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涩脉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5-22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功能和临症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
(笔记者,摘自网络)

​国医大师李士懋讲脉象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对常见脉象提出了很多新认识,纠正了不少传统脉学的认识误区。
​   通过这些新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李老师倡导的以脉诊为核心的平脉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并不是把脉诊绝对化和单一化的,并不是把其他三诊闲置化的。只有将脉诊和其他三诊有机地结合,才能使脉诊有血有肉,才能开展正确的辨证。

涩脉未必主瘀血说

   中医涩脉就是脉来去艰难,如轻刀刮竹。

​   但是李老师对涩脉脉象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说:
“往来涩滞,若指脉的来去皆艰难,这与迟脉的往来迟慢是一个意思,迟涩二脉就无分别,而是一种脉象。所以,往来蹇涩,不是指脉的来去艰难迟慢,而是指脉搏起之振幅小。这是由于气血滞涩,或气血虚衰,不能畅达以鼓荡充盈血脉而形成的脉象。”

​  
大多医家认为涩脉主瘀血。李老师认为,涩脉固然可见于瘀血证,但未必一定主瘀血。涩脉亦可以见于其他邪气阻遏。

​   他说:
“邪阻气机不畅,气血不能畅达以鼓搏血脉,致脉幅小而形成涩脉。起到阻滞作用的邪气,主要为外邪所客、气滞、血瘀、寒盛、热邪、食积等。
​   如《伤寒论》48条:‘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此涩,即表邪郁遏使营卫不畅,阳气拂郁不得发越而致涩。
​ 《脉理求真》曰:‘然亦须分寒涩、枯涩、热涩之殊耳’。指出涩脉可因寒客、阳虚、阴血枯涸、热邪壅塞所致。
​ 《脉学辑要》云:‘食痰胶固中外……七情郁结,及疝瘕癖气,滞碍隧道’,皆可致涩。”

   李老师认为,瘀血无固定的脉象,不可拘执于涩脉、弦脉等去把握瘀血。滑脉、数脉、濡脉、细脉、涩脉、虚脉等诸多脉象,皆可见于瘀血证。为什么呢?因为无论热邪、痰邪、饮邪、湿邪、食积等都可导致气机阻滞,日久即产生瘀血。

​   因此,瘀血的诊断以望诊、问诊和按诊为先,脉诊次之。望诊可见面色晦暗、眼圈青暗、舌紫暗、口唇紫暗、指甲紫暗、肌肤甲错等。问诊和按诊可见头痛、胸痛、胃痛、腹痛、腰骶痛、四肢疼痛、身痛等各种疼痛,痛处不移,按之加剧。

(笔记者,摘自互联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