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药王脉学药物学2

 天一藏经楼 2018-05-24

桂枝汤的缓脉和水湿堆积的缓脉差别为何?
营卫不和,桂枝汤的缓脉和水湿堆积的缓脉差别为何?若这两者分辨不清,用错药后果会蛮惨的!望老师解救!谢谢。

答:营卫不和,桂枝汤的缓脉和水湿堆积的缓脉差别为何?
二者差别甚大。
1. 桂枝汤的正确脉象应该先修正为浮虚缓。
2 . 桂枝汤主要是营卫不足(偏气虚)兼外感,主脉位在肺脉的肺位心位出现虚缓脉,故称浮虚缓,脾肝肾位按之几乎全空。缓脉水湿堆积主脉位在脾、肝位,六脉皆可出现,皆有不同意义,如在肺脉出现,问之会有多痰的现象。



桂枝汤或桂枝〝阳盛下咽立毙〞的问题
或问:看中医古书的时候,对于桂枝的说明中谈到江南诸医对桂枝一药颇为忌惮,认为桂枝汤或桂枝〝阳盛下咽立毙〞,请问这种情况有可能吗?

答:桂枝不会这么恐怖啦,桂枝是温,但可知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有卖卤味,而卖卤味的鲁料包中,肉桂是常用的药材之一,但是因为肉桂较贵,所以常用桂枝来替代,而那种用量,都是整把整把的抓,也不看见有什么问题。

又譬如要说温热的话,花椒又比桂枝温热许多,而麻辣锅中花椒(又以大红袍最赞)的用量也是大把大把的抓,也不看见发生什么问题。

而既然如此的话,为何江南诸医对桂枝一药颇为忌惮,认为桂枝汤〝阳盛下咽立毙〞呢?其实这是来自于温病的临床观察。

伤寒病和温病、瘟疫,本来就是不同范围的东西,各自的演变规律也不同,但是从仲景之后,基本上都是伤寒病、温病、瘟疫混同一治,后来历代经历百千次数不尽的大小疫病流行,传染猖狂,沿街阖户,死亡者不计其数,当时医家都沿用仲景之法来治疗温病、瘟疫,结果大都死亡,收效甚微之后,才使温病学说自己独立出来。

事实上,在伤寒病中要看到〝阳盛〞,几乎不可能;只有在温病、瘟疫的时候,才看的到〝阳盛〞,什么叫做〝阳盛〞呢?譬如日本脑炎、SARS、登革出血热的末期,病人发热不退、眼睛上吊、身体抽搐、舌赤红细数、神智昏迷、皮肤内脏开始出血,这个就叫做〝阳盛〞,而在这个时候,病人是实證、热症,结果却用治疗虚證、寒證的桂枝汤或桂枝来温补,这不但是辩證错误,而且是火上加油,几次之后,不死也难,所以才有桂枝汤或桂枝〝阳盛下咽立毙〞的说法,而又不限于桂枝汤或桂枝而已,在这个时候,如果胡乱使用乾姜、高丽参、制附子、肉桂……这类药物来火上加油的话,都是加速其死亡而已。



中药的毒副作用
或问:Falo 老师您好,有几位病患长期服中药已好几年,很惭愧我的医术不佳没有快些治瘉,最近看到一篇中药毒副作用的文章指出许多中药都有肝肾毒性,不能长期服用,特别是攻邪的药,心中不安,是否应注意长期服药的肝肾伤害?如果肝肾有黏脉,是否应请病患先停药ㄧ阵子再治疗呢?
答:哪味药?在什么条件下说它有毒?

或问:哦!原来可以不要受影响。
答:1. 药物有没有毒,是要以中华药典为准,不是以网路上的乱抄瞎掰为准,中华药典是大陆官方的药典,也即知音药物学的那一些。

2. 真正的答案是所有的中药都是毒药,《内经》开宗明义就讲了:「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事。」药不对證就是毒了,根本不需解释。

3. 您看到的那一种,是完全不懂中医的门外汉,套用西医的思维来使用中药,是一种使用偏方的概念来使用中药,所以只知道一味在中药里面找秘方,譬如一听到高血压,就模仿西医,想在中药里面找找看是不是有一种秘方,大家都可以通用。

但问题是中药本来就不是这样子在用的,传统中药的使用法,不只是对〝病候〞来使用而已,同时也要对〝人〞来使用的;譬如上述的高血压,如果是诸脉气血实證型态的高血压,则使用承气汤类的剋伐药物是正确的;相反的,如果是诸脉气血虚弱型态的,则使用补阳还五汤类的补益药物是正确的。

4. 那今天使用中药却不懂脉證,乱套一通来使用药物并做统计,例如:诸脉气血实證型态的高血压病人去吃到补阳还五汤之类的补益药物,哪有不血管出血、不中风的道理?于是这些人片面的看统计资料,就告诉您补阳还五汤有导致血管出血、中风的副作用,使用要小心喔!而诸脉气血虚弱的高血压病人去吃到承气汤类的剋伐药物,结果造成电解质紊乱、心律不整,于是这些人片面的看统计资料,就告诉您承气汤类药物有导致电解质紊乱、心律不整的副作用,使用要小心喔!试想,如此一来,全部的中药都变成有严重的副作用了,还有什么药物可以用?这些说法正确吗?还是根本就是不懂中医辨證论治的门外汉在鬼扯?

