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第39期】762厂 徐雪聆 — — 北京樵夫

 秦岭之尖 2018-06-01

here to stay 来自西北三线建设 03:00

关注秦之三线的朋友们:平安!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西北三线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西北三线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由762厂子弟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西北三线





762

北京樵夫


       (为了反映和记录,三线762职工,从首都北京来到马勺沟艰苦奋斗、热情生活的一个侧面,写了这回忆。

        1966年老母亲和妻儿从北京来到铜川马勺沟,与我(1965年已经到三线762厂筹备组)会合,住进了黄土高坡的土窑洞。首先要解决生火烧饭问题,学着别人样子,垒锅灶砌烟筒,拉风箱;煤是后勤部门统一运来,自己挑回家;引火的柴在北京是随着蜂窝煤一起送来的,五分钱一斤;这里要自己解决,就上山打柴。

        第一次打柴是跟着邻居一起去的,第二次就单干。星期天早晨,喝了老母亲一碗棒子面粥,换一身旧衣服,腰间束根绳子,插把斧子或镰刀,有点像樵夫模样,出发到窑洞上面更高的山坡。这上山的大路附近,打柴人多,草木已荡然无存,只有光秃秃的黄土和沙尘,必须往上往沟里面走,才有树可伐。我不敢走得太远太深,在一个山头停下,小块平地上已没有树木,还有草地和盛开的野花,坡边沟上横斜着灌木群落和小树,所谓小树也只剩粗细一寸以下的,就选择稍粗的作为砍伐对象,脚站在小树根部,俯身贴靠在灌木群上,看不清下面沟有多深,也没怕掉下去,用镰刀(斧头砍小树会反弹)45度角砍削一棵棵树枝。这时周围有蝴蝶翩翩起舞,鸟儿在不远处啼鸣,可以和北京天桥剧场的芭蕾舞、六部口音乐厅的交响乐比美,却无心欣赏;偶尔还惊动了山鸡,突然窜出来,扑腾到对面的沟坡上,可惜不会打猎。这一上一下,左砍右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荡涤了心胸,腰间绳子却宽松起来,砍获的树枝,捆起来大约半米多徑围,就适可而止。返回时,揹着树根一头,树梢拖在地上,一路下坡,把黄土坡刻画了条条伤痕;路上见到比我走得更远(豹子沟以上)的同志,揹着的树枝捆围有一米左右,有的捆围虽然不大,树干却有碗口粗、很长,刻画了更深,更宽的轨迹。

        回到土窑洞家里,受到老少欢迎和慰问,砍获虽少,却是自食其力的劳动成果,也是第一次感到这不同于为集体和一般的家务劳动,而是向自然界索取,多劳才能多得的劳动。
 后来,还带着3岁的儿子一起去帮忙,边走边游玩,山上背回来的柴,转到土窑洞顶上面扔放下来,再轻松绕路回家。上山打柴(后来还有打猎),曾是职工节假日风行一时的休闲活动。

        接下来对这战利品,进行分类处理,比较粗大的留作搭棚围栏用,较细的可当荆芭条盖顶用,中间的就作引火柴。

        这劈柴也有学问。前些天,河南生活区(762厂以小河为界,分为河南生活区和河北生活区)有人劈柴时反弹崩伤了眼睛,因此应该戴防护镜,还要注意莫劈了自己的手指头。邻居搞工艺的王智农砍的多是黄心树,可以从中间剖开,劈柴省力而工整,每根10公分一样长短,捆垒的整整齐齐。我抽了个星期天上午,在土窑洞门口劈柴,两边有窑腿嫌狭窄,就往前移到开阔的平地上,端了个小板凳,放一块木板作铺垫,劈将起来;这时,抬头对面就是松柏苍茫的青山,远眺可以望到公路和纸坊生活区,心旷神怡,忘乎所以;忽然从坡下上来几位邻居提意见!原来这土窑洞前面的平地下面是砖窑洞,这斧劈声声,在砖窑拱顶上像打闷雷似地,住在里面的人害怕窑洞塌了,不得不来阻止我。住砖窑洞的几位邻居记得有田勤书,王华章,谷金生,王智农,于华森后来有赵琦等。从此,我再也不在砖窑洞顶上劈柴,也不敢泼倒髒水,挖了一条排水沟,引到侧边的坡路下。


