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戏图主要是指瓷器上绘制的那些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婴戏图中展现的儿童大多都是天真活泼、惹人喜爱的,可是在一些瓷器上,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别样面貌的儿童,他们神情木讷、脑袋奇大,给人很怪异的感觉。这种不同仅仅是画风的差别吗?婴戏图的背后会不会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背景呢? 婴戏图作为瓷器上的一种图案最早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到了宋代这种方式得到了推广,各地的瓷器上都出现了这些神气活现的孩童的身影。尤其是在一些瓷枕上,更是充满了孩童钓鱼、玩球、赶鸭等等憨态可掬的画面,令人怜爱。此时正值宋朝初期,社会安定,人口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绘画的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婴戏图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此时一幅图中儿童的个数早已由一两个发展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他们神态各异,动作多样。这样的画面反映了当时人们注重传宗接代的观念,渴望多子多福的想法。就在这些婴戏图中,我们寻见了一个明显的不同。 明代的婴戏图多为“庭园婴戏”或在郊外玩耍,在这些时期,孩童的形象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刘海,十分可爱。再看清朝的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婴戏图画工严谨,儿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当时的官窑瓷器婴戏中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可见,那时人们多用婴戏图描绘“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源美景和太平盛世,孩童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安定祥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