古医家有云:
凭脉为的治病。而至胎前,其看症也,历历录录;其用药也离离奇奇。黄芩,安胎者也;乌头,伤胎者也。而胎当其寒结,黄芩转为伤胎之鸩血,乌头又为安胎之灵丹。焦术,安胎者也;芒硝,伤胎者也。而胎当热结,焦术反为伤胎之砒霜,芒硝又为安胎之妙品(芒硝五钱、滚水澄去滓,调蜜服)。当此两命相关,以安为伤,以伤为安,而用之裕如者,夫亦曰权脉之迟结数促耳!胆从脉出,而胆斯大;智从脉生,而智斯圆。

无药不可以安胎,无药不可以伤胎,有何一定之方?有何一定之药也乎?彼《本草》之注禁服,不过为初学导之先路。夫胎症,其显者也。由胎症而推,脉清而用得其当,信石蜈蚣,无非参苓耆术;脉溷而用失其当,参苓耆术无非信石蜈蚣。拘成见者,赵括读父书而丧师,荆公用周礼而乱宋;知变化者,孔明添灶而退兵,楚王破釜而取胜。古今来英雄成败,止争此一心之妙用,又何恤乎人言。————〈三指禅‧清‧周学霆〉

翻译:
治病时一定要注意脉象上差异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譬如治疗孕妇的胎前诸病,奇奇怪怪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所以在用药上也要随著变化。黄芩一般来讲是安胎的药物,乌头一般来讲是伤胎的药物,但是当胎是因为寒气结聚而不舒服的时候,用黄芩就会变成伤胎的毒物,用乌头反而变成安胎的灵丹。焦白朮一般来讲是安胎的药物,芒硝一般来讲是伤胎的药物,但是当胎是因为热气结聚而不舒服的时候,用白朮就会变成伤胎的毒物,用芒硝反而变成安胎的妙品(芒硝五钱、滚水澄去滓,调蜜服)。治疗孕妇的时候,一下手就是关系著两条命,有时候用一般俗医所谓的安胎药,反而变成毒药,有时候用毒药,却反而变成安胎药,这其中能操纵自如的关键,只是在于能明辨脉象上的虚实迟结数促而已,为什么治疗孕妇敢用毒药呢?这个胆子其实是因为懂脉法,所以胆子就大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智慧来如此用药呢?也是因为懂脉法,所以如何治疗的智慧也就圆通了。

只要真的懂脉法,就会体悟到每一种药都可以安胎,每一种药也都可以伤胎,天下哪有一定的固定方剂?又哪有一定要用什么药的道理呢?本草里面虽然有说明注意事项和什么情况禁止服用,但其实这只是为了初学者的方便学习而已。以治疗孕妇来看这件事,是非常明显的,推而广之到治疗其他的疾病,也是这种现象,如果有摸清脉象对脉而用,则砒霜蜈蚣这类毒药,都会变成参苓耆术这类的补药,如果没有摸清脉象,没有对脉而用,则参苓耆术这类的补药,都会变成砒霜蜈蚣这类毒药。被成见所绑住的人,就像赵括读父书而用兵,结果却因此而兵败丧师;荆公学用周礼,结果搞得宋朝乱七八糟;知道变化的人,就像孔明把军灶增加了,其实是要退兵;楚王破釜沉舟,却因此而得胜。古往今来的英雄成败,就在这一心的妙用之上,这些道理,外行人又如何能瞭解呢?


炙甘草、生甘草的相关问题
或问:看到在很多医案中,都会用到炙甘草缓和发表药、凉药的迅猛性,弟子不明瞭的是到底什么时机要加炙甘草,什么时候加了炙甘草反而会坏事?(解表,凉血不是要愈快愈好吗?为何又要缓?)

答:这个是重点喔,加了炙甘草会有缓和、缓慢药性的功用,譬如假设发表药有10个单位,加了炙甘草后,发表药会以每小时2个单位,平均的释放出去,如此一来病就好了;而没有加炙甘草的时候,药物会像放烟火,砰一下就没了,譬如第1 个小时释放出去8个单位,后面每个小时只释放0.5个单位,结果前面发散太猛,病人受不了觉得很虚;而后面每个小时只释放0.5个单位的药物浓度又不够,炙甘草能使药物浓度平均释放,炙甘草的缓药性,指的是这个,不是加了炙甘草就使药效变慢的意思。

生石膏同理,没有配用炙甘草的话,生石膏开得重一点的话,很容易就直奔下焦腹泻出去了,药都泻出去了也无法除热,配用炙甘草的话,临床上可以看到逐渐释放而除掉火热,而且不会腹泻。

或问:还有甘草,炮制到底有没有意义?(有些人是说炙甘草没意义,但有些人又说《伤寒论》中常用炙甘草怎会没意义,所以弟子晕了。)还有甘草与炙甘草,到底使用的时机为何?还有麻黄,炙麻黄也有这些问题。有关这方面炮制问题,师父有推荐书可看吗?拉拉杂杂一堆很不好意思,但这真的是我堆了许久仍无法想通的问题,还望能解开疑惑。

