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 章 对卦字本义正本清源:

 昵称11410324 2018-05-31

第二 章 对卦字本义正本清源:

一、 对“卦”字历来之解读。

1卦字由“圭、卜”二字组成。《说文》占,视兆问也。卜,灼剥龟也。炙龟之形。一曰象兆之纵横也。卦筮也,从卜圭声。卜字本义:占卜。所以卜,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此裂纹形是,刻辞即甲骨文。占卜,需要诚心弯身叩头,故《说文》“仆”,即顿首叩头之意;“占”即口诵卜辞;龟为卜,蓍为筮。词典解释: bǔ 基本字义:一是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 二是 预料,估计,猜测:预测;三是 选择(处所):择宅、择邻。所以卜字就有:推测、估计、选择、赐予、验证、证实的意思,还通“仆”。

依据《说文》对占、卜、卦这三个字之解注,人们认为从卜,从口以口问卜;迷信的人用铜钱牙牌等判断吉凶,如占卜、占卦认为占字本义:推测吉凶,即察看甲骨的裂纹或蓍草排列的情况取兆推测吉凶。卜就是以龟之裂纹问吉凶,甲骨文字形,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还认为:汉字部首之一,从“卜”的字多与占卜有关,卦也从“卜”所以卦为占卜而设,由此认定《易经》则是一部占卜之书。所以人们历来都对卦字解读为:“古代用来占卜的符号、工具”,并认为“卦”字本义是: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是“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供占测用”

2、卦字“形声,从卜(bǔ,占卜)”。还有人解读“卦”字时,引《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但与“卦”字本义无关,不具其说服力。

、 “卦”字基本字义究竟是什么?

1先看“卜”字字义康熙字典解释【尔雅·释诂】卜,予也。【注】卜,赐予也。【疏】予与也。【诗·小雅】君曰卜尔,万寿无疆。又姓。【周礼·春官·大卜注】问龟曰卜。【礼·曲礼】龟为卜,为筮。【诗·大雅】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春秋·元命包】古司怪主卜。又【尔雅·释诂】卜,予也。【正韵】$切,音朴”看:朴,多音字,有:pō、pǔ、pò、piáo四种读音。读作pō时,为古代的一种武器,窄长有短把的刀,双手使用。读作pǔ时,意为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朴厚。朴质。读作pò时,意为落叶乔木,叶椭圆形,上部边缘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果实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器具。读作piáo时,为百家姓中一姓。卜有“赐予”、“ 与”、” 万寿无疆=长看”、“”等字义。

【正韵】即词林正韵 “卜”的解注中,则没有相关“占卜”之解注,而“博切,音朴”直接解多音字“朴”,由此说明戈载所解注的“卜”是没被借用之前的“卜”,而《说文》所解注的“卜”是被借用之后的“卜”,是对假借字字义之解。 没被借用之前的原 “卜”字,“意为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朴厚、朴质”之注解,说明没被借用之前的“卜”基本字义不是“占卜”而是“素”,即“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之“朴”之本义。《词林正韵》为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戈载所撰。戈世其家学,尤擅倚声之业。他弃官不做,以词学终老,所撰《词林正韵》为世所重,为清中叶以后词家奉为圭臬。此书从道光元年至光绪十七年五次刊印。解放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过影印本,2004年古籍出版社《中华韵典》载有除序言和凡例(说明)外的全部分韵部分。

2、研究古文字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本离不开的参考书,《说文》是专门通过分析字形来推究字义的“字学”学术专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对所收的九千多字所作的形体分析,大多数是完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释义也多为本义或最接近本义的引申义。但《说文》的析形释义也有不少错误的地方,我们决不能拘泥《说文》对某些字的析形释义;《说文》对“卜、卦”二字的解注就存在严重向题。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章句下》)。

