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教育观

 四月芳草草青青 2018-05-30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教育观

八卦元亮

百家号01-0712:02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说。 他在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坚持教育是个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全人生指导的过程。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郭沫若先生曾经这样盛赞:“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现代教育极富借鉴价值,能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带来莫大的启示和指导。

一、有教无类 学为圣人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方法是对先儒之教育思想、方法的吐故纳新,他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阐发为“人人具有良知,不分圣愚往往皆然”,超过了“惟上智下愚不移”的观点;他不仅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而且认为人人都是可以教育感化的,人人都能通过教育感化而成为圣贤。认为大家虽然才力不同,但天理相同,都可以称为圣人。正如他在著名的散文《象祠记》中阐述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二、趋向鼓舞 中心喜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使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教育方法。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阳明先生把教学比作时雨春风,情意舒畅,使儿童在启发诱导、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三、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王阳明还提倡根据“人的资质不同”,因村施教,授书要留有余地,使学生“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主张“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阳明把人的知识的增长阶段比作“襁褓之孩”、“童稚之时”和“壮健之年”。“方其襁褓之时,只能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在其童稚之时,仅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当其壮健之后,便能奔走往来数千百里。”学习应从现有基础出发,循序渐进,逐渐加深。

四、以人为本 寓教于乐

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回忆当时先生一次讲学的情景:“中秋月白如昼,先生与侍者设席于碧霞池畔天泉桥上,门人在侍者百余人,酒半酣,歌声渐动。先生命歌诗,诸弟子比音而作,翕然如协金石,能琴者理丝,善箫者吹竹。久之,或投壶,或击鼓,或泛舟。先生见诸生兴剧,顾而乐之,遂即席赋诗,有曰‘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之句。”此种讲学方式之情调也许并不比漫游山水稍有逊色。而正是在此种氛围中,从学者得到了良知之学的启示,具备了成圣的起码前提——狂者气质。

五、自家解化 点化诱导

学贵于思,要独立思考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说,叫“自家解化”。 这是王阳明根据儒家“反求诸己 ”,“自求自得”的原则总结提炼出来的。他还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贵在自得,而且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学习内容要随时反思、随时领悟,达到融会贯通。如遇到学生不能“自家解化”的难题时,王阳明就在一旁点化诱导,他虽然只在一点上发力,却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王阳明教育人,精微伟大之处就在于随时随事点化诱导学者,启其是非之心,开其智慧之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