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平生 (此文刊于《书法导报》2018年1月3日第十版)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先生在河南偃师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偃师之秋,菊花吐艳,薄纱拢翠。趁“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展”在古城偃师开幕之际,笔者有幸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先生,并就“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展”及翟万益先生书法艺术成就作了访问交流。 偃师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张海先生就是从这块厚土上走出去的杰出文化名人。说起“醉金秋·翟万益书法作品展”,精神饱满的张海先生侃侃而谈。他说,“醉金秋·翟万益书法展”在偃师举办,对于广大的书法爱好者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和汲取书法营养的好机会,感谢翟万益先生为此付出的辛勤劳作。这次展出的100幅甲骨文书法作品,充分展示了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领域的不懈追求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他的百幅甲骨文书法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几乎无一雷同,看了不仅不觉得枯燥单一,而是精彩纷呈。他能把一种书体写得这样灵活多样,这样的神采飞扬,十分不易,十分难得。可以说,翟万益先生在甲骨文书法上的造诣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说到这里,张海先生淡然一笑,继续说道,当然不能说是最高水平,因为中国很大,再者,事任何物都是发展的,翟万益先生的甲骨文书法也是一个发展阶段,是阶段性的成果。刚才在展厅观看作品时,张海先生指着翟万益创作的一幅甲骨文作品对陪同的人说:作品能做到飘逸而老辣不易,而这两种感觉在同一幅作品上表现出来,难能可贵。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一) 张海先生说,河南尤其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学习甲骨文书法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近些年来,这里一度形成甲骨文书法学习热潮,研习甲骨文书法的人数多,群体较大。比如,仅安阳一个市,曾在一次全国展览上,以甲骨文、篆书入展者达20多人,甚至超过一个中等省份的入展人数。但客观地说,他们临写甲骨文书法,往往局限在龟甲刻画之内,没有突破殷商贞人契刻的结字、点画、章法形式的约束,这种约束像铠甲一样禁锢着他们,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好多精细、古朴的东西,但造型、线质、笔墨却十分地拘谨,是“刀味”有余而书写性不足,且多年里他们都没有能突破这层铠甲束缚。张海先生还说,应当让他们都来看看这个展览,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一个突破口。翟万益先生的可贵之处,是他勇敢地突破了这层铠甲的禁锢,而用自己独有的笔墨技法,痛快淋漓地表达出了他的心中的笔墨情趣,即所谓被人们称道的“篆意草情”。张海先生提高声调说:我认为这个“情”还不止于“草”,而是应当包括多种书体的抒情元素。这不仅是翟万益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临习的结果,更源于他开阔的胸襟、敏锐的视角、诗人的想象和激情的勃发。用四个字表达就是:厚积薄发。不,应当是“厚积迸发”,他的艺术才情像井喷一样爆发了出来。此时,张海先生更来了兴致,他说:人们常讲“字如其人”,这说法在翟万益先生身上是不灵的。他看起来文质彬彬,处世低调,不事张扬。但是,看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气势恢宏,豪情满怀;无论是大章法还是小章法,欹正、虚实、黑白等等,充满着矛盾变化,险奇莫测。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二) 张海先生说,我喜欢两句话:世界将惩罚那些不改变的人;世界也将惩罚那些没有定力的人。第一句是说“不创新没有去路”,第二句是说“经常挪动的树长不大”。有的人写的字,和十年前没有两样,这不是形成个人风格的问题,而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是“雪拥蓝关马不前”。也有的人,在不停地变化风格,永远也没有个明晰固定的学术取向,“这山望着那山高”。翟万益先生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研究探索,目标一以贯之,数十年不改初心,一直沿着既定的学术方向,朝着自己的学术方向无限逼近目标。但他的前进路径、行进步伐是不断地调整、变化、创新的,是无一日不图变的。他是在坚守初心、目标坚定的前提下,于每天的行进中总是有感受、有领悟、有创见。集腋成裘,积沙聚塔。因此,对于翟万益先生的书学之路,也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始终在路上,永不停步;二是目标坚定如一,不为浮世所变。