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历来被各种语文教材所选用。这篇课文我也讲了无数遍了。以前对这一课的处理,不外乎是分析文章结构、线索,解析三、四段精彩的写景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等。一篇文章讲下来,学生们倒也可以体会出文章的一些妙处。但自己总有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语文学习难道只是一种浸染、熏陶吗?让学生在一课一课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语感,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这样费时费力,还不如直接做点阅读题效果更直接一些。学生们都知道高考不考课内篇目。文言文还可以从课文中掌握一定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现代文直接来自课文的知识几乎没有,所以觉得学不学无所谓。这种无用论无疑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现代文的兴趣和动力。 记得以前听一位专家说过:数学学习讲究的是举一反三,而语文应该是举三反一。在反复的熏陶浸染中提高能力。还举出孩子学说话便是如此的例子。这确实很有道理。学生如果能有丰富的阅读量,自然语文水平就提高了老,师的讲解绝对不能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但这并不是说老师就可以不作为,让学生的能力在原生态状态下自然生成。而且高中生也不同于刚学说话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已无异于成人,推理、类比能力也逐渐增强。我们为什么不能试图引导他们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一棵树木看到整座森林呢?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挖掘教材的作用,使课文真正成为一个例子,让学生能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能知道这类文章应该怎样去学、去鉴赏。而不仅仅是就课文学课文。然后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理论,进而提高能力。 有了这样一种观念,在处理这一课时,我把握了两个重点: 一、文体意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散文是怎样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就是说所选材料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就这篇文章来说,总体来说不是很散,因为它有一条行踪的线索,不过后面写到“江南采莲的事”就离当时的情境较远了,如果不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就会感觉比较突兀,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件事。而知道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是想表达“由时代的变动造成的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对自由理想和高尚人格的追求”这一思想,就会理解,写江南采莲正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结合这一点就可以让学生体会散文“神不散”的特点。读散文只要抓住了文章的“神”,就可以理解作者选材的用意了。作者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这这个“神”来展开。 二、语言意识 作者思想的表达,手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文学归根结底就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语文的学习首先要从亲近语言开始。教会学生揣摩语言的技巧和方法,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理解鉴赏文本的突破口,而且直接的作用便是使学生在做阅读题时能够知道语言鉴赏类题目的答题规律和方法。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的这些东西确实是有用的。这样学生学起来也就有了兴趣和动力。作为初步理性地接触文本语言的学生,我提示学生们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什么样的语言?如文本中那些精彩的动词、副词,有特殊句式有修辞或表现手法的句子或有特殊含义的句子等都可以去鉴赏。 2、鉴赏语言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如最简单、实用的删除法和替换法等。 3、在鉴赏过程中如何规范的去表述? 按照人们认识语言的规律,我将鉴赏语言分成这样几个步骤: (1)看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2)看这一句有没有修辞等表现手法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鉴赏“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一句时,学生按照步骤这样表述:这句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佛家有“一花一世界”的说法,是说从一朵花里能看到整个世界。这种境界令人神往,也给我们教学以启示。但愿那荷塘中的一缕馨香也能带给学生一些灵性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