答:生甘草与炙甘草绝对不同喔,生甘草是用在解毒,炙甘草是用在补益,生甘草经过炮制后,成分比例会改变,这是生甘草、炙甘草不同的科学基础【请参考http://www./lipin/gancao05.html】,如果临床有在用药的话,应该一下子就会发现两者的不同。

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有对甘草的解说一节宜详看自然不惑【请参考http://www./book/244_187.thtml】。

至于麻黄的话,用一般的麻黄即可,制麻黄只是把麻黄的发散力道减弱而已,现实上的意义不大(要发散力道较弱的话,直接把麻黄减量即可)。



长期服用中药和西药对肾脏的负担有多重?
陈老师您好,请问长期服用中药和西药对肾脏的负担有多重?
答:大致上是这样子:假设达到100负担单位的时候是需要洗肾

吃饭吃菜吃面→→→5单位
吃中药(药有开对方向)→→→ 0~8单位
吃中药(药开错方向)→→→ 20~45单位
吃西药(药有开对方向)→→→ 25~50单位
吃西药(药开错方向)→→→ 50~95单位

特殊剧烈毒性物质不在此列。


滥用附子的相关问题
陈老师:.....冒昧问您一个问题:病人喝火神派药物,即大剂量附子、干姜之类的药物七八个月后,出现问题,后寻医问药不断,各种术士神明也有请,间或出现发狂,身体不受控制,哭哭笑笑症状,被诊断过抑郁症、癔症等。病人吃抑郁药一段时间后自觉脑袋变笨,不再吃。吃中药一段时间之后,有好转,近期因为一些情绪问题,又复发,现在的症状就是睡眠不好,身体不受控制的会抽动。想请问下陈老师,按照疾病演变过程,火神派的药物服用过量过久之后会导致抑郁症吗?病人现在时不时的身体不受控制的抽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受心理因素影响大吗?感恩您!

答:这个不是心理因素喔,滥用温补药物会造成神经一直处于过度亢奋的状态,严重的时候即是变成发狂的狂症,所以滥用中药的杀伤力也是很可怕的,现在虽用西药强力迟缓神经,但既然是迟缓神经,就会出现思绪迟钝,病人自觉变笨等问题,而且西药只是强压神经而已,体内一定尚有邪火与伤阴的问题,伤阴在心系则睡眠不佳;伤阴在肝系则动风,故身体会出现不受控制的抽动,其抽动的机理,和妥瑞氏症类似。【参看第 974 条 妥瑞氏症】

这个要找真的懂辨證的中医师去处理,才有办法恢复成正常人。自古就有记载滥用热药、劫剂的弊端,古人已经讲很多了,看下列数条就会明白:

《貌似古方欺人论》
近世之医,动云效法汉方,药止四五味,其四五味之药,有用浮泛轻淡之品者,虽不中病,犹无大害。若趋时之辈,竟以人参、附子、乾姜、苍朮、鹿茸、熟地等峻补辛热之品,不论伤寒、暑湿,惟此数种轮流转换,以成一方,种种与病相反,每试必杀人,毫不自悔,既不辨病,又不审药性,更不记方书,以为此乃汉人之法。呜呼!今之所学汉人之方,何其害人如此之毒也!其端起于近日之时医,好为高论以欺人;又人情乐于温补,而富贵之家尤甚。不如是则道不行,所以人争效尤,以致贻害不息。安有读书考古,深思体验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生民之大幸也!————〈医学源流论‧清‧徐灵胎〉

翻译:
最近的一些医生,动不动则说我这是在效法汉人张仲景的经方方法,所以药只有开四五味,其所开的四五味药,如果只是一些浮泛轻淡的药品,虽然没有打中疾病,对人体也不会有太大的伤害。若是一些趋时赶流行的医生,竟然是用人参、附子、乾姜、苍朮、鹿茸、熟地等这类峻补辛热的药品,也不管这是伤寒病,还是暑湿之类的热性病、湿性病,就是用这几味药轮来轮去,凑成一方来给患者吃,种种的与病机相反、与病机背道而驰,每试必有病患被害惨,甚至被害死,开药的人却丝毫不自悔这样的用药法是错误的,既没有能力辨病,又不懂药性,连方书都不记不看,难道这就是汉人张仲景的经方方法吗?呜呼!近来医生所学的汉人经方方法,为什么会害人如此毒烈呢?这是起源于近日的一些时医,喜好唱高论以唬弄病家,而一般人的观念都喜欢温补,富贵人家尤其喜欢这种论调。如果不开些温补的热性药,就会被认为是不高明的医生,所以每个医生都争先恐后的这样做,所以这种祸害就一直连绵不断。何时才能有真的在读书、有在考据、有在深思、兼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用药法呢?这就是世道生民的大幸了。

 
今夫病之寒热,有表里之分焉,有疑似之别焉,有浅深、主客之攸殊焉。其于似热症者辄投凉剂,岂知凡感于寒则为病热,寒郁则热盛,须温以解者,而凉剂直利刃矣;于似寒症者辄投暖剂,岂知食重内蒸,热极反寒,六脉全伏,须下以解者,而暖剂尤利刃矣。更可骇者,不论其人之形气与天行之节候、致病之根源,而擅用桂、附、人参,以为能用贵药者为通方、为老手,而不知杀人于三指,而卒不自认其罪者,莫若此等庸医之甚也,余抚粤未及三载,而闻医之杀人者不可计数。 ————〈辨證录‧清‧陈士铎〉