这足以启示人们,学书贵在得一。《道德经》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得一,专一,一心一意,专精必有诚应!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三) “当然,翟万益先生的甲骨文书法还远远没有达到他艺术的顶峰。”张海先生话锋一转说道:“今天的这个展览,仅仅是他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结。他肯定会以此为新起点,在汲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和自我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继续不断自我调整前行,不断开拓思维方式,不断创新表现手法,向更高阶段迈进。祝愿他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翟万益先生对书法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古代及上古书法理论、古文字研究,对当代书法发展也十分关注,撰写了许多文章。张海先生对翟万益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的情况也是十分关注。他说,翟万益的书法理论研究是建立在他丰富的书法创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和感悟的总结。他的理论研究不是就理论而空谈理论,他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又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他很早曾发表的有关甲骨文、隶书演变、汉簡、五凉书风、古文字考证等方面的论著,都是有大量丰富考古新材料的实证支持,而最终解决的是为现当代书法发展走向探明路径,为丰富现当代书风而正本溯源。这也如同他的书法创作观念,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体现时代精神,弘扬时代主弦律。是在用数千年的材料建造现代文化大厦的宏巨工程。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四) 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儒雅境界,学问使然。”书法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粹的艺术门类,须要有多种学识修为和文化滋养,即所谓经史哲思。翟万益先生于此道感受至深,悠然心会。他刻苦、执着、善学,其文化底蕴深厚,在文学、诗歌、篆刻等诸多方面造诣匪浅,著有自作诗联甲骨文书法集《万益集契集》及《万益书法集》等多部,出版现代诗集《北国放歌》《霜桥履迹》《清秋晚唱》《天籁横吹》等及《冰室文稿》等20余部,涉及书法、篆刻、诗歌、文论等诸多领域。 谈及翟万益先生的诗词成就和文学造诣,张海先生说:翟万益先生出版过多部诗集,而且是现代白话诗。他也写了许多古体诗和联句。一般写古体诗词者,多不屑于写新诗、现代白话诗,但万益先生坚持写,写出了大量有分量的现代新诗。张海先生略作停顿,又说:我的感受是,写现代诗更接地气,更能表达思想情愫,而不受形式的约束。据笔者了解,张海先生是写过大量现代诗的,有的诗流传较广。至于说到翟万益先生的古体诗联创作,他的大多数诗、联,都是可以用甲骨文写出来的。张海先生认为,这是十分不易的,在全国书法界也是为数不多。以往的古文字学者、甲骨文学者,也有用甲骨文集联集诗的,但不是很多,因为甲骨文能考证确凿的字仅千把字,要用他们写诗,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五) 翟万益先生于2009年以一己之力(个人出资,亲自撰稿)在《书法导报》推出“陇军书阵”系列,一年中系统推出甘肃已故和在世较有影响的书法家52位,张海先生对此非常关心和支持,亲自题写了“陇军书阵”栏头,对甘肃乃至全国书坛鼓舞很大。后来又断续做过一段时间,对推动甘肃书坛走向全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后就有几个省纷纷效法,在报纸上开辟栏目,宣传本省(区)书法队伍。可以说,这个宣传策划影响在全国,至今人们也没有忘记。这里要特别感谢张海先生对这些活动的关注、支持和关心。 翟万益甲骨文书法(六) 说到这些往事,张海先生也似乎又来了精神头儿。他说:我记得的,我当时还专门给万益先生写过一封信,给予肯定和支持呢。张海先生说,万益先生当时是做了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好多文章我都认真读过。翟万益先生的可贵之处是,“陇军书阵”系列宣传,是立足甘肃、放眼全国书法的大策划、大手笔,历史视角、人文情怀、整体衡量、系列推进,是这个系列专题的基本特征和特色。万益先生的感人之处,首先是优先推出在世最年长的和已去世的老一代书法家专题,让人们敬仰和怀念他们的时代风骨和艺术贡献。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对传统文化道义的卫护,是书法文脉承传的优秀典范。其次是推新人不论资排辈,只看水准和潜力,体现出了他的未来思维和超前眼光。而将着力点放在广大中青年书法家群体,不避亲疏,一视同仁。尤为让人称颂敬服者,当为万益先生亲自撰写每一篇稿件,常常是一边吃着馒头,一边采访做记录。即使因积劳成疾住进医院,坚持在病床上写稿,也要保证发稿不中断,这在书坛至今传为佳话。(2017.10.9于河南偃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