(上图照片:1995年重访时摄,在山上的土窑洞下面是砖窑洞;2012年,重游马勺沟时,那窑洞旁边的黄土坡路已经被雨水冲刷没了,上不去了。)




   (上图照片:从马勺沟黄土高坡俯眺的景色)


    这上山砍柴在马勺沟,发展到不仅仅是为了引火用柴,还作其他构建材料,往山沟里深处,乱砍乱伐。后来起重工顾永强新婚的儿子顾明奇,年轻力壮,拉着满载树木条的架子车,下到厂区后面一道大坡,坡陡车重煞不住,酿成连车带人坠坡而亡的悲剧;接着焊接工于执正在职工运动会,担任比赛发令时,不幸坠河坡身亡,引来纸坊农民,扎了纸人纸马,吹着唢呐,游行到沟里为762人驱鬼消灾;这样上山砍柴之风,才有所收敛;后来厂里经常处理废旧包装木材,就不用砍柴了。

               回想那时丛北京来的职工上山砍柴,开始是生活所逼,形成休闲活动,锻炼身体,体验生活,亲近自然;但是破坏环境,损失了学习和教育子女的时间,甚至造成伤亡事故,得不偿失。

                  

                                       游游冬   2013 06 11


小编读后感

       

徐雪聆爷爷的文章充满生活的阳光,762厂的三线第一代人,扎根铜川马勺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有那个时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

我的父亲上小学的年龄,也经常在山上砍柴,砍柴虽不能与大人相比,但也是想为家里分担家务,与家中分忧。

    一日上山,父亲砍柴误将柴刀砍到自己手上,骨头都可以看到,捂着伤口下了山回到家中,爷爷给他上了家中的伤药,慢慢养好了伤。想一想父亲那个年纪,正是自己上小学读书写字的年纪,那时候繁重的家务是现在城市小孩不能承受也无法理解的。

但,现在的孩子,确实缺少这样敢于担当,勇于承受的精神与气魄。

“北京樵夫”这标题虽有自嘲,又不免让人唏嘘感慨。虽不能按现在人的思维方式和做法去评判当时的想法,但从北京等先进城市支援到山沟的这批三线先进工作者及其家属,当年豪迈万丈,挥洒如沐,为建设社会主义抛头颅洒热血,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他们确实为国出力,也确实贡献自己的一生,更甚至是影响了自己三代之内的血脉,用这三代人的力量为共和国夯实了工业布局,改善了交通等基础设施,至今利国利民,尤其在航空航天事业等诸多领域,依然贡献着特殊的力量...

三线人平凡而又伟大...

三线人伟大而又平凡...

三线人的伟大,是因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是独一无二的!

三线人的平凡,它是为新中国崛起而努力奉献的一大批普通人之中的...

三线人即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2018年4月23日

有感而发


作者介绍


(上图:作者徐雪聆)


1933年1月出生于上海;
1948年初中毕业,进上海虹桥路广播器材修造所学徒;1949年5月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参加革命工作;
1950年随厂迁建北京人民广播器材厂(后为北京广播器材厂,761厂);
1965年参加三线建设,在陕西省铜川762厂20年;
1984年搬迁到咸阳,在陕西广播电视设备(后改名陕西如意电器总公司、现名陕西如意广电科技公司);
1993年退休,反聘分公司5年。
曾担任供应科长,经济计划科长,企业管理顾问等职务;经济师,高级经济师职称。
2016年组稿和参与主编了三线762厂退休人员回忆录《青山有情、漆水为证》的书和光盘,以及公司《进无止境》工厂史的组稿和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