翻译:
对于疾病的判别,不但要区分出寒性病与热性病的不同,疾病是在里面,还是在表层,也要分辨清楚,有些是容易混淆的相类似證候或疾病,也要区别开来,而病候又有深浅,主病机、副病机,种种的不同。有些病候乍看时像是热症,似乎应该要投凉剂,但其实主病机是寒證,只因为寒郁久了会化热,所以显示出来热證的暂时现象,如果真的用凉剂去治疗,这就像用利刃伤人了;有些病候乍看时像是寒症,似乎应该要投热剂,但其实主病机是热證,因为热过头了,热壅气塞,反而使六脉沉伏隐藏在内,很容易误判为寒證,其实这时候是需要用寒凉攻下泻剂才能对證治疗,若是误用热剂治疗,这也是像用利刃在伤人了。最可怕的是有一等莫名其妙的医生,完全不管人体的胖瘦形气、天候的冷热燥湿,有种种的不同,也不管病机符不符合,每次都是用一些桂枝、肉桂、附子、人参这一类的温阳药贵重药,凑成一堆来治病,以为能用这些药物的就是通方、就是高明老手,而不知道这是用三根手指头在杀人,而从头到尾都不肯认错,庸医里面没有比这种的更严重的了,我来到广东还不到三年,而听到像这样子被医师害死的人,实在不计其数。

 
《劫剂论》
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罔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焉。今欲一日见效,势必用猛厉之药,与邪相争;或用峻补之药,遏抑邪气。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邪内陷。一时似乎有效,及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大坏矣。如病者身热甚,不散其热,而以沉寒之药遏之。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禦之。泻痢甚,不去其积,而以收敛之药塞之之类,此峻厉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气必潜藏,自然神气略定,越一二日,元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烈,此峻补之法也。此等害人之术,奸医以此欺人而骗财者十之五。庸医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为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医学源流论‧清‧徐灵胎〉

翻译:
世上有一等奸邪的医师,完全不顾病人的性命,只想获得财物,于是开药时,用〝劫剂霸药法〞。什么是〝劫剂霸药法〞呢?就是下重剂来获得一时性截堵病气的意思。用了霸药法之后,现象表现是似乎会暂时性的见效,但其实这是一种假象,这是因为邪气受到了猛烈药力一时性的压抑,而往内部深钻,于是邪气在内,渐渐的消耗体力,慢慢拖成大病,这就是霸药法的弊端。这些邪师用药,因为想要马上见效来取得患者的信赖,于是用霸药法,也就是选用一些猛厉的药品,或是一些辛热峻补的药品,来暂时压抑邪气,因为都是些猛厉、辛热、温补、峻补的药品,而且份量又下得非常重,超乎寻常的用量很多,所以一时性的药力很猛烈,药力猛烈,则邪气暂时伏藏,但正气亦同时受伤严重;药物峻补,则正气骤发,所以邪气内陷,一时性看起来似乎有效果,但是等到药力尽了,邪气就会回头反扑侵蚀,这时人的元气也已经大坏了。譬如病外感风寒风热而发热严重,不表散其风寒风热,而是用大剂沉寒的药物去压遏它;譬如腹痛甚,不求其病机原因,而用大剂香燥药去止痛;譬如泻痢甚,不用药除去积滞,反而用大剂收敛药,要来强力收涩塞流之类,都是所谓峻厉的霸药法。又譬如邪气盛,不去分析病机病因,却投以大剂量的附子、人参之类的温热药,因为一时性的阳气大旺,病气必然暂时潜藏,自然神气略定,看起来好像有好一些,等到经过数日之后,元气与邪气合邪,反而助长邪气而到处肆虐,这样的祸害是非常毒烈的,这就是所谓峻补温补的霸药法。这等害人的方法,奸医用来骗人骗财的,10个医生中有5个,而庸医不知情,也跟著模仿,学来害人的,10个医生中也有5个。为医生的人不可以不自省啊!当病家的人,也不可以不细察啊!

 
《热药误人最烈论》
凡药之误人,虽不中病,非与病相反者,不能杀人。即与病相反,药性平和者,不能杀人。与病相反,性又不平和,而用药甚轻,不能杀人。性既相反,药剂又重,其方中有几味中病者,或有几味能解此药性者,亦不能杀人。兼此数害,或其人病甚轻,或其人精力壮盛,亦不能杀人。盖误药杀人,如此之难也,所以世之医者,大半皆误,亦不见其日杀数人也。即使杀之,乃辗转因循,以至于死,死者不觉也。其有幸而不死,或渐自愈者,反指所误用之药以为此方之功效,又转以之误治他人矣。所以终身误人,而不自知其咎也。惟大热大燥之药,则杀人为最烈。盖热性之药,往往有毒;又阳性急暴,一入脏腑,则血涌气升。若欺之阴气本虚,或当天时酷暑,或其人伤暑伤热,一投热剂,两火相争,目赤便闭,舌燥齿干,口渴心烦,肌裂神躁,种种恶候,一时俱发,医者及病家俱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云此是阴症,当加重其热药,而佐以大补之品,其人七窍皆血,呼号宛转,状如服毒而死。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当然。总之,愚人喜服补热,虽死不悔。我目中所见不一垂涕泣而道之,而医者与病家,无一能听从者,岂非所谓命哉 ﹗夫大寒之药,亦能杀人,其势必缓,犹为可救;不若大热之药,断断不可救也。至于极轻淡之药,误用亦能杀人,此乃其人之本领甚薄,或势已危殆。故小误即能生变,此又不可全归咎于医杀之了。 ————〈医学源流论‧清‧徐灵胎〉

