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拗救

 小小诗人 2018-05-23
​ 格律诗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绝句(五绝,七绝)和律诗(五律,七律以及排律)。格律诗之所以称为格律诗,是因为有着严格的音韵平仄要求。五言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律诗的基本句式也有四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除了单句要符合以上规定的格律,上下句还要平仄对应,前后联还要有粘。失对、失粘都是不允许的。
单句如果不符合格律,叫失律。有些失律是允许的,比如句首的字,或是第三甚至第五个(七言)字,要求有时可以放宽。这也是俗话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有些位置的字是不能失律的,如果失律,就成为“拗句”。而拗句是要救的,通过本句(本句救)或对句(对句救)特定位置字的平仄调整,来救活这个“拗”句。这就叫拗救。
常见的拗句和拗救有以下几种。
①出句自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②孤平拗救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③对句相救
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我们在平常写诗的时候,有些字眼的意境可能恰到好处,但是却不符合平仄。古人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因而针对这种情况产生了“拗救”。可以这样说,所谓“拗救”实际上就是在为严格的格律松绑,使我们在经营格律诗的时候可以“合法避税”。下文就带大家了解“拗救”的内容。
什么是诗的“拗救”
我们所谓的“拗”,指的是不按标准平仄格式写的诗句,比如说“平平仄仄平”这句,如果首字用了仄声,变成“仄平仄仄平”,那么这种句子就称之为“拗句”。而所谓“救”,就是针对“拗句”的补救办法,使句子稍不守律,却又不偏离正轨。“拗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句拗救”,另一种是“对句拗救”。
本句拗救
三拗四救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一般一首诗只可以出现一次,而且只针对于“平平平仄仄”的格式。这个句式中,首字可以平,也可以仄,没有关系。只是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成“平平仄仄仄”,就是“三仄尾”(句末连用三个仄声)。值得一提的是,唐人对于“三仄尾”是不避讳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写诗介意的话,就把第四个字的仄声换成平声,变成“平平仄平仄”。
举例,五言句子中,“凉风起天末”(杜甫《天末怀李白》),“平平仄平仄”;七言句子中,“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仄仄平平仄平仄”,都是属于“三拗四救”这种情况。
孤平拗救
“孤平”的定义有两种争议:其一是王力先生代表的说法,指的是除了句末的字,整一句只剩下一个平声,但是“仄仄仄平平”这种情况不算;其二是启功先生为代表的说法,指的是一句中,两仄夹一平,即没有两个平声相连。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比如我们用这个句式,“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如果首字用了仄声,就是“仄平仄仄平”,属于“孤平”。这种情况的补救办法就是把第三个字的仄声换成平声,成了“仄平平仄平”,也叫“一拗三救”(七言句则是“三拗五救”)。
举例,五言句子中,“”(李白《玉阶怨》),“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子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平仄仄平平仄平”,都是属于这种“孤平拗救”情况。
对句拗救
这种情况主要是为了补救上一句缺失的平声,在下一个句子中相同的位置弥补上。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如果前一句第三字用了仄声,成“仄仄仄平仄”,那么就可以考虑在下一句相同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五言的第三字就是七言的第五字。
举例,五言句子中,“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句子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一字救双拗
这种情况本句自救和对句拗救的综合,指的是在对句中,既救了上句缺少的平声,又救了本句缺少的平声。比如“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第一句犯了“孤平拗句”,第二句的平声就是“一字救双拗。”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这一联的出句是,“仄平仄仄仄仄仄”,首字的仄声可以不顾,关键在第五、六字的平声也用作仄声。这种情况,对句拗救后是“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这里的“无”字(平声)既弥补了上句一个平声,尽量挽救了韵律,又救了下句的“孤平拗句”。
拗救注意事项
使用对句拗救的前提,一定要在对句允许的条件下,如果为了救上一句的拗句,让下一句也成拗句,那就是“拗上加拗,大拗特拗”。比如,“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为了救上句的“孤平”,下句就犯了“三平尾”(句末连用三平)的大忌,得不偿失。
其实,“拗救”的目的只是为了适当减少格律的束缚,避免因为严格的格律而妨害意境,使用者切忌为了显露出掌握了这门技巧而故意使用特殊拗救句式,这样就违背了写诗的初衷。而如果在写诗的时候有意境上佳的句子,那么即便是一两句失律,不拗救也是无妨的,唐人写诗也是如此。文末,照例附上拙作一篇,再次声明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希望与各位一起交流诗词。
图片仅供参考,不代表内容
《抛球乐》
——
雨过津桥人迹回,
寒塘洗柳晚风微。
再闻邻笛已不是,
落日余蝉仿佛吹。
目送秋波远,
曾换渔船载月归。
注释:《抛球乐》,起初为五言六句,唐代教坊名曲,用于唐人抛球催酒时所唱;此词牌有多种变格,此处按冯延巳的格律为准。
