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史轶事16 毁掉江淮军的李百药

 雲泉 2018-05-22

隋末,杜伏威、辅公祐领导的江淮军主要活动范围是淮河和长江之间,是南方一支雄师,武德二年九月十二日(619年10月24日)宣布归降唐朝,杜伏威受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升官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最后在武德三年升级为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吴王,赐姓李。

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李渊此时不可能来干涉杜伏威的事务,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其理由历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当时李唐的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比杜伏威自己也强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蚕食唐朝的地盘,别说统一,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

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该说实在是眼光独到,也可以看做杜伏威并无天下大志,其起义只是形式所迫,所图的是在乱世中保全一方。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李百药,对杜伏威影响甚大。

李百药(564--648),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李百药出身于仕宦家庭,父亲李德林字公辅,北齐时官至中书侍郎,入隋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影响,少年时就好学博闻,富于独立见解。

开皇十二年(592),李百药因父亲去世,袭爵安平公。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很看重百药,于是奏请授百药为礼部员外郎,太子杨勇又将百药召为东宫学士。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赏识,一时朝中奏议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笔。晋王杨广乘出镇扬州(今属江苏)之机,召百药为幕僚,但百药称病推辞,杨广由此对他怀恨在心。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死,已谋得太子之位的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百药被贬出京城,为桂州(今广西桂林)司马。后来罢州置郡,百药的司马一职也被免去,于是回归乡里。大业五年(609),百药出任鲁郡(治所在今东曲阜)临泗府越骑校尉,大业九年(613),戍守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十一年(615),又授建安(治所在今福建建瓯)郡丞。

李百药政治经验丰富,被胁裹到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队伍中,发挥了李德林《天命论》的说法,宣扬“帝王神器,历数有归。生其德者天,应其时者命,确乎不变,非人力所能为也”。李百药力劝杜伏威归唐。杜伏威听从,遂前往京城,命部将辅公祏与百药留守。

但杜伏威在途中又有些犹豫后悔,遂写信密令辅公祏杀百药,幸杜伏威养子王雄诞极力保护,百药得免于死。随后辅公祏起兵反唐,杀死王雄诞,任命百药为吏部侍郎;平定辅公祏后,李渊就要治百药之罪,恰好这时发现杜伏威令辅公祏杀百药的密信,证明百药与辅并非同党。李渊这才怒气稍平,但仍以反唐罪名将百药流放泾州(今甘肃泾川北)。

李渊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很简单。

辅公祏在武德七年(625年)三月投降,随后被处以死刑,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参与平叛的阚陵也是谋反中人。正好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一并没收了,就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并籍没其家眷。

而早在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新唐书》记载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这是一连串的动作,为的就是彻底消除江淮军的体系。

李百药作为江淮军的主要将领,被辅公祏任命为吏部侍郎,武德五年中杜伏威要杀李百药的信,根本不能作为李百药没有与辅公祐同谋的凭证。那种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两年里很多人的思想都会发生变化。

比起杜伏威和阚陵的死,李百药的结果要好了太多。

隋史轶事16 毁掉江淮军的李百药

李百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