近代一些大师拿「阳主阴从」这句话来滥用热药、劫剂是不妥当的,这也是用玄理乱指导用药所产生的弊端,像这种情况:第 12 条 不能重复实验验證的玄理无法传承(一)‥‥‥走入玄学八卦会迷失方向。「阳主阴从」这句话是对《易经》内容的曲解与过度衍生,意思是说不管身体有什么病候,如果我们把循环加强、把代谢强化、把动力加强,则藉著强大动力的运转力量,可以冲走一切病邪而恢复正常,这种思维是这样子形成的,而大师又不懂脉法,根本观察不到身体里面发生甚么事情,也无法藉著脉法来区别实火与虚火的不同,在这种氛围之下,自然会像崇拜太阳神一样的一面倒,认为只要身体内的阳气过旺,动力过强(心脏够强、循环够强、代谢够强),便能冲走一切的障碍(病毒细菌、瘀血痰湿、退化充血),故演变到最后,就变成强调只有阳没有阴,天下只有阳虚没有阴虚,人身只有虚火没有实火等偏颇论调,其实是四诊不精、望诊、脉诊、问诊不通之下的产物,到了最后又创造了「排病」的说法,也就是说吃我的药病情好转的,那就是有效;而吃我的药病情恶化的,那叫做「排病」,忍耐几个月~数年就会好转,所以也算有效;所以吃了好转是有效,吃了恶化也是有效,所以吃我的药100%有效,其胡说八道如此;就像有一些宗教放生团体,随意在靠近人烟的地方放生毒蛇,虽然您跟他说这样子不恰当,他却一副正经八百的表情跟您说:「我们的蛇是听佛经的,不会咬人」,听了也只能摇头而已,这已经不是客观的在研究医药了,而是宗教化、洗脑化、盲从化了。

总而言之,就是脉證不精,没有能力去区分出〝虚实〞二纲病理结构的不同,而于虚火的当中,又无能力去区分出〝气虚生火〞、〝阴虚生火〞、〝血虚生火〞、〝阳虚生火〞……等病理结构的不同,所以不管虚火、实火、气虚生火、阴虚生火、血虚生火、有没有兼邪等情况,一律当成〝阳虚生火〞来治疗的意思,其弊端如此。

其实这些问题只要去读通生理学、病理学与观察人体的话,就会看到真相而不为所惑,譬如在法定传染热病实證的时候,我们只要让热量再高上去,就能靠这股力量冲掉病邪而痊瘉,所以在这个地方仲景用白虎汤是白痴,这有可能吗?事实上再高上去的话,只会产生多器官衰竭而已,并不会瘉病;譬如高血压病实證的时候,我们只要让紧绷性再高上去(譬如长久泡温泉增加阳热),就能靠这股力量冲掉高血压而痊瘉,这有可能吗?事实上再高上去的话,只会中风而已,并不会瘉病;譬如外感病实證的时候,我们只要猛吃乾姜、附子等温补性的药物,就能靠这股力量把感冒冲走,事实上可能吗?外感初起即用温补收涩,只会加重感冒,甚至变成沙哑而已;……凡是阳的过旺,一定会造成阴的衰竭,这才是真相,身体内有微妙的各种阴阳平衡(升高血压与降低血压、升高血糖与降低血糖、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都是处在于一种阴阳平衡,并不是说凡病只要升高血压、升高血糖、亢奋交感神经就能治疗,这根本是胡说八道),在生理学、病理学与人体的观察中,都显示太极图一黑一白才是正确的,那种整个涂白或整个涂黑的太极图,只是自己的胡思乱想而已,增加阳性的动力来增加血液的循环流动力道,并藉其力道来除掉身体上的各种障碍而恢复健康,这也是自己的片面想像而已,事实上较高水平的阳性动力,可增加血液的循环流动力道,这对身体有益,这是真的;但是再高上去的阳性动力,则会造成血液浓稠,血液循环反而变差而变成供血不良,这在血液流变学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不是愈热愈好,那只是自己的胡思乱想而已,反而是《内经》中所说的:「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这才是正确的观察,才是真实的情况。

阳药、热药不是不能用,但是要去学历代正统中医的脉證方式来使用 ,才有能力去驾驭它们【请参看药王脉学重要医诀医理医论补述 5:正统中医历代诸家的心法轨迹———你学的是正统中医吗?(一)】,如此不但不会出问题,反而能够治瘉不少大病;相反的,如果不是从充实自己精准的辨證能力来下手,只是拿著「阳主阴从」的玄理来盲从盲目用药,却不去观察临床的真相为何,很难不出问题。

