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征人怨 柳中庸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鹧鸪天·送 人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登金陵凤凰台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三、古诗鉴赏(10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三、古诗鉴赏(10分) 9.(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鹧鸪天
⑵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江苏省阜宁中学09届第六次调研考试 三、古诗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听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5分)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5分)
答: 江苏省溧阳中学200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江月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三、古诗鉴赏(10分) 9.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
村居
王冕
英雄在何处,气概属山家。
蚁布出入阵,蜂排早晚衙。
野花团部伍,溪村拥旗牙。
抱膝长吟罢,天边日又斜。 (1)这两首诗均为村居题材,但写法不同,意蕴相异,风格有别。请结合全诗谈谈他们艺术风格的差别 。(6分)
(2)两首诗在写景状物时 ,都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原诗加以说明。(4分)
(2)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王诗蚂蚁相争出入布阵,蜂聚成群衙前排列是“动”,野花丛开,溪村酒旗是静;高诗青草、黄莺、绿柳、碧水、如烟似雾的旖旎春光,以蓝天为背景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景静态图。同时,草长、莺飞、柳拂、醉烟等又构成了春景多姿的动态图。一群活泼的儿童放学回来,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鸢”,在轻盈的东风中,把自己的风筝送上蓝天。更使画面充满生机。(2分) 或者都采用从视觉、感觉角度的描写景物。(2分)王诗中看到的蚂蚁相争,蜂聚成群反映在作者的感觉中,它们成了“蚁布阵”、“蜂排衙”,有行列队伍,宛如战阵;蜂早晚聚集,好似官府排衙仪式。高诗中的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放纸鸢的儿童等是视觉看到的,而醉春烟中的“醉”字写出杨柳好像被春色陶醉了,既写出了杨柳婆娑的姿态,又赋予其生命,是感觉角度的描写。(2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 西 江 月 . 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6分)
9.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人笔下的“暮春”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2)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幽竹”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9. (1)①春光已逝、凋零空寂。(2分)②诗人先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再用
“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氛围。(分) (2)①“不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美,形象地表现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2分)“待我归”与“怜幽竹”相应,构成物我相亲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的生活情趣。(1分) ②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幽竹,翠绿葱茏,摇曳多姿,好像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主人的归来。(1分)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不改清阴”,刻画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1分) 常州外国语学校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月考调研卷 三、古诗鉴赏(10分) 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5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诗歌鉴赏 9.(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分) 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 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2分)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春学期第二次周考试卷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初见嵩山·(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前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衬托(铺垫)。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姜堰市高三语文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纵观全诗,诗人的“愁”情包括哪些方面?试加以概述。(4分)
10、(1)以“红艳”代指“杏花”,突出了杏花的娇艳与热烈,描绘出了一枝红杏出墙,春击涌动的绚丽景象。(2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更加突出了诗人独自漂泊的愁情。(2分,答对比得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3分)
答: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5分)
答: 12.(8分) (1)一指始皇已死,(1分)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1分)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1分)。 (2)非常妥当,(1分)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1分)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1分)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2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