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航天时代,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历史性使命 | 碰撞

 太空与网络 2020-11-04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三家民营火箭公司实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火箭飞行试验。虽然都还没有达到入轨水平,甚至也都还未实现亚轨道飞行,甚至距离马斯克和他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有很远……但毕竟这可以看做一个好的开始。那么,我们今天来谈谈,在国有火箭制造商积极进取、型号繁荣的背景下,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包括民营火箭公司所存在的意义到底有哪些?难道仅仅只为了证明“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也能做得到”这个浅层次的意义?

马斯克为什么受追捧

既然大家都想学马斯克,我们不妨首先来谈谈马斯克。比如,他为什么会忽然一下受到追捧?

特朗普在2018年4月的内阁会议上,公开地表扬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它刚刚放飞的“重型猎鹰”火箭。特朗普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这枚火箭只花了8000万美元……如果政府来干这件事,要花40倍到50倍的钱……”。很明显,马斯克受到追捧的原因,是他的火箭真的便宜又好用。实际上对美国来说,不存在商业公司是不是能造得出火箭的问题。在马斯克之外的三个火箭制造商:制造德尔塔-4的波音公司、制造宇宙神-5的洛马公司制造“心大星”和“飞马座”的轨道科学ATK公司,都是公开上市的企业。但是,正如我们曾经撰文指出的,波音公司和洛马公司美国军方联合起来,制造了实质上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美国政府采购发射服务的价格居高不下。

这种局面下,马斯克站出来打破现状,当然是多方都乐于看到的。

而这样的局面,在中国目前是否存在?虽然马斯克一再鼓吹自己的火箭比中国还便宜。但实际上,这与马斯克所获得的一些优惠待遇有直接关系,比如NASA和美国空军几乎是把发射场无偿借给马斯克使用。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来考察中国火箭的价格,谁更便宜,还真不好说。因为对发射场依赖比较小的长征11火箭,几乎已经击穿了国际发射市场上价格底线!美国的《空间评论》(thespacereview.com)网站专门发表文章,强调了长征11、快舟等中国小卫星运载火箭所具备的竞争优势。

长征11火箭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都拥有相对要灵活很多的机制等优势,但是,民营火箭企业在当前这个尚且不具备轨道发射能力的时刻,就开始谈论成本,甚至沉迷于谈论低成本,显然还为时太早。就算计划中的民营火箭全都能够研制顺利,是否能够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样只花国家队五十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的钱,这个显然更有待观察。

再者,如果一定要比拼低价,那么,还有一个不能够被忽视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它的PSLV火箭发射服务费为1500万美元,这种依靠极低人工成本实现的价格,无论马斯克还是中国航天都做不到。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提及印度呢?恐怕原因之一是没有一家真正的美国火箭公司或者中国公司能够用只能够勉强糊口的薪水招募到高端人才的缘故吧?

以创新为己任,也许是真正的出路与方向

无论是民营企业的一些宣传方式,还是部分媒体的有意误导,在舆论中似乎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只要国营就贵,只要民营就便宜”。这种思维方式在某些领域即使曾经是适用的,例如服务业和零售业,但,追求安全感、追求高品质,并综合考虑到健康、卫生、环保等因素的当前消费群体,低价格早已不是最敏感的优选条件之一;何况,在技术含量比较高、基础设施成本比较高的领域就更加不一定适用了。我们熟悉的高铁、移动通信网络就是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尤其是火箭公司亦是如此。

那么,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应当去哪里寻求自己的存在感?显然不应该是价格战。价格战一方面会摧毁民营企业尚且薄弱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短期内也不可能比国企更便宜,因此,这不应该成为民营火箭企业真正的切入点或重点追求目标。而且,国企运行中很多用于质量控制、员工心理健康维护的成本,民营企业往往会吝于投入或者因资金链不够充足而忽视这些层面的投入,但这些钱是用来预防灾难性后果的。我们的民营企业,还没有准备好面对这类问题。

因此,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民营企业存在的最大价值到底是什么?答案显然更应该是:积极推动产业创新。

