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雨果的生平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了解作者的创作原则:美丑对照原则; 3.“美与丑的看台”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vs作者介绍 他是一个作家,却享受了许多政治家不能享受的殊荣,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他的灵柩设在凯旋门下让人们瞻仰,他出殡的那一天,整个巴黎万人空巷,200多万人为他送行! 一个民族把给予君主的荣誉,授予一位作家,在人类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这位作家就是维多克·雨果。(出示幻灯片) 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雨果一生坎坷而丰富,19世纪40年代的十年间,主要从事政治活动。
1851年雨果因鼓动民众起义,开始了 1870年结束回到法国
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 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一位作家,何以在整个法国举足轻重?他给法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二、 这篇课文节选自雨果29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讲小说,我们就不得不得不提小说的三要素,那就是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 1.理清环境、人物:
2.把人物串联起来,理清情节: 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围观者嘲笑辱骂他,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置之不理,爱斯梅拉达为他送水。
三、 切入:题目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那就从眼泪处读起。 P39: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1.爱斯梅拉达给他送水,他流泪了,而在喝到水之前,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怎样的情感?详尽地写这种情感,跟伽西莫多流泪有什么关系?对刻画爱斯梅拉达的形象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幻灯片) 明确:愤怒和轻视;对比;突出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板书:美丽善良) 2、再读“流泪”: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是谁让他“一直干燥如焚”“长时间失望”?(幻灯片) 明确:群众、围观者。 ①在伽西莫多受刑的过程中,围观的人群有什么样的表现? ②文章几次直接地写到围观者的“笑”?又几次写到围观者的“骂”?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人物性格分析:冷酷 (从群众辱骂的针对性得出伽西莫多貌丑这一结论) 3.还有谁让他“一直干燥如焚”“长时间失望”? 副主教克洛德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并找出能反映伽西莫多心理变化的句子,同桌交流,谈谈感受。(幻灯片)
人物性格分析:自私 (从伽西莫多对克洛德的态度得出伽西莫多善良这一结论)
四、 与伽西莫多毫不相干的围观者辱骂他,最应该救他的副主教克洛德抛弃了他,而最不可能救他的爱斯梅拉达却为他送上了水,这滴水唤醒了伽西莫多不会流泪的灵魂,同学们,这滴水仅仅唤醒了伽西莫多吗?它还唤醒了谁? 这一声“好极了”宣告了这些冷酷无聊的群众被感动了。(板书:感动)
1.伽西莫多的美与丑 2.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与漂亮迷人 3.伽西莫多与副主教克洛德:善良朴实与阴险毒辣
4.爱斯梅拉达与围观者: 5.围观者前与后的表现:麻木无知与逐步觉醒 总结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五、
在文章的最后,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不仅唤醒了伽西莫多,同时也唤醒了围观者,你认为群众真的能被感动并发生变化吗? 主题:小说通过叙写一个外表丑陋的敲钟人遭受笞刑的经过,表现人性的美与丑的尖锐冲突,歌颂人性中美好的同情心,批判冷漠邪恶的行为及肮脏丑恶的灵魂。(同时讲解“浪漫主义”)
六、 伽西莫多只要一伸手,就把他从深渊中拖上来,可是他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他凝望着河滩,凝望着绞刑架,凝望着埃及少女。聋子双肘撑在栏杆上,就在副主教刚才站过的地方,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此刻他在世界上唯一的目标,纹丝不动,无声无息,就像遭雷打电劈似的。他那只独眼在此之前还只流过一滴眼泪,这时却默默地泪流如河。(选自《巴黎圣母院》第十一卷)
明确:不被关爱——感受到爱——学会去爱 七、|结束语。
“对上帝声音的呼唤”,这是雨果通过他的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他用他的笔鼓励着我们人类去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他用他的作品使得人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辉,这大概也就是他在法国乃至整个世界享有盛誉的原因所在吧!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 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广的心! 八、布置作业。
②完成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在对新课程还非常陌生的情况下,我上了一堂新课程教材的课。课已经上完了,但我深感自己的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它是节选,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表现缺少完整性,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国外文学作品在叙事方式上与我们有较大的差别,往往有较强的跳跃性,需要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参与,而学生对这类作品接触较少,适应性不强,此外,课文5500多字,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要处理好这篇文章我自己也缺乏信心. “长文短教”,这需要我对课文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经历了多种尝试之后,我把文章分成了两个板块,一为整体感知,一为具体研习。在第一板块中,我主要通过人物串联的方式,理清了故事情节。在第二板块中,我把“伽西莫多的流泪”作为一个切入点,逐步地带出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同时我准备了大量的来自雨果自己的语句作为文本研习的辅助点,让学生在较为清晰的板书下得出了“美与丑的对照”,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通过文本的扩展,即“伽西莫多从不会流泪到流过一滴眼泪,再到泪流如河”所反映的伽西莫多的内心变化让学生感悟到了“爱”的主题。 从教学的流程上看来,整个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比较高,课堂氛围不错。但是,透过这些表面的喧闹,我还是感到了自己教学的肤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