想象得太美了,待一睹西湖的风姿时,竟然有些许失望的感觉。失望的感觉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过去一厢情愿地把西湖想得与神话里的瑶池一般。对于瘦西湖,我倒没产生类似的感觉,说来更简单,此前我没有任何关于瘦西湖的联想。
   尽管如此说,我还是承认西湖是很美的。
   较之杭州西湖,瘦西湖要精致小巧一些。
   如果同样把西湖和瘦西湖都比喻成美女,我觉得西湖应该是大家闺秀,美则美矣,只是气质上有几分高冷。瘦西湖则是小家碧玉,更似邻家女孩,娇俏可爱,比较接地气。
 
 
   瘦西湖与西湖除了名字,也有其他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和赞美的诗篇。年代早些的,除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气最大的当属杜牧,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只是这些诗多是吟咏扬州的,也难怪,那时还不曾有瘦西湖呢。毕竟与大名鼎鼎的西湖相比,瘦西湖差的不止三两个辈份呢。
   到了清代,才是瘦西湖“走红”的时节,遗憾的是此时世上已经再无苏轼、白居易这样级别的大诗人了。来瘦西湖游览的最大的腕儿,当属乾隆这位酷爱写诗但是貌似质量不是很高的皇帝了,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在此疑似没有留下什么诗文。
   个人以为,瘦西湖与西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差别,就是关于白娘子的传说。这是让杭州西湖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民间的老百姓可能不知道苏轼、白居易等大诗人,但是没有不知道《白蛇传》的。《白蛇传》虽然是神话传说,但是地名却出奇地具体:除了大环境的西湖,还有雷峰塔和断桥。
   实际上,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过去虽然有民间传说,但是最后以完整的故事形式出现,是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所以,我又想,如果没有白娘子和许仙,西湖的魅力肯定会打折扣的。
   瘦西湖与它的老前辈西湖差的不仅仅是历代名人的赞美,还差一个足可以流传千古的神话。
 
 
   不夸张地说,瘦西湖是一个花的世界,语言贫瘠的我,只能用花团锦簇这样陈词滥调来形容。
   可惜,我是个花盲,面对花团锦簇,我大部分叫不出名字来,真真是辜负了瘦西湖的色彩缤纷的花团锦簇。
 
 
   生来不甚喜欢花花草草的我,置身于瘦西湖,瞬间竟然变成阴柔起来,不但驻足观赏这花团锦簇,还用相机拍了不少红红绿绿的照片。
  
 
   瘦西湖的一片红艳艳的鲜花,让我想起了家乡街心广场的花池,多是这种样子。我尚识得这种花叫串红。
   我那个自诩为“北国春城”的家乡,很少能见到瘦西湖这般色彩缤纷的情景,街路与公园的花坛虽然数量也算可观,但是颜色要单调得多,花的品种也屈指可数。我想,我能成为花盲,多是因为平素见识少的缘故。
   我的家乡名叫长春,其实春天短得与兔子的尾巴差不多,差不多还没待你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夏天就匆匆来了。一个生活在这样地方的人,来到瘦西湖这样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简直与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
 
 
   这儿是瘦西湖的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玲珑花界”。
   所谓的玲珑花界,其实就是一个芍药园(也含牡丹)。扬州的芍药很有名,自古便有“洛阳牡丹,广陵芍药”的说法。欧阳修有“琼花芍药世无伦”之句,清人李斗则称“扬州芍药,冠于天下”,可见扬州的芍药名气之大。
 
 
   还好,我还认识芍药,且是在没有发现介绍标牌之前认出的,算是没在朋友面前掉链子。
   曾记得这样一句诗: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的是雨后的芍药带雨含泪,像少女一般脉脉含情,在诗人秦观的眼里,芍药是多么美好的,既美,又多情。
   有些不文明的游人,带着孩子肆意折花拍照,望着地上散落的花瓣,让人感到心疼。我本想去制止一个折花的孩子,可是见到孩子旁边的那个鬓发皆白的老妇人,正端着相机含笑望着她的孙子(或外孙),便没有去制止。
  我对朋友感慨地说:她这般纵容,是在害孩子。
 
 
   为什么这篇帖子的题目叫《回望瘦西湖》,就是因为时过境迁,好多情景都记不得了。在瘦西湖拍了不少照片,现在翻看,很多都说不清当时拍照片是何种心境,记不起照片中的景物是什么,所以有很多照片只能在电脑里沉睡了。
 
 
   我想,在游人里面,我是一个有点儿矫情的人吧,不但认真欣赏美景,而且总要琢磨一些为什么,不然日后会后悔的,毕竟第二次来瘦西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我每到一处,都要看得仔细些,包括每一块石碑,每一块匾额,每一块有介绍文字的牌牌,喜欢把偶然得知的某个典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原本狭长的瘦西湖,到了这儿(按书上的说法,这应该是入口的北面),水面豁然开阔起来,真的有点儿“湖”的意思了。
   还是想打个比方,瘦西湖很像一条曲径通幽的林荫路,你不走完全程,见不到全貌;西湖则不然,它极像一个广场,你只要随便找一个位置,差不多便可以将西湖尽收眼底。
   在这个位置看瘦西湖,可以见到五亭桥和白塔了。
 