民营企业有灵活的机制,几个人坐在一起开会,事情的来龙去脉、综合评估都分析清楚了,带头人当场就可以拍板,就可以决定一些重大的研发项目。在国企,则需要层层报批,甚至上报到政府和军队管理部门。比如,某些新技术是不是要研发?如果要,计划投入多长时间,投入多大?是不是可以飞行?种种都不可能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民营企业的领头人则可以直接决策,哪怕这会遇到巨大的风险,但,这也在多个层面给予了他们勇于担当、磨砺智慧、展现勇气的机会。

实际上,马斯克就是这样做的。他承担了采用新技术的风险,也承受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比如,全世界都知道,好几次他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数千万美元放了烟花。但是,这些巨大的风险与压力之后,他最终收获了成功:不但成功打入了美国空军的下一代长期采购计划,还“逼”着全世界的发射服务商跟进研发火箭回收技术。

因此,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仅仅依靠放飞一枚火箭或发射一颗小卫星,民营企业是不能就宣称自己成为了马斯克的,建立持续的生命力及创新的体制与文化,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追赶马斯克,或打造出具有领军气质与厚度的中国版的马斯克。

放下噱头,关注梦想

我们已经多次阐述并证明,直面竞争,并不一定是商业航天企业真正的出路与方向。在中国的航天产业环境下,民营企业其实并不适合与国企打价格战,打破常规、勇敢创新才是王道。但是,创新并不是四面出击,不是脑洞大开。创新是在人类某些永恒需求的驱使下,不断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就像中国的厨师们孜孜以求,只为追求舌尖上的美妙体验一样,最终成就了影响到全球的中国餐饮文化。

在航天的语境中,人类的永恒需求应该是什么?在讨论天舟货运飞船的社论里,我们回顾了航海与人类文明拓展的关系。相对于浩瀚宇宙,今天的人类航天能力,或许还没有达到古埃及航海技术相对于大海的水准,无限的可能正在等待我们。

而这正是马斯克反复讨论的事情。他从来不掩饰自己进入商业航天的真实目的,那就是移民火星。他从事发射服务、争取发射合同、吸引社会资金,都是为了攒钱去制造超级火箭,把人类发射到月球和火星上去,推动人类成为一个真正的多星球种族。马斯克从来没有打算挤垮某一个其他的发射服务商,无论联合发射联盟公司、阿里安公司,还是国际发射服务公司,都不是他的目标,他也不为自己设定此类的、并无多大意义的竞争对象。他所争取的,是引领人类未来的影响力。这才是他备受追捧、得道多助的核心原因。

因此,我们的民营火箭企业应该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KPI到底应该设定成什么?是从国有火箭企业那里抢一块蛋糕,还是在竞争并未真正开始之前,就一副不置竞争对手于失败之地不罢休的架势?亦或是放开视野与胸怀,去做一个能改变人类生活模式的有情怀的有责任与担当的企业?中国民营企业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什么悬疑的话题,无论淘宝、微信、支付宝还是外卖小哥,都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民营火箭企业也一定可行,不是吗?我们能不能大胆设想一下随叫随到的网约火箭?能不能设想一个收费服务的月球夏令营?能不能设想把外卖送到火星营地里?……

这些梦想,国家队囿于身份,是不能随便讨论和提出的,这反而是民营企业可以大胆发声的方向。如果我们的火箭公司真的持有这样的梦想,并愿意为此脚踏实地付出努力,那么未来完全可以像马斯克一样大胆地说出来,以聚集同道一起努力。相信国有企业同样会愿意为这样的目标作出努力,一起加入大航天时代并推动其航程。作为商业航天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我们愿意为之鼓与呼。

因此,我们建议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放下对噱头的关注度与低层面的炒作(企业的品牌与口碑树立,是专业的营销工作;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至少有一点,企业的口碑与品牌,从来都不是逮个概念就可以炒作出来的;缺乏根基的、或窜太高的品牌,往后只剩下掉下来的空间,而不是持续增长的空间),放下与同行的竞争,将胸襟与目光放大一些放远一些,直到成为真正的引领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