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情如梦幻泡影

 hornby_liueghv 2018-05-26


依赖于虚构模型的爱情

智人认知世界,依赖于虚构的模型。

1是什么?

你能看见1个杯子、1匹马、1个人,但你决不能看见一个实在的“1”。

是什么?

你能看见红马、白马、公马、雌马,但你决不能看到一匹“马”。

是什么?

你能看见太阳、足球、轮胎,但是你绝不能看到一个“圆”。

1、马、圆,是这个所谓“客观”世界没有的东西,但我们却不得不依赖它来认识世界。

那,爱情是什么?

你能看见一对拥抱的恋人,一对相爱的夫妇,一封陈旧的情书,但你却找不见任何一个能被看见的“爱情”实体。

即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顽固的一脉务实思绪是“眼见为实”。如果你提出一个虚构的理论,几乎人人都会以无法眼见为实来反驳你。但,似乎在爱情这个概念上,每个人似乎都默认,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爱情为实在。

然而,爱情如任何一个神话故事、哲学体系、科学理论一样,不过只是一个被主观认知规定性塑造的虚构模型而已。

为什么?

根据消矛盾律,A之为A正在于它源自于非A或导致非A。则,求存发源于失存。

渴求爱情是求存的具体表现,因为性冲动是爱情的基石之一,要知道,性选择是参与到了自然选择之中的。

失存导致感应能力的增益,那么——

如果你不能把对方在自己的主观通道中生成的信息,感受为爱情这一属性,性媾和便迟迟无法达成,以至于物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自然选择淘汰。

正如百万年前,如果不能从黄色枯叶中识辨出波长仅差几纳米的红色果实,作为猴子的你便早早就饿死了。

正如百万年前,如果不能把单糖感觉为甜,作为猴子的你是没有冲动吃下富含能量的水果,以达成基本生存。

正如百万年前,如果你不能把脂肪感觉为好吃,作为猴子的你便不能吃下更多肉,以储存更多的能量防备饥荒。

正如百万年前,如果不能把有毒物质感觉为苦,作为猴子的你就会被戕害致死。

然而,光是能量且是粒子,波长连续而非离散,本没有“颜色”这一属性;

葡萄糖是6个碳原子加6个水分子的化合物,本没有“甜”这一属性;

脂肪就是油,不过是因为能量高于碳水化合物,便被味觉感知为比果糖还“香”,而它本没有“香”这一属性;

碱糖甙毒素也是化合物,不过是因为有毒,便被味觉感知为“苦”,而它本没有“苦”这一属性;

我们的主观感知通道为求存而设,不为求真而设。

于是能推理出——

感知通道中感受到的爱情,何尝不是类似鲜艳暗淡、酸甜苦辣这样的感知错觉呢?何尝不是让你达成基本生存,而在你主观中虚构出的一种属性呢?

若你的大脑,不能将TA在你主观认知通道中的五觉信息造成的生物性本能冲动,以及TA在你精神世界中幻化的诱惑性精神模型,一起整顿感受为虚构而抽象的爱情,恐怕你不得不面临失存的境遇。

而今天,愈多人感受不到爱情,不是因为爱情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动摇(上百万年自然选择造就的爱情感性基础,稳定、持久且具有决定性),而是社会结构趋繁导致我们依存条件和对象的暴涨,以至于仅仅通过直感无法在纷繁的依存条件中识辨出爱情,感受出爱情。

这是什么意思?

爱情失存

在曾经的氏族部落,你所认识的人数不超过邓巴数——150人,爱情发生范畴仅在熟人社会。

由于原始生活方式物质稀缺,吃光用光一点儿不剩,所以没有剩余财产,不涉及财产继承于子嗣之问题,雄性便没有确认子嗣血缘之冲动。

农业文明,一亩地种植农作物产生的能量,是同一亩地种草,再被动物吃掉,人再从动物身上获取能量的260多倍。这番举动的结果是人口爆炸式增长,以及剩余财产的出现

人口爆炸,使得原本爱情发生的范畴,从150人爆炸到千人、万人,至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后的百万人、千万人,这仅仅用了1万年。而我们的大脑依然是原始的智人大脑,主观认知通道尚不能经自然选择适应今天的繁复环境。

除此之外,剩余财产的出现,使得子嗣血缘关系确权有了需求。本来地位较低的男性,由于体力出色,能攒下更多的剩余财产,于是他们发明了婚姻制度,以及衍生的婚姻道德(贞操、忠诚、守寡),用于约束女性的性选择,以确认子嗣就是自己的孩子,达成财产继承的目的。

