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首乌,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

 秦岭之尖 2018-05-28


何首乌之名始见于唐代李翱所著的《何首乌传》。

 

唐朝年间,在顺州的南河县,今广西陆川县,有一个名叫何田儿的道士跟随师傅在深山修道。

 

何田儿自幼阉弱,五十八岁时,依然无妻无子。这日在山野之中,何田儿忽见两株绿藤,虽然相隔三尺,但却苗蔓相交。何田儿心生好奇,上前解开了原本彼此相交的藤蔓。然而,解开之后的蔓藤居然再次相互交和,不能分开。

 

惊讶不已的何田儿,随手采挖了这两株绿藤的块根,并询问山中的采药人。山中药人俱不识这种药材。


只有一老者听闻之后,对何田儿道:“子既无嗣,其藤异而后和,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何田儿觉得有理,于是捣根为末,取一钱以酒送服。

 

七日之后,何田儿忽思人道,遂娶寡妇为妻。数月之后经年旧疾皆愈,须发变乌,且生有一子。此后,何田儿改名何能嗣,其子取名何延秀,何延秀又生子何首乌。

 

何首乌的家世,以及那不知名的奇药,也随即在乡里广为流传。李翱根据乡人传言,编录成传,名曰《何首乌传》。

 

宋开宝六年,国家重修本草。何首乌所服食的这种不知名的块根,被作为新药载入《开宝本草》,并给这种新药取名为何首乌。

 

《开宝本草》言:“主治瘰疬,消痈肿。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

 

宋朝官营的药剂局还专门制作了何首乌丸。言其久服黑须发,坚阳道,令人多子,轻身延年。

 

何首乌丸:用何首乌三斤,铜刀切片,干者以米泔水浸软切之,牛膝去苗一斤,切。以黑豆一斗,淘净。用木甑铺豆一层,铺药一层,重重铺尽,瓦锅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曝干,换豆又蒸,如此三次。为末,蒸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三蒸三晒的炮制工艺,并辅以牛膝、黑豆佐制,使何首乌的药性变得性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

 

自从药剂局创制何首乌丸之后,民间鲜有人用。只有道士钟情这种丸剂,并不断地加以改良,视作养生延年的仙方秘药。

 

他们在何首乌丸的基础上,将三蒸三晒的炮制工艺变为九蒸九晒,炮制的辅料除了牛膝之外,又另加入了茯苓、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黒脂麻。这七种佐料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何首乌丸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的功效。并取了一个新的名字,七宝美髯丹。

 

明嘉靖初年,皇帝广选能够强精、多子的验方和成药。道士邵应节听闻,向皇帝进献了七宝美髯丹。嘉靖服用之后,连生皇子,于是何首乌之方,开始盛行天下。

 

到了当代,对何首乌的炮制已经不再是九蒸九晒,也更没有“七宝”佐制。为了大批量的生产,多将鲜何首乌切片,蒸后烘干即成。

 

尽管现在的中药书在介绍制何首乌功效时,依然说其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但这种机器蒸后烘干的制首乌和古法炮制的何首乌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能相提并论。


/完/



长按下方,与我一起领略本草之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