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艳了世界的罗布泊消失之后,罗布人是如何生存的?

 恶猪王520 2018-05-31

清晨,当塔里木河之上还泛着金色的波光,

一艘胡杨木小舟从远处缓缓驶来。

五十岁的阿布都站在舟上,

撒网、划舟、收网,

熟练地进行着捕鱼操作。

这个世代居住在罗布泊地区的罗布人,

从年轻时候起,

就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的工作。

对他而言,去海子捕鱼,

是每日必做的功课。


 ▽ 塔里木河



打鱼归来,阿布都就要去集市上易货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像阿布都这样的罗布人,

都保持着最原始的习性。

他们不会使用货币,

交易东西都是以物换物,

他们不担心会在交易中吃亏,

他们相信,在此居住的,

都是最淳朴最诚实的人。


▽ 打鱼归来



这是没有游客的日子。

曾经惊艳了世界的罗布泊消失了,

而罗布人村寨却保留了下来。

随着探险者不断深入罗布泊,

罗布人村寨也成为当地一个景点。


▽ 罗布人村寨原始建筑



有游客的日子里,

阿布都就充当起烧烤师傅来。

从塔里木河打来的鱼,用红柳条串上,

放到火上炙烤,立马就清香扑鼻了。

用刀将鱼腹剖开,

再用红柳枝将鱼腹撑开,

远远看去,就像烤鱼长了肥硕的翅膀。


▽ 罗布人独特的烤鱼方法



红柳枝具有独特的清香,

能使鱼肉更加鲜美。

除了盐巴,阿布都不会在烤鱼中加入其他配料。

然而奇怪的是,

这种最原始的烤炙方法,

却深得外地游客欢迎。




罗布人村寨,

这个如今只剩二十几户人家的小寨子,

为何引得国内外游客争相到访?

这恐怕还要从消失的罗布泊说起。


 曾经的罗布泊,

▽ 如今只剩龟裂的泥土和裸露的盐壳




罗布泊,

这个曾经仅次于青海湖的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是镶嵌在西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孔雀河、塔里木河、车尔臣河、疏勒河汇聚于此,

为这片美丽的湖泊不断输送血液。

这里曾经孕育了楼兰文明。

敦煌、哈密、吐鲁番、若羌、玉门,

都位于罗布泊周边。

许多往来民族,共建起罗布泊的辉煌。


▽ 塔里木河胡杨林



尤其是曾经的楼兰古国,

更是居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之上。

曾经的这里,客栈林立,使节来往。

来自中原的商贾,

在这里与西域各族交换丝绸、瓷器,

又带回美玉、马匹。

僧侣们到达这里,与各族佛徒交流,

写下一篇篇游记。

曾经的这里,歌舞升平,

异域女子轻歌曼舞,

将来自中原的游人们迷得不知归处。


▽ 楼兰古城遗址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

在这个消失的国度,发生过无数传奇。

月氏、匈奴在这里激烈碰撞,

我们的老祖宗,在这里大展雄风。

千年之后,王昌龄仍在感叹,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论霸气,还得看嗷嗷叫的西汉铁骑。


然而,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

曾经的楼兰古国,竟不知在何时神秘消失了。

人们也不知道楼兰古国为何消失。

楼兰古国在一段时间内,

竟只是史书上虚无缥缈的存在。


直到20世纪初,

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罗布泊沙漠考察时,

无意间发现一片被风沙掩埋的遗址,

情况才发生变化。

这处遗址,便是楼兰古城的遗址。

随着20世纪世界各国的探索,

轮台古城、古墓葬群、

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壁画不断被发现。

一段奇异的楼兰历史出现在人们面前。


▽ 楼兰,位于曾经的罗布泊西北,

不知在何时神秘消失,被风沙掩埋几个世纪



这不仅使得各国学者魂牵梦绕,

一些探险者也以穿越罗布泊,一睹楼兰遗址为荣。


然而,楼兰终究破落了,

而罗布泊,也在上世纪寿终正寝。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向着楼兰遗址,

向着曾经的罗布泊慕名而来,

让罗布人村寨发展起旅游。

但对于居于此地的罗布人来说,

环境的改变,还是给他们带来了不利。


▽ 罗布人村寨景区



由于罗布泊的干涸,

很大一部分罗布人选择了离开,

一部分人过上了游牧生活,

一部分人干脆投入了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

到现在,罗布人村寨只剩下二十余户人家,

依旧过着捕鱼狩猎的生活。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

罗布人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

如今仍坚韧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


即便世界浩瀚无比,

但在罗布人眼中,家乡便是整个世界


罗布人村寨的村民,

几乎都像阿布都一样,

闲暇时就捕鱼狩猎,到了旅游旺季,

就开始为游客服务和表演。

年纪大一些的,就用红柳枝串起鲜鱼和羊肉,

为游客提供最本土的美味。

年纪小一点的,就为人们表演狮子舞。


▽ 年轻人在老人带领下进行狮子舞



年轻的罗布人小伙披挂髯须,

踏着纳格拉鼓的节奏手舞足蹈。

他们张牙舞爪,身、眼、手、法、步,

无不带着百兽之王的霸气。

他们腾挪、跳跃、扑抓,

每一个动作,无不展现猛兽雄风。


而年老的罗布人,也如年轻人一般,

亲自劳作自给自足。

在这远离城市的荒漠里,

村民们几乎接触不到工业污染,

所以长寿者极多。

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寨,

一直存在着百岁老人。

而且这些老人与其他地区的老人们不同,

他们不仅能够自理生活,

还能够正常参加劳作。


▽ 老人在用胡杨木制作器具



夕阳西下,茅草屋旁,

一把胡子的老人们坐在屋外,

手里拿着凿子,叮叮咚咚地凿着胡杨木。

他们身手稳健,不慌不忙,

一个个卡盆在他们手中成型。

远离工业化的生活环境,

以及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

不仅让这里的老人八十岁都能喝酒、吃肉;

跳起舞来,也是个顶个的没问题。


罗布人钟爱的胡杨木,

是自然界稀有的耐旱乔木。

这种树木对罗布人来说,

用途极大,凿舟、建屋、做卡盆,都离不开胡杨。

这种神奇的植物,

生而千年不死,

死而千年不倒,

倒而千年不腐,

可能正是这种神奇的特征,

赋予了罗布人与自然相守的坚强性格。


▽ 胡杨,大漠的卫士



丝绸之路被封尘,楼兰古国消失,

连罗布泊都已然干涸,

只有这些“最后的罗布人”,

依旧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他们与世无争,任由外界浮浮沉沉,

他们只守在这片荒漠深处,

以绝大的毅力,静守自己的闲静岁月。


也许,我们也曾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

但真正能付出大毅力者,寥寥无几。

让我们向罗布人致敬,

祝愿世间最淳朴的这群人,

能永葆纯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