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世秘籍——中考满分必备的十大专题(上册)

 长沙7喜 2018-05-23


 上册

 专题一代数式的求值问题

 专题二、方程、不等式中的含参问题

 专题三、函数的几何综合问题 

 专题四、函数的动点问题

 专题五、三角形的综合问题

 下册

 专题六、四边形的综合问题

 专题七、圆的综合问题

 专题八、几何变换问题

 专题九、阅读理解问题

 专题十、选择填空方法大全

 专题一、代数式的求值问题

代数式的求值问题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并且经常涉及到实数的性质、整式和分式的求值问题、数字和图形的变化规律等,常用到的数学方法有:整体思想、归纳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1. 尾数的特征问题:尾数的问题,经常以指数的形式出现,与高中所学的幂指数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较强的联系,因此在中考中经常出现,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进行观察,找到规律.

2. 整式的求值问题:给出整式中字母的值,求整式的值的问题,一般要先化简,再把给定字母的值代入计算,得出整式的值,不能把数值直接代入整式中计算;另一种情况是利用因式分解、配方法等进行正确处理.

3. 数字的变化类:数字的变化规律是找规律中的一种,往往给出一组数、式子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4. 图形的变化类:图形的变化规律题目要求学生能根据图的变化,找到规律,根据图形的规律利用相关的代数式知识进行求解.

5. 列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把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词语,找到等量关系,用含有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子表示出来,列代数式五点注意:①仔细辨别词义;②分清数量关系;③注意运算顺序;④规范书写格式;⑤正确进行代换.学@科网

6. 分式的求值问题:分式求值历来是各级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而条件分式求值是较难的一种题型,在解答时应从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特点出发,通过适当的变形、转化,才能发现解题的捷径


专题二、方程、不等式中的含参问题


1.一次方程组的含参问题一是方程组与不等式的联系时,产生的未知数的正数解或解的范围,解决这类问题是把所给的参数作为常数,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先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再结合所给的条件转化为对应的不等式问题;二是利用整体思想,求代数式的值,结合所给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加以解决.

2.一元二次方程的参数问题主要是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共解,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参数,常利用韦达定理、根的判别式来解决,同时注意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根分别为x1x2,x1+x2=-b/a,x1x2=c/a.注意运用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0.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求关于方程两根的代数式的值时,先把所求代数式变形为含有x1+x2x1x2的式子,再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

3.分式方程的参数问题主要是分式方程无解、有正数解或负数解、整数解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在解方程的过程中因为在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中,扩大了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可能产生增根,增根是令分母等于0的值,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来源:学*科*网]

4.不等式、不等式组的参数问题主要涉及不等式(组)有解问题、无解问题、解的范围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口诀以及在数轴上熟练表示出解集的范围. 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情况,求字母系数时,一般先视字母系数为常数,再逆用不等式(组)解集的定义,反推出含字母的方程,最后求出字母的值.


  专题三、函数的几何综合问题


1.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一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

注意:①函数图形上的任意点(xy)都满足其函数的解析式;②满足解析式的任意一对xy的值,所对应的点一定在函数图象上;③判断点Pxy)是否在函数图象上的方法是:将点Pxy)的xy的值代入函数的解析式,若能满足函数的解析式,这个点就在函数的图象上;如果不满足函数的解析式,这个点就不在函数的图象上.

2.一次函数的性质:

k0yx的增大而增大,函数从左到右上升;k0yx的增大而减小,函数从左到右下降.

由于y=kx+by轴交于(0b),当b0时,(0b)在y轴的正半轴上,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当b0时,(0b)在y轴的负半轴,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

由于y=kx+by轴交于(0b),当b0时,(0b)在y轴的正半轴上,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当b0时,(0b)在y轴的负半轴,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学=科网

k0b0⇔y=kx+b的图象在一、二、三象限;

k0b0⇔y=kx+b的图象在一、三、四象限;

k0b0⇔y=kx+b的图象在一、二、四象限;

k0b0⇔y=kx+b的图象在二、三、四象限.

3. 二次函数y=ax2+bx+ca0

①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

②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a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简称:左同右异)

③.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④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三种常见形式:
   
一般式:y=ax2+bx+cabc是常数,a≠0),该形式的优势是能直接根据解析式知道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c);
   
顶点式:y=ax-h2+kahk是常数,a≠0),其中(hk)为顶点坐标,该形式的优势是能直接根据解析式得到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hk);
  
交点式:y=ax-x1)(x-x2)(abc是常数,a≠0),该形式的优势是能直接根据解析式得到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x10),(x20).

4.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x的增大而减小;

3)当k0,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yx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没有交点.

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k0)的图象是双曲线,

①图象上的点(xy)的横纵坐标的积是定值k,即xy=k

②双曲线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分支上的点也是关于原点对称;

③在y=k/x图象中任取一点,过这一个点向x轴和y轴分别作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是定值|k|

       专题四、函数的动点问题

1.这类问题通过点、线或图形的运动构成一种函数关系,生成一种函数图像,将几何图形与函数图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充分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解答此类问题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三步:“看” 、“写” 、“选”。

(1)“看”就是认真观察几何图形,彻底弄清楚动点从何点开始出发,运动到何点停止,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不同的几段,何点(时刻)是特殊点(时刻),这是准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

(2)“写”就是计算、写出动点在不同路段的函数解析式,注意一定要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出在特殊点的函数数值和自变量的值

(3)“选”就是根据解析式选择准确的函数图像或答案,多用排除法。首先,排除不符合函数类形的图像选项,其次,对于相同函数类型的函数图像选项,再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数值的最大和最小值进行排除,选出准确答案.

3.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

 专题五、三角形综合问题

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综合应用

用全等寻找下一个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往往是综合在一起应用的,这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的已知和求证,分清问题中已知的线段和角与所证明的线段或角之间的联系.

2)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常见的辅助线做法:①把三角形一边的中线延长,把分散条件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是解决中线问题的基本规律.②证明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的和,可采用“截长法”或“补短法”,这些问题经常用到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2.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特殊情形,它沿袭相似多边形的定义,从对应边的比相等和对应角相等两方面下定义;反过来,两个三角形相似也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一直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利用图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边等隐含条件,以充分发挥基本图形的作用,寻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方法是通过作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或依据基本图形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或作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事可单独使用,有时需要综合运用,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综合运用,都要具备应有的条件方可.

3.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很多有关测量问.

如:测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测河宽等,关键在于构造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和测量边的长度,计算出所要求的物体的高度或长度.

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过程是:

①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②根据题目已知特点选用适当锐角三角函数或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再转化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4.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说明:①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定义既作为性质,又可作为判定办法.

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互逆;

③在判定定理的证明中,可以作未来底边的高线也可以作未来顶角的角平分线,但不能作未来底边的中线;

④判定定理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才能适用.

5.等边三角形:(1)等边三角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几何图形,它的角的特殊性给有关角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它的边角性质为证明线段、角相等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是等边三角形又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同样具备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时要善于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广泛应用.

2)等边三角形的特性如:三边相等、有三条对称轴、一边上的高可以把等边三角形分成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连接三边中点可以把等边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小等边三角形等.

3)等边三角形判定最复杂,在应用时要抓住已知条件的特点,选取恰当的判定方法,一般地,若从一般三角形出发可以通过三条边相等判定、通过三个角相等判定;若从等腰三角形出发,则想法获取一个60°的角判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