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寻根|城阳人多从云南迁来,里面不少辛酸泪

 仇宝廷图书馆 2018-05-23


2017-04-05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学义

城阳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设置有不其县。史料记载,不其县城方圆十里,有居民3600户 ,县城设在今城阳以北二里的地方。后来得城阳人却绝大多数都是移民。这些移民来自何处呢?

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知名专家,查阅了大量史料,资料显示城阳230个村(社区)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155个。在某些姓氏的族谱中,甚至记载着一段辗转大半个中国移民过程。

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我们一起聊聊青岛人的祖先从哪里来,包括各个区市的居民的移民源头。

七成半村是明代移民所建

在《城阳史话》中有《明朝的城阳移民》一文,其中记载,通过考证城阳域内族谱和有关资料得知,明朝时期,城阳移民大部分是洪武年间或永乐年间从云南迁来的。全区所辖的230个村庄约有176个村庄是在明朝时期迁徙建村的,约占全区总村数76.5%


移民有多少辛酸泪

其中,河套街道办事处的东河套、小涧西、小涧东、大涧、孟家等18个村,全是明朝时期迁来立村的。而城阳街道办事处的34个村中,城阳、西城汇、古庙、董村 、栾家沟岔等28个村是明朝期间迁建的,约占全街道总村数的87.5%,至于其他街道办事处,明朝移来立村的也占多数。

据岛城知名文史专家鲁勇先生称,这些明朝时迁徙的村庄 ,又有155个是云南移民所建。


城阳大集

据知名文史专家侯文程先生考证,《登州府志》附录中之《乌撒考》中就记载了当时的移民情况,以及移民方式。其中称:“明永乐二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这一记载,与城阳肖家村《肖氏族谱》中的说法类似。

当然,这些从云南来的移民只是驻防云南的军人,说他们老家是云南或乌撒卫也不准确。他们各有原籍,比如城阳区小寨子的张氏族人,虽然自称老家是乌撒卫,但实际原籍为徽州(今安徽境内),元朝末年,张氏堂兄弟四人从军,两位长兄分别以名张清、张徽,大概就是对徽州、清河的纪念。

万历年间就有城阳集

明朝初年,大批军队按卫所编制进入当时的即墨县(含城阳),这些军队的军人绝大部分驻进军屯。他们的任务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即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据牟信刚、曾范军所撰《明朝的城阳移民》记载,在鳌山卫、浮山所设立以后,城阳地区一带即划地设军屯,置军户。

民间传言,当时朝廷将朱元璋起兵反元时立有战功的卢、杨、牛、王、焦、何、高、冯、周等18个姓氏调此二个卫所来守护,世袭军职,其眷属编为军户,驻军屯中,世代服兵役。当时仅里仁乡就有军屯5处 ,其中在上马镇有葛家屯、辛屯、李家屯等处种粮,以供军需为主,这是民间族谱所记载的部分移民的由来。


莱州府志

关于城阳村,史料记载,明朝正德年间,流亭东果园村的牛维新任鳌山卫指挥佥事,驻城阳村。另外,城阳村周边还一直流传一首民间打油诗:“张王李刘矫,韩段于姜肖,牛袁两大家,挑开大街道。”据说,牛、袁两氏本来是姑表兄弟,同时从云南移民来此,分别落居城阳村东、西两地段,约定相互关照,互相扶持 ,互不通婚。至今,牛、袁两姓仍是城阳村大户家族,至于张、王、韩、姜等姓氏,其后裔也繁衍不断。

经过明代驻军、移民和原居民的共同努力,城阳地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并兴旺起来。到明朝万历年间的《莱州府志》,开始出现“城阳集”这一记载。明万历六年至九年(公元15781581),即墨县令许铤推行“垦荒田,招流移,筑堤岸,通商艘”政策,继城阳集之后,流亭集、棘洪滩集等大集市相继出现,渐渐形成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集市盛景。

城阳集是即墨南乡的著名集市,四面八方的客商来此贸易者,每届集市,少则千余人,多则数千人,其间来自江、淮、闽、浙等省的粮油、瓷器、丝绸、酒类、棉布等货物,经女姑口、金家口,到城阳集结众多。那时,棘洪滩、皂户等村的人们己在海边支灶煮盐……好一派繁荣景象。

传说仇良弼建立沟岔村

在城阳地区还流传仇良弼的故事,该故事由栾延欣、栾永光搜集整理。

明代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之间的战争被称为“永乐扫碑”(靖难之役),而后又在民间讹传为“永乐扫北”。 传说,明朝“永乐扫北”时,城阳这里的人几乎被斩尽杀绝了。后来,益都(青州)仇家庄一个名叫仇良弼的来到这里 ,见此地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便在这里建起了村庄 。因为这里沟沟汊汊,所以起名“沟叉”村,后改名为“沟岔”村 。

立村后,仇良弼勤勤恳恳,开荒种地,日子红火。他添置了农具,购买了耕牛九十九头,雇上佃户,当起了东家。每天清晨,佃户就赶牛到墨水河边饮水吃草,人们后来就把那条小道叫做“赶牛道”。他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后来成了有名的大富户。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仇百牛”。

城阳还有一个马家台。马立宪搜集整理了马家台的来历,这个故事便与云南移民有关。

马家台村的传说

传说明朝永乐年间,要从南向北移民。在云南一个村里,有一群人扶老携幼,来到了村头的大槐树下,齐刷刷地全跪下了。白发长者眼含着热泪说:“孩子们,移民是有皇命的,我们只有听从。起程前,我想从咱这大槐树上折下一截槐树枝,把它带到北方去,让咱们的子孙后代们永远都记住,咱们的根是云南大槐树。”



马家台村大槐树

就这样,这支姓马的移民队伍上路了。一路上长途跋涉,后来到了北方一处。这一天,天空中飘起雪花,移民从南向北翻过丹山岭,过了石漫河,到了河北岸的黄土崖后,一片开阔平旷土地呈现在面前。人们议论纷纷:“干脆别往前走了,我们姓马的就在这里住下来吧,咱立村盖房,开荒种粮,在这里过日子就行了。”

然而意见不统一。在大人们睡去后,几个孩子用火烤开冻土,挖了个坑,把从云南大槐树上折下来的那截槐树枝,埋在了这个坑里。可第二天清早,人们被看到了一个奇迹:插在冻土地上的槐树竟然活了,枯枝变绿。于是人们决定留下, 在这里建村,村名“马家台”。

这些民间传说和官方记载一起,构成了城阳地区移民的群体记忆,也反映出大移民给老百姓所带来的痛苦和辛酸。当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移民也确实促进了城阳地区经济的发展。

编辑:张延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