3致力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研究的学者左民安,在其《汉字概说》一文中说:“比类合谊”,再查《说文》,短在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豆声”。正与我们的判断相一致。已知为形声,则字义主在义符矢。自古造矢,长短轻重必有一定之规,否则即会影响发射的准确性。而弓矢又是古人出门常带之物,故可随时用矢当作尺子量物之短长。短的本义便由此可知,再如前文所举监字,甲骨文从皿从见,其“比类合谊”的构形意图已从字形表象显而易见,是会意(义)字无疑。再从声音上来考察,“见”还兼有标声的作用,可知监字是会意(义)兼形声。《说文》将监字置于卧部之下,并解释为“临下也,从卧  省声”,是许慎只据已形讹之小篆而误认为是单纯的形声字了。由于析形有误,连带着本义也搞错了。《说文》析形以小篆为依据,大凡小篆与甲骨文、金文一脉相承者,其说多确;小篆若已形讹者,其说多误。所以我们在参考和利用《说文》的同时,也要结合考察字的古形。笔者认为这就是《说文》“析形释义也有不少错误”的依据。

学者左民安还说:“自”字在甲骨文里像个鼻子,所以《说文解字》说:“鼻也。象鼻形。”这话是对的。“自”,字本义就是鼻子,后来被假借为“自己”的“自”。于是另造了一个从“自”声“畀”的形声字“鼻”。而“自”字以后再不当“鼻子”讲了,也就只用其假借义了。“骄”字足从“马”声“乔”的形声字。在《说文》里说:“马高六尺为骄。”这就是“骄”字的本义。后来因为读音相同,就把“骄”字借过来,当“骄傲”的“骄”用了,所以现在就只用其假借义了。此后,也很少有人知道六尺高的马才叫“骄”了。假借法的出现,完全废掉了汉字的表意(义)性,这对后世用同音以代替压缩汉字的字数有很大的启示。这里需要再说明两点:第一,假借字在上占时代普遍使用,这与当时的字少有关。在甲骨契文和钟鼎铭文中很多都是假借字,这对后世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很大困难。第二,“本无其字”就能出现假借,但有时在“本有其字”的情况下也出现假借。他说:所依据的字形要正确。因形求义不仅要依据古文字的字形,而且所依据的古字形还必须准确无误。在考查古字形时宜特别注意两条,首先要考察清楚在字体演变过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和其他形式的形变(如省简、增繁、笔道形态的改变等)。如果所依据的是发生过变或其他形变的字形,就会发生误解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说文》中的错误多缘于此。
    4
依据“六书”中的的“假借”之说,再看“书林韵正”中对“卜”字,
“意为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朴厚、朴质”之注解,再依据《说文》对“鼻”字的注解而对“卜”同样之注解,“卜”字本义就是朴素,后来被假借为“占卜”的“卜”;为了区别“占卜”的“卜”,不但另造了一个从“木”傍“卜”的形声字“朴”,而且还另造了—个从“玉” 傍“卜”的形声字“璞”;“卜”字被借用以后再不当“朴素”讲了,也就只用其假借义了。于是“卦”字由“圭、卜”二字组成,只与“素朴”相关而与“占卜”无关。要知道卦起源于伏羲氏时代,那时许多字都还未造出来。由此可见人们历来将卦字解读为:“古代用来占卜的符号、工具”,并认为“卦”字本义是: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这种解读是十分错误的。

、《说文》对“卦”字的解读,失去基本字义。

中华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后,逐渐发展成表义文字,并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义)、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1、人们认为占从卜,从口以口问卜;迷信的人用铜钱牙牌等判断吉凶,如占卜、占卦。占字本义:推测吉凶,即察看甲骨的裂纹或蓍草排列的情况取兆推测吉凶。卜就是以龟之裂纹问吉凶,甲骨文字形,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汉字部首之一,从“卜”的字多与占卜有关。本义:占卜。卜,象龟甲烧过后出现的裂纹形,此裂纹形是,刻辞即甲骨文。占卜,需要诚心弯身叩头,故《说文》「仆」,即顿首叩头之意;「占」即口诵卜辞;所以现在的词典解释: bǔ 基本字义:一是 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以为看了那灼开的裂纹就可以推测出行事的吉凶。正是这一原因才有对“卦”字错误之解;才有《说文》,卦,筮也之误注。这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在上古造字之初,所造“卜”字,本义是“素朴”,后来被“占卜”借用了,所以《说文》才对卦字错误解注为“卜部:卦:筮也。从卜圭声。”一竖一点之“卜”字十分简洁而象征其素朴十分形象,清代戈载则深知“卜”字被“占卜”借用了,他才对“卜”字被借用前其本义为“素朴”,作出“卜意为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朴厚、朴质”之注解,以还上古之“卜”字的本来面目。戈载“卜”是从形象,而《说文》“卜”则从形声;形象是本义,形声则是借义。例如“仆”这个会义字就是形声之借义,戈载“卜”从形象符合学者佐安民所的的,“寓义于形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