一、拗与救
所谓“拗”指近体诗中的字没有依格律要求,该平的地方用了仄,该仄的地方用了平。而“救”则是用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去挽救,从而依然符合格律要求。
1、有拗才有救
2、并非所有的拗都可以救
3、并非所有的拗都必须救
二、分类
1、可救可不救(小拗)
2、必救(大拗)
这里谈的拗救是必救这一种,即大拗必救。
凡在一句中一三五位置的字可以不论平仄,二四六位置的字必须论平仄。这是大体的原则,但并非绝对。所谓可救可不救指的是135位置的字拗可以不救,必救指的是246位置字拗必须救。
需要掌握的原则是,凡不涉及三仄尾、三平调、孤平的情况下135可不论,凡246位置拗但能救回的情况下可拗。
举例①
一夜北风紧,此句北字本应为平声,但这里却用了仄声“北”,但因其处于3的位置可以不论,故符格律。
举例②
“悲回品渍苦”此句品写应为平声,但这里却用了仄声品字,但因品渍苦为三仄尾,故品字虽处于3的位置,也不可不论,品字位置必须用平声字,或使用拗救。
举例③
“圃收叫有声”此句孤平,“圃”字处虽位于1的位置,本应不论,但因该字如用仄声则孤平,故此处虽处于1的位置也必须论。
举例④
“苍苍隔明月”此句中明字处本应该为仄声,且位于4的位置本应分明,但因其使用了“本句自救”即用“隔”字救回,故而符格律。即246位置字也可拗。
三、必救的种类
1、本句自救:本句自救分两种①孤平拗救②特殊句式。
①孤平拗救:即平平仄仄平句式,如第一字用了仄声,变成仄平仄仄平时,此句孤平时,可以用第三字仄声变成平声字救回,即变成仄平平仄平。
举例:
“帝陵烟雨收”,此句第一位置帝字拗,用第三字“烟”救回。
②特殊句式:即平平平仄仄句式,可以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4字用了平声,用第三字平声变仄声救回。
举倒:
“千山又明月”此句因4字明字拗,用三字“又”救回,变成平平仄平仄。
2、对句救
对句救: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句式。可以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即出句4字拗,对句3字救。
举倒:
客去秋水满,春来诗酒空。该句出句第4字水字大拗,但对句第三字“诗”救回。还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是典型的对句拗救。
以上为必救的三种拗救形式,掌握并不困难。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拗救”要有正确的认识。
1、不要为拗救而拗救,诗意永远是第一位的前提,不可因拗救而损诗意。
2、熟练掌握并正确使用拗救有利于拓宽格律的视野,比正格灵活很多,是一种便利不是羁绊。
古典诗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她有着独特的韵味。使很多人都喜欢畅谈和欣赏!但要掌握她的律韵,真的不是一日之功。所以很多人望而怯步,不愿创作。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就是有很多人对诗的格律不了解。而产生了为难情绪。
格律诗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平仄格律。对学者来说,相对较难。但就格律诗来说,只有高声低声之分,低声为“平声”,高声为“仄声”。如格律诗不按高声低声相互平衡交错。那就会出现律诗读不顺口而拗口。为了使诗易读易懂,顺口押韵,就采用了拗救。
所谓的拗救?就是前面字该用平声的确用了仄声,那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这就叫拗救,也叫拗平。但要注意补救的字要在指定的位置,更不能乱位或放在末尾。凡经过拗救的诗句,就算合律。
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律诗的规律,但也不是说所有句式中一三五的地方都要按律而论,可是在特定的律诗环境中,一三五还是要按律规创作。不然就会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以及孤平现象。
所谓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句子中二四六字,不得随意出格。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即句中的第二个字,目前的律诗还是没有随意变动过。
五言律诗的格律规定: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的格律规定: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当格律诗中出现平仄声不平衡交错时,就会出现拗口,为了使句子流畅易读,就采用了“拗救”。四连平或四连仄,即连续四个平声的字或四个仄声的字,持续高声或持续低声都是对律诗有妨害的。
格律诗的规则: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八句以上叫“长律”(也叫排律)。各句字相等。
七言要平起平收,五言则仄起平收。“起”——是指首句的第一个字,“收”——是指首句的最后一个字。
律诗律韵,不管怎么变动,但万变都在其中。根律而动,为韵而行,大众喜欢,就是好诗。
(图均来于网络)
格律诗是中国古代璀璨文明长卷的重要一页,展现了我们先人的思想境界、情操和聪明智慧。格律诗以她严谨的格式、隽永的语词、优美的意境和抑扬顿挫的节奏为世人所吟诵、所赞美、所传颂、所仿学。千古相袭,代代相传。中国格律诗以其无可替代的优美典雅和她独有的中华民族特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特别是多元化文化时代的到来,格律诗看来没有过去那么时兴了,更没有唐宋时期的鼎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是,格律诗并没有消沉,喜欢格律诗擅长格律诗的大有人在。从国家层面上讲,一直都在为格律诗的继承发展而做着多方面的偿试努力。各级报刊、电视广播都设有格律诗专栏,像我们热衷的《今日头条》,更是为此不惜代价,为格律诗的繁荣开辟多种版块,《悟空问答》每天都有大量作者的格律诗滚动展示,吸引了无数热爱格律诗的人们。
诚然,我们不能不承认,格律诗要想回到像古代一样的“地位”,已不大可能,也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深厚土壤的格律诗不会消沉,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最后,为大家呈送一首诗圣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