 
   五亭桥造型奇特,全长50余米,桥面和桥身围栏石柱的顶端都有雕凿精巧的石狮,飞檐下画栋雕梁上都有精美的彩绘。桥面上,有五座黄瓦飞檐的亭子,中间那座亭子最高,南北各二亭相互对称,亭与亭之间由短廊相连。
   据记载,五亭桥最初由乾隆年间的巡盐御史高恒所建,不幸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后来重建的五亭桥样式简陋,没有恢复最初的气派。1931年,一场罕见的大水毁坏了桥基和桥亭。次年,扬州人举全城之力再次修复,基本恢复了五亭桥的原貌,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五亭桥在扬州有着非凡的地位和荣耀,在任何一种宣传扬州的资料中,五亭桥几乎成为经典的形象反复出现。在数不胜数的扬州地方产品中,“五亭桥牌”是一个特别常见的品牌。
   在来到扬州的途中,一位热情而又健谈的出租车司机向我们介绍了几个扬州必须看的景点,其中一个就是瘦西湖,而且他还特别提到了五亭桥。据这位司机师傅讲,每到中秋月圆之时,五亭桥的15个桥洞中会各自映照出一个水中的月亮。
   看来是无缘见到有十五个月亮倒影的奇观了,因为四天之后我们就要去镇江了。

 
 
   五亭桥除了可供人观赏之外,也是一座可以让人停留的桥。这里的位置是瘦西湖的“腰部”,游人至此正好小憩。坐在桥面的石椅上,迎着阵阵袭来的湖风远眺。
 
 
   像北京的北海公园一样,瘦西湖也有一座南方并不多见的喇嘛塔。
   前些天看电视上的纪录片频道,片名好像是《鸟瞰中国》吧,其中有一集提到了瘦西湖的白塔,讲了一个关于白塔的传说。据说是乾隆游瘦西湖时,对身边的人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里的景色很像京城的北海,可惜少了一座白塔。这句话被一个盐商听到了,连夜用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乾隆见了很是感慨:都说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这自然是个传说,电视纪录片也是这么说的。
 

   至于瘦西湖白塔是何时建的,我手中的小册子也没有具体时间,只是模糊地说“始建于元代”,同样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据清人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一书记载:“乾隆甲辰,重修白塔甫成”。查了一下,乾隆甲辰应该是1784年,这一年,扬州人重修了瘦西湖的白塔。
 
 
   有趣的是,瘦西湖不但有小金山,而且还有一座法海寺。原以为也与镇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有什么关系,自然是好奇心满满。回来后查了资料,方知自己太无知了——岂止扬州的瘦西湖有法海寺,全国有很多法海寺,杭州有,青岛有,福州也有,最有名的当属北京的石景山法海寺。
 
 
   这块《重修法海寺碑记》记载了法海寺的前世今生。据碑文介绍,法海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重建于元代。清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时,赐名“莲性寺”。1994年,由当地宗教部门全面修建。
 
 
   法海寺前的空地上,有一组雕像,十来个模样很萌的小和尚,或是习武,或是打坐,很是可爱。
 
 
   瘦西湖的景区很多,最具诗情画意的地方当属二十四桥景区。显然这个景区是为了还原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这句诗的意境而建的。1986年,扬州人依照《扬州画舫录》中的记载以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画家袁耀所绘的《邗上八景 · 春台明月》册页等史料,在乾隆年间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旧址上,设计了二十四桥景区的恢复方案。
   因为一首唐诗,让许多人知道了扬州的二十四桥。
   尽管有太多的人熟知二十四桥,但是二十四桥是什么样,究竟是有二十四座桥,还是有座桥的名字叫二十四桥呢,恐怕能说清楚的人不会很多。比如我,始终认为瘦西湖有座桥名叫二十四桥。
   多年来,关于二十四桥的争论或猜想一直没有定论。
   沈括认为,这是指扬州城内的二十四桥,并在他的《梦溪笔谈· 补笔录》中罗列了一大堆桥名。但是有人指出,他列出的桥名并不足二十四座。而李斗则在《扬州画舫录》十分肯定地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一些更有想象力的人认为,二十四桥得名是因为曾经有二十四个美女在一座桥上月夜吹箫。还有人指出,杜牧一向对数字不太严谨,正如他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这里,“二十四”与“四百八”一样,只是一个虚数。
   读了《瘦西湖》这段文字,颇觉有趣,并且想,一首诗设置了一个千古谜题,至于哪个答案是标准的,恐怕只有杜牧本人能说得清楚了。
 
 
   这是瘦西湖二十四景区的主体建筑熙春台。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
   据说当年扬州的盐商曾经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春台祝寿”。
 

   在二十四景区,如果说能与二十四桥有些关系的,就是这张照片上的这座桥了。
   这座玉带状的拱桥24米长,2.4米宽,两端各24级台阶、24根栏柱,可以说,这座桥通体的设计都与“二十四”有关。
   这座现代人建的桥,算是终结了关于二十四桥的争论,你认可也罢,不认可也罢,这座桥就在那里,而且是在用数字说话。
   一年多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游览瘦西湖时的情景,虽然忘却了许多,但是感觉依然很好。
   “瘦西湖不错,值得一看”,我想起了那位老师级别的朋友说过的那句话。


                                                (2017-9-25 14:4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