至于使用劫剂、重剂来围堵、截堵病气而不去做真正的治疗,只求一时性的压抑病情,用药物峻补,则正气骤发,所以邪气内陷,一时性看起来似乎有效果,并藉此来取得病家的信赖,但是等到药力尽了,邪气就会回头反扑侵蚀,这时人的元气也已经大坏了,辗转因循,数星期或数个月后逐渐拖成大病,表面看来虽未见杀人而能脱罪,此不杀之杀,杀之深矣,被害惨的人应该不少,观上述徐灵胎所言自能明瞭。(譬如不管遇到什么病,都一律开出大剂的附子、乾姜来做一时性的压抑(大陆某些医家常见。这有点像不管遇到什么病,都一律持续的开出类固醇来截堵病情、压抑病情与掩盖病情,类似模仿西医开类固醇的意味存在);又譬如遇到癌症的时候,不去辨證形成机转的不同,一律开出超大剂的清热解毒药(5~6两以上)来做一时性的压抑(模仿西医的开消炎药)。故病人起初觉得好像有好一些而回诊,一段时间后则觉得病情加重而离开,就像上述大陆民众所抱怨案例的情况一样。又譬如像外感的时候,如果不正确的去解表,只是开一些人参、附子、乾姜……来硬压病情,起初也是看起来好像有好一些,实则把感冒往内压,愈压愈深,拖延1~2个月后则变生他病。又譬如癌症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如果不仔细的剖析脉證来用药,只是用附子、乾姜、人参去强压它,则一时性正气暴增而血络暂时畅通,病人的反应就是会觉得好一些,甚至误以为是病情好转了,继而觉得邪气愈来愈压不住而增加附子、乾姜、人参的用量,因循养虎为患的结果,数个月后火气与邪气合邪,资助癌肿迅速增大,造成癌肿里面的血管暴胀破裂而大出血,然后出现急性吐血、咳血、便血、胸腹急痛……不等,严重的就是造成死亡,这些只要会把脉,整个过程都可以从脉象中被观察得清清楚楚。)

在此必须要再强调一次,附子、乾姜这些都是好东西,都是中药里面重要的主将,包括大黄、石膏、人参、熟地、附子、乾姜、生地在内,可以算是中药里面的七要将、七猛将,不会使用这些东西的话,是无法治疗大病的,这也是实话,但一定要在懂脉證的情况下,正确的去使用它们,而不是用玄理、用猜测的方式去使用它们,则庶几无过矣。


少用理气药的问题
或问:无论在新伤或旧伤的文章中老师少提到理气药在伤科的使用时机,在其他文章中老师有提到轻微的伤,活血化瘀理气就可以,是不是有肿的话,以活血止血化瘀为主。假如没有肿,就要加理气药?又好像很少看到老师在用理气药?

答:相反喔,很肿的话或肝脉气滞明显的话才加理气药;假如没有肿的话,不用特意加理气药。在活血药中,有一些其实是理气很强的,如川芎、乳香、郁金、延胡索、姜黄、莪朮,您看我少用理气药是这个缘故,不是少用,而是这些活血药,本身同时也是很强的理气药,不是很严重的话,我就一物两用,用这些替代掉了。


养蜜蜂使用中药抗菌的问题
陈老师您好:之前看到文章,把中药连翘用在鱼类的白点病上面作治疗,那我可以用在昆虫上面吗?对抗昆虫的病菌,进而取代四环素之类的抗生素来治疗昆虫的病菌。昆虫食用连翘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副作用吧?

答:人可以用的西药给动物用,基本上没问题。因为人是最高的等级,给人用的药一定最讲究,中药副作用小就更不用说了。只是动物昆虫等很难做精细的辨證,所以只能抓个大概。
杀细菌:黄连、黄柏、黄岑‥‥‥之类。
杀病毒:连翘、金银花、蒲公英、虎杖根‥‥‥之类。
杀黴菌:花椒、丁香、川楝子‥‥‥之类。
驱虫:槟榔、川楝子、使君子‥‥‥之类。
消化药:山查、麦芽、莱服子‥‥‥之类。

...您是养蜜蜂的,好像是以病毒之类的为大宗。

使用法:一般可选几味相对应的药物,加水熬浓汁。按1:1的比例加入白糖,配成糖浆喂蜂,3~5日一个疗程,可喂2~3个疗程。


温性解毒药的问题
或问:在「第  29  条 一个主證也对应于本草中的一类药物」中提到:「5. 黏脉→→→病理意义是→→→毒→→→对应清热解毒类或温性解毒类的药物。」
因为中药学书中的解毒类药物均属清热解毒药,所以想请教老师,用在寒毒病机的所谓温性解毒类药物,具体是指哪些药物?