2有人说:卦字左边为两个土字,合起来念gui,圭是古代用泥做的尺子来测量日影而用,右边为卜字,卜的一竖,表示的是古代一个长八尺的杆,上面拴一个红色的绳子象一个卜字。古代人把这根杆子放到太阳下面,用圭来测量太阳在地面上的影子,推断时间,节气,年运等。 “上面拴一个红色的绳子象一个卜字”,此说道理成立但无任何依据支持。笔者就此认为,卦字既形声也形象。卦字:形声,形于圭(guī)声。卦字:形象,是形“圭与杆”字之象,即测日影的圭表即标杆。“卦者挂也”。 卦字会“卜”字之义,是一个典型的会义字。这就符合汉字具有音、形、义的统一体的优点,实现表意目的;卦字符合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龟为卜,蓍为筮”,说明“卜、筮”是一个内容,只是所用工具和方法不同而已。《说文》对“卦”注解为 “筮也”,这是源于“卜”字注解,这不符合“汉字具有音、形、义的统一体属表意文字”特点。汉字是“义音文字”,即语素-音节文字、语词-音节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既代表语素,又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说文》对”卦”的注解,也不符合“义音文字”特征;卦字是“音节文字”的图形符,是圭卜组合而成,圭卜二字是卦字的语素-音节。依据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卦字以圭声卦字是一种异体会义,异体会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组成的会意字,“圭”是由 两个相同的“土”字象形字组成的同体会义字;而卦字则是由“圭、卜” 两个不同的象形字组成。这种会义字在整个会义字中占绝对的多数。比如“奠”字,就是“暮”字的本字,表示太阳落进草丛之中,天快黑了。再比如“休”字,甲骨文的结构左边是“人”,右边是“木”(),就是会“人依树而息”之义。而“卦”字的本字,表示阴阳之道;所以“卦学”就是“道学”。这里的“卜”字不是占卜之意,而是朴素之意。
           
、 “卦”字的基本字义。

1左民安(19351987年),山东莱阳市人,在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同时,致力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研究,主要著有《细说汉字》(原名《汉字例话》和《汉字例话续篇》)、《汉字部首讲解》、《写作纵横谈》等专著,以及《浅谈段玉裁对<说文>的研究》、《王念孙校雠学初探》、《训诂学漫谈》、《辞书编篆与古籍整理刍议》等论文数十篇。对文字研究很有造旨的学者左民安,在对训诂学的“因形求义”论述时说:寓义于形是表意文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最初构形与它原本要记录的词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汉字的使用中,人们习惯上把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把这个字称为本字。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之为形训。他还在论“因形求义”时说:“古汉字的原始构形,往往是上古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以至社会意识的反映,因此因形求义不仅对研究古汉字和古汉语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学人利用古汉字来研究上古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他认为“因形求义”: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句中某个字的含义,从而得以深入、具体、形象地理解文辞的意思; 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可以纠正前人的错误。前人囿于材料的不足和时代、认识的局限,往往导致分析字形和解释字义的错误。今天我们可以根据新的材料和新的认识来予以订正。因形求义要注意的问题是:证据要充分。因形求义求的既是本义,那么本义就必须有可靠的形体依据和文献用例的证明,这是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所谓本义就不能成立。此外,上文说过,还可以从相关的字或语源上去找旁证。所有证据都必须坚实可靠,不能是“书传一时偶然之语”,似是而实非。有人讲汉字源流的时候,只讲字形,说某字像某之形,某字像某之意,还辅以图画相比附,可就是找不出文献用例或其他方面的佐证,这就难以令人信服了。

