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是中国古典艺术创作中常用的表现形式,在玉器中则被称为“镂空”,也叫“透花”或“透雕”,是一种去除部分玉料以突显整体造形和纹饰的制作工艺。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镂空制作,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龙山时期最为典型,三者分别因使用宽刃砣具、软性线具以及勾转式的镂空形状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一、红山文化玉器镂空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于辽西、内蒙古东部及长城以北地区。从出土的玉器来看,其擅用边刃较宽的砣具辅以前端圆钝的桯具制作镂空,因此这种镂空也称为“砣具镂空”。 红山文化 勾云形佩 勾云形佩局部 砣具镂空多见于兽形佩与勾云形器之上,其加工方式大致为:首先将玉料切磨为椭圆形外廓;其次以桯具在玉料内部打孔定位,用砣具由器缘向内切割;最后在适当位置用砣具双面对磨成空,以完成镂空制作。由于砣具琢磨的镂空具有中间宽深、两端尖浅的砣磨特征,而桯钻钻孔会出现上大下小的喇叭孔现象,因此红山文化玉器的镂空边缘皆呈薄刃状。这一特征可参见辽宁省朝阳市牛梁河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所出勾云形器。 红山文化砣具镂空示意图 二、良渚文化玉器镂空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出土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无论质地、造形或纹饰都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风貌。从已有材料分析,良渚文化玉器镂空以突显玉器造形为主,普遍使用软性线具配合桯具、砣具等制作,其基本工序可分为切磨外廓、打孔定位、拉切成空三个步骤。镂空分布在器内或器缘处,依位置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工具与方法,位于器内者以软性线具和桯具加工,器缘者则另有软性线具和砣具制作。由于各部位镂空制作均有软性线具的参与,因此良渚文化玉器的镂空也以“线具镂空”概称。 良渚文化线具镂空示意图 使用不同工具制作镂空,通常在透空处会遗留工具加工痕迹,这些特征在良渚文化玉器中表现极为明显。江苏省吴县张陵山出土的一件玉觿,左右两端各有一人字形镂空,镂空中部皆见有喇叭孔现象,放射状透空末端则渐行尖浅,二者分别是桯具钻孔与线具拉切的典型痕迹特征,可为良渚文化玉器镂空制作工具与方法的明证。 良渚文化 玉璜 玉璜局部 三、龙山时期玉器镂空 与良渚文化玉器相似,龙山时期玉器也擅长运用软性线具配合桯具、砣具制作镂空用以突显片状玉器造形,但在线具拉切方向及镂空形状等方面却与良渚文化玉器呈现明显差异。龙山时期玉器器缘镂空多呈L形,因此也称为“勾转镂空”,而器内镂空则多呈长条状,亦称为“条状镂空”。 龙山文化 高冠神人像 高冠局部 根据对出土及传世龙山时期玉器所作观察发现,其器缘镂空的制作会先用砣具由玉料外缘切入,然后将软性线具穿入砣切口底部,与砣切口呈垂直方向拉切,形成L形“勾转镂空”。而在加工器内镂空时,则会先以桯具定位打孔,后穿入线具沿固定方向拉切,形成条状镂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条状镂空与良渚文化玉器以桯具钻孔为中心、作放射状拉切的器内镂空形式截然不同,可以湖南省沣县孙家岗所出透雕凤形玉佩为参照。 龙山文化线具镂空示意图 镂空工艺自新石器时代肇始即一直兴盛不衰,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制作目的的迥异、使用工具的更迭以及操作方法的改变,使得各个时期的镂空各具特色,看似虚空无物却承载丰富内容,成为探究古代玉器形纹设计的重要信息来源。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