答:譬如蜈蚣、全蠍、紫苏叶、生姜、蟾酥、雄黄、蜂房……,这些都是温性的解毒药

另外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清热解毒药+温性药物并用,即可成为温性的解毒药。

譬如:
乾姜 3钱+蒲公英 2钱 →→ 乾姜、蒲公英同入脾胃系,两者并用时,乾姜的温性压过蒲公英的寒性,但蒲公英保留解毒的能力,如此的组合即成温性的解毒药。

黄耆 3钱+鱼腥草 2钱 →→ 黄耆、鱼腥草同入肺系,两者并用时,黄耆的温性压过鱼腥草的寒性,但鱼腥草保留解毒的能力,如此的组合即成温性的解毒药。

桃仁 3钱+大青叶 2钱 →→ 桃仁、大青叶同入心系,两者并用时,桃仁的温性压过大青叶的寒性,但大青叶保留解毒的能力,如此的组合即成温性的解毒药。


病人服用西药,会影响到脉象 ,这类脉象该如何看待?
病人若是有服用抗过敏、安眠药、降压药(B block 系列)、甲狀腺药物、抗焦虑及精神科药物等西药,若是影响到脉象,那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这类病人所把到的脉?
因为现在有太多病人看中医兼看西医,除了我们要问清楚病人所服的西药外,也是要知道西药对于中医脉诊的影响,例如病人吃了 b block  会使心跳变慢,副作用就是病人可能感到疲倦 ---> 把到的脉,可能是缓脉(有人说会造成心气虚…?)这样会不会把病人有问题的脉象盖掉?~

答:要看他用什么西药。如果是暂时性的,如抗生素,胃片,一时过敏的抗组织胺剂……,患者是因为看西医无效,才跑过来看中医的,这种情况当然直接停掉西药即可。

如果是已经吃三个月以上,像降血糖、降固醇、降血压这类西药,甚至已经吃好几年以上的,身体已经产生很强的依赖性,绝对不可一下子忽然抽掉,一抽掉,数值马上会反跳严重,病人会嚇死,就像打韩战一样,美军一辙,韩军全倒。遇到这种情况,要分批抽掉

开药的时候,不管病人已经吃了什么西药,中药直接叠在西药的上面即可,这个意思是说:譬如你要根治他的高血压,他已经吃降血压药10年了,那没关系,譬如第一诊把他的脉,是弦大脉(人体 西药=弦大脉),没关系,你就按弦大脉的病机来开方,但要病人把中西药分开吃,中间有间隔2小时即可。
譬如到了第4诊,弦大脉已经没那么弦了(所以说我们脉图上的〝弦紧度〞,你要写清楚,前后诊才能比对),病人的头也觉得不会这么胀了,这时候,病人就有信心了,你就把病人的降血压药减掉1/3(在你的中药还没正式发挥效力之前,最好不要去撤西药,病人会面有菜色,用很怀疑的眼光看著你)……
减1/3后,譬如到了第5诊,发现反跳起来了,脉比上诊稍弦,那你就依照比较弦的病机来医……
到了第10诊,发现脉又不弦了,再撤西药1/3,……
反覆用这种模式,把西药整个慢慢撤掉,换成中药整个接手,……,然后再用中药把疾病整个根治。

所以说,有些大师以为现代人吃西药,脉诊会混淆,所以不可凭,这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这是精脉诊者的大强项和绝活,因为可以知道何时撤西药?何时病机要转弯?若只是学凭看外症用药套方者,遇到慢性病或这种长期吃西药的,几乎都是投降,因为一诊还能抓著外症来看,但如果一击不中,如石投水,病人外症又无变化,就会开始整个乱掉无章法,不知道该怎么衔接下去,有效就再吃,没效也莫名其妙,过程是瞎子摸象。所以说,你会发现,单凭外症用药的中医,看外感还可以,看内伤杂病,明显是弱项,问题就是卡在这边。

 或问:我遇过一些服用降血压药的,尤其是使用ACEIs的,(一天服用一颗的那种)。大多不是弦脉。弦脉的还比较好搞,解肝郁方向就比较安心。

最为常见的是,脉管粗宽,脉管硬度软,有点虚感但又不是虚的那种,像洪脉觉得不实,像是虚脉,又不甚虚。我想是因为ACEIs会扩张动脉但又不增加心输出,所以摸起来宽宽软软的。想要放个补气药或活血药都会怕怕的不敢放太多。怕血压一补就升上来。

答:洪实脉等于壮火食气,日久气血渐虚后,洪实脉会渐渐转成虚脉,上面提到的这种非实非虚脉象,也就是位于中间地带。

洪实脉→→→非实非虚脉→→→虚脉

用药的方法是:洪实脉(泻火理气)→→→非实非虚脉(泻火理气 补虚收敛)→→→虚脉(补虚收敛)。还是先盖在西医的上面来用药,然后再消息转换。



药物记载中,桂枝不归入肺系的问题
或问:书上都没有记载桂枝可以归入肺系,那到底肺系的外感时,是否用桂枝可能呢?

答:桂枝绝对可以归入肺系。书上没有写是因为后代医家乱解《伤寒论》,把上焦肺经(系)的感冒说成是膀胱经系统在感冒,这个张冠李戴,一误千年,就把桂枝归入膀胱经系统,而没有归入肺系了,但桂枝入肺的作用,其实是很明显的,配在桂枝汤中为主将来治疗虚性感冒就是證据。


阴阳俱虚的时候,要以〝阴阳互叠〞的方式来补益
阴阳两虚偏阳虚(沉细脉),感觉上应该是补阳药用量大于滋阴药用量。但是一般书籍皆引用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此言似乎是暗示必须滋阴大于补阳,如肾气丸(常是沉细脉)。但若是以此类推,阴阳两虚偏阴虚(浮细脉),不就是补阴药用量小于补阳药,这感觉似乎不合逻辑。请问老师有何看法?感谢老师解答。