2、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序言》中,给“会意(义)”下了这样的定义:“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这就是止戈为“武”,人说话(言)作数为“信”。依照许慎给会意(义)所下的这样这一定义,“卦”字也是一个会意(义)字,阴阳之体为“卦”。“圭”字同体会义,而“卦”则是异体会义。这就是遵循的《说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来会义的方法,组合解释会义法。

3“卦”是一个会义字,由“圭”和“卜”组成。先说“圭”字, 圭不但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也是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叫表,这就是测日影的“圭表”仪,根据日影的长短以测定节气和一年四季时间的长短,故《祖冲之》一书:“亲星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圭臬“圭”测日影刻度盘,臬[niè]测日影的标杆,故叫“圭臬”,还有土圭和水臬,都是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仪器。被比喻为标准,法度。中国古代的日规(日晷仪),它由细长的刻度盘(圭)和12个标杆组成。所以卦字组成左边用“圭”形声,其意取“日影”为“阴阳”之义。

现依据学者左民安以上之说,再结合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序言》中,给“会意(义)”所下的定义:“会义”的“卦”字是由圭的“本字之义”与卜的“本字之义”二字异体 “会义”组成,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再来对“卦”字的“因形求义”,以求其卦的“本字之义”。“卦”字中的“圭”是测日影的工具,而日影则是“阴阳”之象征;圭字的“本字之义”是“阴阳”《易经说卦传》“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卦又是全由阴阳二爻组成,阴阳之体为“卦”;从这个方面说,而“卦”字的本字,表示阴阳之道,是有充分依据的。再说上古“卜”字在未被借用前其“本字之义”是“素朴”,老子在其《道德经》三十二章中有“道常无名朴”,这也说明“卜”( “素朴”)是“道”。 《周易系辞传上》“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朴散为器”;《周易系辞传上》所说的“形”就是天生之原形,这个天生之原形是未经任何修饰加工之“素朴”。所以原始之“素朴”就是形而上之道,一经修饰加工就是老子所说的“朴散为器”。由此可见,由“圭、卜”二异体字其“本字义”所组成的“会义”之“卦”字,其本字义是,表示阴阳之道,才是正确的,其依据是充分而不容争议的。由阴阳爻所组成的卦,其本身是纯天然的,纯天然的就是“素朴”的道,故“卦”字由“圭、卜”二字组成。“卜”本朴,朴者道也,可参见笔者《<老子>通译通解》一书。笔者对“卦”字的这种解注,既符合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序言》中,给“会意”(会义)所下的定义,又符合学者左民安所说的:“在汉字的使用中,人们习惯上把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把这个字称为本字。”其“证据要充分。因形求义求的既是本义,那么本义就必须有可靠的形体依据和文献用例的证明,这是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所谓本义就不能成立。”笔者“卦”字之本字的这种解注,完全符合学者左民安的这一要求,没有半点牵强附会。再说“占卜”并非是长期以来的“封建迷信”,古代的“占卜”是圣王传道的一种庄严的仪式,祥见《史记龟策列转》,传传道之“占卜”又佐证了的笔者“卦”字之本字的这种解注,样见后面的“为卜筮正本清源”一章。

4、人们历来对卦字解读为:“古代用来占卜的符号、工具”,并认为“卦”字本义是: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是“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供占测用”,这确属以谬传谬。这种以谬传谬是源于组合成卦字之“卜”字被占卜之借用所致,这就好比菜刀本是厨房之常用工具,而被他人借用杀人后就错误认为菜刀是凶器而不是作厨工具一样。正是这一原因,占之卜筮借用太极八卦原理,将八卦作为占卜之工具,并以此传道,就错误认为八卦源于卜筮是卜筮之书。作为易学之研究者,理应对“卦”字其本字之义予以正本清源。否则,就难以找到易学之传统精华在何处。说到此还必须明白,古代之占卜并非是人们所说的迷信,而是古代用以传道的一种方式,后面将对此予以专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