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人对这种又名泽蒜的野蒜并不陌生。当年《救荒本草》说泽蒜:“又名小蒜。生山野中,今处处有之。生山中者名蒿,苗似细韭,叶中心撺葶,开淡粉紫花,根似蒜而甚小。味辛,性温,有小毒(又云热,有毒)。”泽蒜早生,当人们还陶醉在过春节的气氛里,正月里它就出苗了。嫩苗和山韭菜长得差不多,山里人因为山韭菜的名气大,便把它当野韭菜卖给外地人。其实,泽蒜和山韭菜相比,就像扫帚苗灰灰菜和野苋菜马齿菜,论野食与尝鲜,扫帚苗灰灰菜是晚春的野菜,而苋菜和马齿菜是初夏的野菜,两者不同步。认真地说起来,泽蒜更类似细小的香葱,不过叶条的颜色灰一点。桃花和牡丹花相继开放的日子,郑州、洛阳地界的邙岭之上,当地多有挖泽蒜的人。《河南野菜野果》说泽蒜,以伏牛山和大别山区生长为多,又名野蒜、山蒜、小蒜、小根蒜,一连串多达五六个名字。
被周王逐一登记在册,名为葱和蒜的野菜,《救荒本草》还有回回蒜、老鸦蒜,鸦葱、水葱、山葱、楼子葱。回回蒜,又名蝎虎草与水胡椒:“生水边下湿地,苗高一尺许……开五瓣黄花,结穗如初生桑葚子而小,又似初生苍耳实亦小,色青,味极辛辣。其叶味甜。”它结的子味辣而不是根茎辣,显然不是蒜。而老鸦蒜:“生水边下湿地中。其叶直生,出土四垂,叶状似蒲而短,背起剑脊,其根形如蒜瓣。甜味。”《本草纲目》把老鸦蒜又叫石蒜或山慈姑。
贾平凹在《带灯》里也记小野蒜:“冬天一过,野小蒜是出来最早的菜,尤其炒了调饭,味道特别尖,打老远都能闻到香气。带灯在山坡上挖野小蒜,似乎不是她在寻着野小蒜,而是野小蒜争先恐后地全到她的身边来,很快就挖到了一大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带灯,学校毕业后到山区乡镇工作颇寂寞,逐渐患了单相思,她给自己在省会当官的意中人一厢情愿地邮寄土特产,首选茵陈和地软。地软就是河南人说的地皮菜。
挖野菜是春天的游戏节目,自古是妇女的最爱。野菜和泽蒜,不同于漠北沙漠地带的发菜,还不至于破坏植被。这也是经验之谈。
黄庭坚有《观化十五首》,其中一首:“竹笋初生黄犊角,蕨芽已作小儿拳。试挑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北方人挖泽蒜尝鲜的时候,南方人要遍地采艾蒿和茵陈、青蒿,取汁染米做青团和清明粿。挖野菜,是人的自然天性抒发。人不分南北,总是喜欢亲近自然。(《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