答:
1. 阴阳两虚偏阳虚(沉细脉)的时候,应该阴阳同补,而补阳药用量大于滋阴药用量。
2. 阴阳两虚偏阴虚(浮细脉)的时候,应该阴阳同补,而补阴药用量大于补阳药用量。
3. 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这是有背景的,当初也是有一些自称〝火神派〞的人,以为阴阳两虚偏阳虚的时候,不必管阴虚,只要一昧的补阳,阴气就会自动产生,号称〝阳主阴从〞(也即不必管阴分,只要补阳,阴分就会自动出现),类似这边【重要医诀医理医论补述 8:正统中医历代诸家的心法轨迹———你学的是正统中医吗?(四)】的第20条、第21条,但是质诸临床,这种说法并非事实,临床上如果辨證纯是阳虚的话,诚然补阳即可;但临床上如果辨證是阴阳两虚的话,纯补阳只是好个几天,再补阳就会化火而口乾舌燥了,这才是事实,并没有〝阳主阴从〞的这种现象【事实上这是对于《易经》语词的误解,阴阳是一体两面的,譬如柴火要旺,不是空喊阳火旺就可以,无形的阳火,需藉有形的阴木(木材)来让火焰凭附,然后才能火旺,如无阴质可附,何来火旺?而人体的生理情况也是如此,当血液、阴质流失到一个程度之后,接著就是进入循环衰竭,然后出现〝亡阴〞的表现,亡阴时并不是单凭阳药,就可以拉起来的】。

4. 事实上对于阴阳两虚的病人,第一步先要通络道,也就是说〝先要确定用补不会反弹〞,而阴阳两虚的病人,基本上这种人的体质很敏感,怕寒又怕热,也就是说补阳药稍微多一些的话,就会口乾舌燥;相反的,若是补阴药稍微多一些的话,则又容易感冒或恶寒,所以对于这种病人,基本上会以〝阴阳互叠〞的方式补上去,也就是说:
       这种病人,阴阳平补一阵子之后,譬如他可能跟您反应最近口乾舌燥,那这个时候,就是补阴药物的比例要稍加一些;
       那又补一阵子之后,病人又反应说最近容易感冒或恶寒,那这个时候,就是补阳药物的比例要稍加一些;
       那又过一阵子之后,又跟您反应最近口乾舌燥,那这个时候,补阴药物的比例又要稍加一些……;
       如此反覆的〝阴阳互叠〞补上去,所以说这类的病人,并无法让您一味补阳或一味补阴就能成事,所以在这个地方,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是表示张景岳临床,绝对是有在把脉、有在看脉證的,否则绝对看不到这些临床规则;相反的「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助亦生化无穷」,这个也要知道,在这边的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并不是刻意要来比较谁比较多谁比较少的意思,重点是要告诉您阴阳两虚的患者,是不可能让您一味补阳或一味补阴就能成功的,而是补阴补阳必须互相堆叠倚靠,才能逐渐补上去的意思。


川七功效的疑问
或问:川七,活血化瘀不留瘀;教科书上没说有补血的功能;但是对岸中医博士说是补血第一,可以天天吃,养颜美容;请教您认为川七有补血功能吗?

答:川七的功用就活血、止血而已,其他不明显,并无补血的功用。

川七的补血是指〝瘀去新生,推陈致新〞的意思,不是指像当归那种补血的意思。譬如有个人车祸后胸腹瘀血瀰漫,故气血不顺,血液循环不顺畅而脸色苍白,容易气喘,服用川七去瘀,瘀去而血液循环顺畅,恢复正常脸色而不气喘,他的脸色由苍白而恢复成正常的脸色,这不是川七有补血的功用,而是川七瘀去新生,推陈致新的结果,不能张冠李戴。



去性存用之问题
或问:在面对寒热不明显之症状时,可否同用寒热药物来去性存用?

例如:
病人自诉有痰但寒热不明显,同下等量半夏竹茹。
病人自诉颈僵但寒热不明显,同下等量姜黄葛根。

答:观念不太正确,药物的寒热可以对消,但仍然要先找出病机。

病人自诉有痰但寒热不明显时,要先去找出来病机为何,不是同下等量半夏竹茹喔!譬如:病人肺脉浮滑而尺脉沉弱,此即仲景说的:「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故然?此为荣气不足,血微少故也。」 【参看脉经卷七:病不可发汗證第一(第1~8条)】

肺脉浮滑是外感风热,痰色当黄,但因为尺脉沉弱而偏于虚寒,寸脉风热与尺脉虚寒相搏,痰色可以寒热不明显,但下药时,却是寸脉下解风热药,尺脉下补阳虚药,根本不会用到半夏竹茹,向来见痰治痰而不去求本源,本来就是医家大忌。

病人自诉颈僵但寒热不明显时,也是这个道理;譬如:病人自诉颈僵,肺脉浮紧而中按实大,其他五脉尚可,这个时候是肺系外感风寒入里化热,肺系外感风寒本是颈僵而寒,但是因为尚有里热存在的缘故,外寒与里热相搏,所以可以表现出来寒热不明显,这个叫做〝太阳病阳明病并病〞【参看基础概论 15:《脉经》卷七仲景文中的〝六病〞实质是什么?】,这时要用麻黄解去表寒,生石膏清掉里热,与姜黄葛根无干。

摘自陈医师【药王脉学讲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