所以,婚姻制度本身是个财产制度,与爱情无关,与贪欲有关。

以上,使得爱情赖以发生的认知环境——对外界有限条件简单的即可反应,即一见钟情,立刻陷入条件繁复导致的判别求断之混沌中。

爱情三要素的回溯

爱情这个概念,隶属于哲学中所谈及的精神存在,它必然受制于精神存在本身的感知规定性。

而感知,在大尺度上沿着感应属性增益原理延展开来,即对外界属性的感应能力增强——

感应:存在是一分化后的最初感知形式,例如亚原子粒子的电磁感应。

感性:发端于原始生物的“趋性”反应,以及从具有神经网的动物开始,直至具有外向型感受器和高级神经中枢的人类等一切多细胞后生物的所有感觉经验活动,此为电磁感应在细胞膜上在后续演化中的继续表达。面对单一依存条件无需判断求别,耦合即可依存。

知性:脊椎动物面对繁复的依存条件不得不“判别求断”,是自然选择下的神经中枢之本能。

理性:如人类前额叶皮层的抽象思维逻辑活动,用于处理知性无法承载的依存条件量,将其抽象为虚构概念,再用思维格律在概念上给予“判别求断”。

从感应到理性,它们共同作为精神存在的先验规定。其中,越基础的事物越具有奠基性、决定性、稳定性,越高级的事物越动荡越飘摇。

再来看看著名的爱情三要素:亲密、激情和承诺。三要素定义如字意,不作赘述。对应至感应属性增益路径,则有如下规律。

1、亲密:对应感性,继承的是对单一依存条件无需判别求断之特性。

无论是人人关系、人物关系、物物关系,亲密都是关系这个存在最基本的状态表达。

而且,亲密仅在主体和单个对象之间的范畴中发生,故称之为“对单一依存条件无需判别求断”。

人在建立任何关系时,亲密是最基本的冲动,该冲动比性冲动更为底层原始。例如父母与子女、朋友、亲戚等。

2、 激情:对应知性,继承的是面对繁复依存条件下的识辨反应。

在亲密冲动之上的性冲动,表达为爱情中的激情特性。

性冲动,则发生在主体与多个对象的交互范畴中,故需要“面对繁复依存条件下的识辩反应。”

3、承诺:对应理性,继承的是抽象概念层面的思维逻辑反应。

承诺,是实实在在的理性抽象思维活动,将种种依存条件抽象为风险和收益,进行慢思考运算,才可决定是否给出承诺。

根据递弱代偿原理,以此得出与大部人常识相反的情感推论——

亲密——激情——承诺的爱情模型中,越基础的亲密越具有奠基性、稳定性、决定性,而越高级的承诺反而越动荡、飘摇。

倘若爱情仍生发于亲密,那是存在度最高,且最为持久稳定的时刻。若发展至承诺阶段,表面上看是一个更高级完整的爱情状态,实则侧写着爱情已迈入危存境地。

我们可以主动选择避免爱情危存,或推动爱情危存么?

不能,我们是被决定、被选择的那一方。

爱情三要素的分化媾和

由于依存条件过于复杂,爱情陷入失存境地后的结果是不得不反补代偿,表达为分化再媾和

在递弱代偿的衍存律下,三要素各自出走、独立分化。在社会中表达为——

1、建立亲密关系的条件量递增,要求能力极高。例如,亲密关系处理竟然需要用科学方法论给予学术研究,寻找最优相处方式,旁证了今天的亲密关系处理能力要求之高。此反映的是精神世界亲密之需要,以应对超级部落至于邓巴数大脑造成的生理性恐慌。

2、激情的冲动更强,激情对象增加且递繁。此在社会中表达为各种新奇怪异的性行为,甚至光怪陆离的性变态行为(变态二字,为中性表达)。

3、承诺本是缔结长期亲密关系的抽象契约,在今天的社会中,承诺的发生条件越加繁复,对承诺者的认知能力要求极高,且稳定性难以持续。

受制于此外界条件,大多数人被无意识地推动着,把爱情三要素分开寄托在不同对象之上,因为三合一难度之大,以至于日常生活状态的认知能力尚不能有效处理。

所以,在现代社会,只有本事极强、认知能力极高(代偿属性增益)的人才有能力建立三位一体的爱情。而,绝大多数人不得不被这单向度演动的外界环境,推向爱情更为失存的境地。

还是这句话,我们是被决定的那者,而不是主动决定的那者。

那怎么办?

就像我们任何人终将去往坟墓,依然可以乐观地生活。即便爱情也许有一个不堪的未来,难道你有机会,就不去爱一场了?

说来也可笑,爱情,这如梦幻泡影般的虚构想象,对人们来说竟然比事实还真实。

真实到会让你在夜里莫名疼哭流泪,让你在梦里笑弯嘴角。

今天的人们给予虚构的爱情太多实在的约束条件,名曰对爱情的考验,以保证爱情之牢固,大错而特错了!

生发自感性的无条件亲密冲动,才是爱情最初的模样,最稳固的状态。

爱情最初的模样,也许就是第一次看见你,大脑里不过只是亿万年物种进化留下的基因曲谱,想与你一起合奏乐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