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复习检测

 江山携手 2018-05-20

2004年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005年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2006年

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2007年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008年

登金陵凤凰台   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⑧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鉴赏(10分)

9.(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手法”2分,“品格”2分)

  (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 (2分,“氛围”1分,“心情”1分)

  (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2009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一)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

 ⑴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

 

⑵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9.(1)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  (3分)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3分)

  (2)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阜宁中学09届第六次调研考试

三、古诗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5分)

答:                                                                                               答案.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5分)

答:                                                                                               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江苏省溧阳中学200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江月    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9.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盐城市第一中学2009届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

三、古诗鉴赏(10分)

9.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回答。

村居                                村居

王冕                                 高鼎 

英雄在何处,气概属山家。               草长莺飞二月天,

蚁布出入阵,蜂排早晚衙。               拂堤杨柳醉春烟。

野花团部伍,溪村拥旗牙。               儿童散学归来早,

抱膝长吟罢,天边日又斜。               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两首诗均为村居题材,但写法不同,意蕴相异,风格有别。请结合全诗谈谈他们艺术风格的差别 。(6分)

                                                                       

(2)两首诗在写景状物时 ,都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原诗加以说明。(4分)

                                                                       

 9.(1)王冕的诗写景想象丰富,设喻新奇,出人意表,自然与社会,物象与自身,相映相衬,跳跃性大,颇具浪漫主义色彩。(3分)高鼎的诗状物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情景相融,巧用衬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儿童情趣和现实主义风格。(3分)

(2)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王诗蚂蚁相争出入布阵,蜂聚成群衙前排列是“动”,野花丛开,溪村酒旗是静;高诗青草、黄莺、绿柳、碧水、如烟似雾的旖旎春光,以蓝天为背景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景静态图。同时,草长、莺飞、柳拂、醉烟等又构成了春景多姿的动态图。一群活泼的儿童放学回来,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鸢”,在轻盈的东风中,把自己的风筝送上蓝天。更使画面充满生机。(2分)

或者都采用从视觉、感觉角度的描写景物。(2分)王诗中看到的蚂蚁相争,蜂聚成群反映在作者的感觉中,它们成了“蚁布阵”、“蜂排衙”,有行列队伍,宛如战阵;蜂早晚聚集,好似官府排衙仪式。高诗中的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放纸鸢的儿童等是视觉看到的,而醉春烟中的“醉”字写出杨柳好像被春色陶醉了,既写出了杨柳婆娑的姿态,又赋予其生命,是感觉角度的描写。(2分)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

西 江 月 .

苏  轼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6分)

                                                                       

9. (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人笔下的“暮春”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4分)

 

(2)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幽竹”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9. (1)①春光已逝、凋零空寂。(2分)②诗人先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再用 “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氛围。(分)                                                                          

(2)①“不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美,形象地表现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2分)“待我归”与“怜幽竹”相应,构成物我相亲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的生活情趣。(1分)

②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幽竹,翠绿葱茏,摇曳多姿,好像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主人的归来。(1分)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不改清阴”,刻画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1分)

 

常州外国语学校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月考调研卷

三、古诗鉴赏(10分)

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5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诗歌鉴赏

9.(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分)

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

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2分)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春学期第二次周考试卷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初见嵩山·(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诗的前二句写嵩山的出现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特别是“清瘦”二字更是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清瘦”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衬托(铺垫)。前两句从作者的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自己的情怀得到短暂的舒展..这样,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给人一种亲切感。(意思对即可)

  (2)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写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谓造语新奇。(意思对即可)

 

江苏省姜堰市高三语文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吴融,为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
(1)诗的首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试加以简析。(4分)

(2)纵观全诗,诗人的“愁”情包括哪些方面?试加以概述。(4分)

10、(1)以“红艳”代指“杏花”,突出了杏花的娇艳与热烈,描绘出了一枝红杏出墙,春击涌动的绚丽景象。(2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更加突出了诗人独自漂泊的愁情。(2分,答对比得1分)
(2)伤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各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小题以局部的鉴赏为主,第二小题以整体理解为主。
江苏省东台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3分)

答: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5分)

答:                                                                        

12.(8分)

(1)一指始皇已死,(1分)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1分)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1分)。

(2)非常妥当,(1分)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1分)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1分)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