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林游学这一年

 369蓝田书院 2018-05-21

ENTER TITLE


我的进修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在石家庄,北京和天津。

石市学习,乃院校教育。从初秋至隆冬,中医学院良师,倾囊相授,自内经至伤寒,从温病到针灸,发皇古意,融汇新知。期间授课多为高龄教授,鹤发童颜,底气十足,日日听课,如坐春风。此间我也跟诊国医大师李士懋,杨牧祥老先生,收获良多,次年于津进修学习时,得之二位大师陨落,悲痛之余更觉我辈中医人,习先辈岐黄之术,则要担济苍生之则。

当然院校内多不显露山水的高人,比如痰证论作者张德英老师。授课名为中医正眼,化五行学说与现代医学为一炉,并以深入而独立的思考,涤我心智,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课尾天色以晚,窗外有雪飘落,先生余留时间自由提问,因我习伤寒从胡老一脉,觉方证体系与内经无关,而是本于汤药经与神农本草,遂提出质难,张先生并未正面回答,转而将桂枝汤用内经理论加以诠释,当时还觉老师迂腐,不敢直面问题。之后于北京学习时,听马新童老师,再次讲起桂枝汤,才颇有所悟。于天津师从吴雄志先生,听医学一统理论才豁然开朗,中医学本是一脉相承,凡事有容乃大。

针灸课程由贾春生先生与胡国强大夫讲授,二师专于火针与针刀的理论指导,一句话概括火针就是破而后立。一句话概括针刀就是自强不息。
同学都是高资历医师,各有一套诊疗思路,与之交流,斩获颇多,余年轻言微,在校期间值得读颂医书,构架自己的医学诊疗模型,每每夜深亦读书,每每清晨则习诵,习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石市进修结束,出了些许纰漏,而成有书可读,而无师跟习的境地。
遂于京津冀,遍访师友,以求来年有处可继续学习。
于京联系广安门,于津联系天中一附属,于冀联系石市中医院。
后因挚友读研于南开,医友读研于天中医,同道跟师于北京正安。
隆冬,奔波于京津冀,只为寻名师得真知。次年,辗转学习与京津两地,读书临证跟师难免舟车劳顿,好在成长抵得过辛苦,进步就是幸福。

有幸跟诊两位老师,北京河洛推袁中君老师,天津肿瘤吴雄志先生。以及间接跟诊天中医石学敏院士

袁师于中国传统文化造诣极高,秉家学而习现代医学,后由河洛理论创手法,应用临床疗效神奇,每周两次自津高铁北京,跟诊与听课于当归,正安两家中医机构,在京期间常留宿大学同窗工作的医院,蹭吃蹭喝蹭病床,在津则蹭住南开大学的宿舍,混迹于南开,天大,天中医的校园,自习室图书馆,常常一泡就是一整天。受袁师影响,对相学有了兴趣并泛读涉猎,用之临床望诊辨析体质,处方更有套路。学河洛推故重新习读经络理论,背诵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意志不坚遂未能熟背,但可熟读。此后博览各家针灸医籍,速度大增,用姚老前辈的话说就是,中医水平的高低,比来比去,比基础。余资质驽钝,跟师三月,虽未能悟得河洛推精髓,但袁师为我开启了一扇门,于我意义深远。





吴老师

朋友引荐,得以寻访到吴雄志先生,
如果张德英先生打破了我在思维上,伤寒与内经,各个流派的隔阂,
那么吴师则打破了我思维里,中医与西医,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隔阂。
且不说吴师中医世家的背景与博士生导师的头衔,
亦或是年近不惑,就已有33篇SCI的论文。
单是读其二十出头时的著作,便觉出吴师已经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量,
轻描淡写的读下千本中医古籍,悄无声息的啃着肿瘤这块硬骨头,矢志不渝的融汇着传统与现代,每每在讲课时一带而过的几个术语,你会发现吴师必然精读过相对论,易经,量子力学,道教医藉。授课时用图表绘制伤寒方,可窥视其背后严密的思维,而吴师只是说年轻时读过些逻辑学,大有裨益。致使我在学医期间读了大量逻辑学,心理学,NLP书籍,用之社交与学术,演讲都颇为应手。

跟诊吴师门诊多于病房,出多我的是吴师触类旁通的思维模式,舍我其谁的判断力,而这些无一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你能跳出思维定式,才能融汇新知。吴师精于伤寒,以伤寒融百家,以中医化西医,独树一帜治疗肿瘤,疗效可靠。初见吴师发现其更多是孩子气,或者说只有元气充沛,才可对世界永远乐观,充满兴趣。





至于在津期间,医友师从石学敏院士,与医友交流中医也类于间接跟师,终究比只是读书来的更加贴近临床,从中将各家针法结合,又加入方药思路,有了些许创新,也是在站在了巨人肩膀之上。进修期间,如能有些许进步,都得力与同学师友的鼎力相助。经历过种种困苦与不顺,都是修炼与助缘。

2016年 1月30日 午后小雪
朱小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