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期刊齐发力,菌群和肠道研究持续火热 | 热心肠日报

 明醫 2018-05-26

今天是第756期日报。

Nature Reviews:一图读懂脑-肠-肾轴(必读综述)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IF:12.146]

① 高血压、慢性肾病往往伴发,表现为免疫失调、代谢紊乱和交感神经激活等,与肠道失衡及宿主-菌群互作的改变有关;② 宿主和菌群的肠道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外加肠道神经和免疫系统,大脑、肠道、菌群和肾脏紧密关联并促进疾病发生;③ 肠道与肾脏之间通过代谢依赖性和免疫两种路径构成“肠-肾轴”,肠道对肾脏疾病起到基础性作用;④ 在肠道和菌群失衡时,大脑中小胶质细胞被活化,促进神经炎症和认知缺损,促进高血压和肾病发生。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brain–gut–kidney axis in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05-14  DOI: 10.1038/s41581-018-0018-2

Nature Reviews:一图读懂肝脏疾病中的肠-肝轴(必读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3.678]

① 肝脏和肠道经胆管、门静脉和体循环进行双向交流;② 肝脏产物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屏障完整性,肠道因子调控肝脏的胆汁酸合成和糖脂代谢;③ 肝脏和肠道中的促炎性变化介导了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展,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展途径;④ 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共同特征:肠道菌群失调、通透性增加,胆汁酸、乙醇和胆碱代谢物水平改变;⑤ 研究菌群与肝病的因果机制需要正确的实验设计和动物模型,深入理解肠-肝轴有助于改善肝病管理。

The gut–liver axis and the intersection with the microbiome

05-10  DOI: 10.1038/s41575-018-0011-z

Science:细菌-微电子设备用于监测肠道健康

Science[IF:37.205]

① 可植入消化道的生物微电子设备(IMBED),整合了可感知环境物质并产生荧光的细菌和有荧光读取功能的微电子设备,可到达常规设备难以进入的区域进行可逆性的物质监测,并通过无线通信将结果传至外部设备;② 在胃肠道出血模型中,具有血红素感应通路的工程益生菌作为IMBED感受器,该IMBED被植入猪胃部后,可在2小时内准确判断出食用的缓冲溶液中是否含有血液;③ 感应系统可替换,硫代硫酸盐或AHL感应系统有望用于检测肠道炎症或菌群变化。

An ingestible bacterial-electronic system to monitor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05-25  DOI: 10.1126/science.aas9315

Science:肠道菌群代谢胆汁酸,影响肝癌免疫监视

Science[IF:37.205]

① 抗生素处理小鼠可诱导CXCR6 NKT细胞在肝脏募集、增强其生成干扰素-γ的能力,抑制肝脏肿瘤;② 肝窦内皮细胞表达趋化因子CXCL16(CXCR6配体)调控NKT细胞的积累,肠道菌群介导初级胆汁酸向次级胆汁酸的转化,可影响这一过程:初级胆汁酸增加CXCL16表达,而次级胆汁酸作用相反;③ 给抗生素处理的小鼠喂食次级胆汁酸或定殖代谢胆汁酸的梭菌属细菌,可逆转肝脏NKT细胞积累和抗肿瘤效果;④ 肝癌患者中也存在胆汁酸与CXCL16表达水平间的关联。

Gut microbiome–mediated bile acid metabolism regulates liver cancer via NKT cells

05-25  DOI: 10.1126/science.aan5931

Science:肠道细菌可阻碍肝癌免疫应答

Science[IF:37.205]

① Ma等人发现,肠道共生菌中的梭菌属细菌,可通过将宿主生成的初级胆汁酸代谢为次级胆汁酸,抑制对肝癌的免疫应答;② 用抗生素减少梭菌属细菌可增加初级胆汁酸,使肝窦内皮细胞表达更多的CXCL16,导致CXCR6 NKT细胞在肝脏积累、生成IFN-γ等细胞因子,抑制肝脏肿瘤;③ 高脂饮食可增加肠道梭菌属细菌和肝脏内的次级胆汁酸,促进肝癌;④ 与小鼠相比,人体中肝NKT细胞较少,或许MAIT细胞可替代其抗癌作用;⑤ 调节胆汁酸生成或能改善癌症治疗。

Cancer immunity thwarted by the microbiome

05-25  DOI: 10.1126/science.aat8289

Nature Reviews:系统生物学在肝病中的应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3.678]

① 系统生物学采用整体综合方法对健康和患病状态下的生物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并已成功地应用于肠胃病学和肝病学以鉴定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② 系统生物学工具包括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GSMM)、基因调控网络(GRN)、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N)、信号网络、基因共表达网络(GCN)等;③ 研究肝脏与其它人体组织的互作,可检测肝脏分泌超低密度脂蛋白(VLDL)胆固醇的速率,并将VLDL胆固醇的动力学数据整合进肝脏GSMM分析中。

Systems biology in hepatology: approaches and applications

04-23  DOI: 10.1038/s41575-018-0007-8

Nature Review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炎症反应(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3.678]

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进展形式,以脂肪肝、炎症、肝细胞损害、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为特征;② 肝脏炎症的触发可能来源于肝脏外部,例如脂肪组织中的M1巨噬细胞分泌的促炎症因子、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导致的细菌易位;③ 也可能来自肝脏内部(脂毒性、先天性免疫反应、细胞死亡通路、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等);④ 肝脏炎症的缓解可能由M2巨噬细胞或一系列内分泌物介导(包括n-3/n-6脂肪酸衍生物)。

Triggering and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in NASH

05-08  DOI: 10.1038/s41575-018-0009-6

Nature:肠道菌群——癌症治疗中的新星?

Nature[IF:40.137]

① 细菌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传染性的幽门螺杆菌会引发胃癌,而肠道细菌也可帮助癌症治疗;② 肠道细菌可促进化疗药环磷酰胺发挥抗癌作用,某些细菌还能增强对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癌症免疫疗法的应答;③ 菌群可能直接刺激肠道细胞产生某些分子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菌群如何与免疫治疗剂相互作用以及哪些细菌调节免疫细胞,尚不清楚;④ 通过粪菌移植改变人体肠道菌群的策略可能会成为新的癌症治疗手段,但仍存在许多未知因素。

How gut microbes are joining the fight against cancer

05-23  DOI: 10.1038/d41586-018-05208-8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小肠君,小歪,沈志勋,马丹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