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孩子们成为 “失败者”

 二十四小时开放 2018-05-29
 《孩子为何失败》是美国教师约翰·霍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的教学日记加以整理汇编而成的教育经典书籍。书名虽为“孩子为何失败”,实际上是在探讨老师为何失败、教育为何失败。如果学校只是强迫学生听话学习,课堂只是让学生学会各种知识技能,那这样的教育委实是“失败的教育”了!

“书呆子”原本是指古代科举制度造就的只会死读书的知识分子。我们现代的学校,却用各种方法把我们的孩子们也一个个变成了“书呆子”。孩子们原本生来就是聪明的,他们天生就是一个个学习者,那些课外机智伶俐、善于观察分析、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之所以回到教室就变得傻里傻气,只源于我们的“教”。

教师失败的教,造成了孩子们失败的学。我们究竟怎么教,才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厌倦和抵抗,让他们一开始就沦为习惯性的失败者呢?也许是因为教师只是答案主义者,为教而教罢!

温斯顿·丘吉尔说:“老师的提问不是要看你会什么,而是要看你不会什么,并且公之于众。老师的问题就像考试一样──是一个陷阱”。在很多时候,教师背离了教的初衷。孩子们经历了这样的提问,对问题避之不及,又何来探求精神?

反思我们的音乐课堂,常常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首歌(或者这首乐曲)好听吗?”孩子们就会随声附和:“好听!”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歌曲或者乐曲好不好听,本身就没有界限可以评定,你喜欢的音乐,别人不一定喜欢。你更不能要求你的学生必须喜欢你喜欢的音乐。孩子们如此附和你,只能说明你的教师权威发挥了作用,或者干脆是孩子们在敷衍你,反正他是否真的觉得好听,你又无从判断。只要你把问题再深入问下去:歌曲(乐曲)好听在哪里?你觉得音乐的哪里最吸引你?孩子们就无以应对了。而一旦遇到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孩子公然回答你:“不好听!”你又该如何应答呢?

问题的设计,在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是为了显示老师的博学而提问,更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提问。现代教学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来提问。学生提问,老师就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学生热情高涨,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他们也能说出哪些问题是无意义的,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但是发现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自己提问的热情开始降温,因为实在找不出多少新鲜而且有价值的问题了。所以一种方法也不能使用过于频繁。

我们的学生一开始来到学校都是自愿而且愉快的,他们怀着学习知识的美好愿望进入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不要让沉重的课堂让他们变得害怕学习,不要让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中成为一个个“失败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