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 DDW摘要精粹

 Albertls27zycx 2018-06-04


美国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 DDW)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美国胃肠病学会(AGA)、美国胃肠内窥镜学会(ASGE)和消化道外科学会(SSAT)4个协会联合主办,是国际消化系统疾病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会议。2018年DDW于6月2-5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世界顶级专家就食管疾病、胃肠病学、肝病学、消化内镜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医视通将围绕DDW的其中五大主题为大家带来深入报道。



幽门螺杆菌


1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适pH值(Mo1933)


影响幽门螺杆菌(Hp)根除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及适度的胃酸抑制。 一项来自中国的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估了质子泵抑制剂剂量增加能否提高Hp根除率,并试图探寻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的最适胃内pH值。


此研究纳入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胃镜检查确诊Hp感染者20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双倍剂量组(艾司奥美拉唑(Eso)40mg)和标准剂量组(Eso 20mg) 两组均给予阿莫西林1g, 克拉霉素0.25g, 枸橼酸铋钾220mg,所有药物每日服用两次,治疗14天。治疗后第七天行24小时胃内pH监测,并收集患者血液样本检测CYP2C19基因型。治疗1月后,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评估根除效果。


双倍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无论在ITT分析(96.6% vs. 90.0%,P=0.261)还是PP分析(97.7% vs. 91.8%,P=0.206),其根除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标准剂量组慢代谢、混合代谢及快代谢基因型患者的根除率分别为100%、91.11%、93.90%;双倍剂量组以上三种代谢型患者根除率则分别为100%、93.33%、97.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艾司奥美拉唑 40mg组24小时平均胃内pH值与20mg组相似(5.8±0.65 vs. 5.5±1.04, p = 0.109)。成功根除Hp患者24小时平均胃内pH值为5.6±0.88,中位pH值为5.9±0.93。


在中国人群中,尽管CYP2C19基因型存在差异,但基于艾司奥美拉唑的含铋剂四联疗法可取得较高的Hp根除率。艾司奥美拉唑20mg,一日两次给药方案下,24小时平均胃内pH可达5.5以上,已基本满足Hp根除治疗要求。


来源:Jing Li,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933

 

注释:目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在中国已获准用于与适当的抗菌疗法联合用药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且愈合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十二指肠溃疡,预防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复发,20mg 阿莫西林1 g 克拉霉素500mg,每日二次,共7天。艾司奥美拉唑40mg或20mg联合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使用14天的适应症仍处于研发阶段,在中国尚未获批,本材料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作为治疗或使用建议,亦不用于推广目的。


2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降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风险(Tu1959)


2012年全球预计有952,000例新发胃癌,其中超过2/5发生在中国。一项Meta分析评估了幽门螺杆菌(Hp)根除是否能降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风险。


最终纳入6篇研究共6727名受试者,根除组3304例,对照组3423例。随访2年或2年以上,根除组和对照组发生胃癌的患者分别为33vs. 60(RR: 0.56)。有3项研究分析了1012例无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或不典型增生)的受试者,胃癌发病率为0/609(根除组)和7/403(对照组) (RR: 0.11),1656例有癌前病变的患者, 胃癌发病率为12/726(根除组)与12/930(对照组)(RR: 1.30)。根据地区胃癌发病率将6项研究分为两个亚组,结果显示,对于胃癌高发(超过50/10万)地区,根除Hp预防胃癌的作用大于发病率相对低的地区(RR 0.22 vs. RR 0.73)。


此Meta分析表明,Hp根除治疗能够降低中国人群胃癌发病风险,特别是无癌前病变和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来源:Liya Zhou,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Tu1959


肠易激综合征


1LINGO研究:中国消化科门诊成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及诊断率(Su158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在美国和欧洲的患病率为10%-15%。中国地方性研究显示IBS患病率为5.7% -10.7%,低于西方国家。然而,中国缺乏全国性消化科门诊成人的IBS患病率研究数据。


LINGO研究是一项非干预、观察性、多中心、全国横断面研究,旨在评估中国消化科门诊成人IBS患病率、诊断率以及IBS亚型分布特征。


研究纳入中国三级和二级医院消化科门诊的3000例成人受试者(年龄≥18 )IBS的诊断基于罗马III和罗马IV标准。收集IB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消化系统疾病史和症状。


➽ 中国消化科门诊成人IBS患病率及亚型分布

中国消化科门诊成人IBS患病率为16.6%(n=499)。各亚型占比为: IBS-C(便秘型)16%IBS-D(腹泻型)54%IBS-M(混合型)15%IBS-U(未定型)15%


 中国消化科门诊成人IBS患病率地域分布特征

中国东部地区IBS患病率低于其他地区,中南部和西南部地区IBS患病率更高。


 不同罗马标准诊断率及患者既往诊断率

  • 498例患者符合罗马III标准,187例患者符合罗马IV标准,186例患者同时符合罗马III和罗马IV标准。仅5.8% IBS患者(n=29)既往诊断为IBS。


中国消化科门诊成人IBS患病率为16.6%,基于罗马IV标准诊断的患病率远低于罗马III标准。既往诊断为IBS患者的比例仅为5.8%,这提示中国需要加强IBS的患者疾病教育。


来源:Tao Bai,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Su1585


2罗马III至罗马IV标准的演变对IBS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Tu1626)


IBS诊断标准已经从罗马III更新为罗马IV。然而罗马III的诊断标准包括慢性腹痛或腹部不适发作每个月至少3天,在罗马IV中“腹部不适”一词被删除,同时腹痛发作的频率升高到每周至少发作1天。本研究旨在考察IBS罗马标准的改变对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542例符合IBS罗马III标准的瑞典受试者完成了基线问卷调查,询问了患者过去10天腹痛的天数。这作为之后界定罗马IV的替代标准: a)罗马IV阴性:腹痛天数为0-1天;b) 罗马IV阳性:腹痛天数≥2天。比较罗马III和罗马IV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IBS亚型、胃肠道和心理症状、躯体化、疲乏、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QOL)、直肠敏感性、口-肛传输时间(OATT)。


85%的罗马III IBS患者符合本研究中罗马IV阳性标准。与罗马IV阴性患者比较,罗马IV阳性患者更可能出现以下特征:女性、生活质量差、疼痛更严重、腹胀、躯体化、疲乏、直肠敏感。疼痛天数的增加与症状和内脏高敏感呈正相关。


此研究表明,大多数到医院就诊的符合罗马III标准的IBS患者同样符合该研究中定义的罗马IV阳性标准。这些患者中,罗马IV阳性者较罗马IV阴性者病情更加严重。


来源:Imran Aziz,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Tu1626


胃食管反流病


1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对症状控制满意或不满意的患者特征(Sa1097)


2017年一项针对美国成年GERD患者的横断面调查,评估了接受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后对症状控制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患者特征。该调查通过10个互联网渠道采用了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招募年龄≥18岁的参与者,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对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的影响和资源利用率。


调查共涉及8499例参与者,952例(11.2%)为GERD患者,其中47.4%(451/952)的患者服用PPI,服用PPI的患者中有18.2%(82/451)对症状控制不满意(图1)。


1.GERD患者、服用PPI患者、对PPI控制症状不满意患者比例


研究证实,与对PPI控制症状满意的患者相比,对PPI控制症状不满意的患者HRQoL更低、卫生资源利用更高(表1)。了解满意控制症状的有关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护理。


1.PPI控制症状不满意、满意的GERD患者特点


来源:Colin W. Howden ,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Sa1097


2基于危险因素的Barrett's食管患病率:筛查的指征(Mo1658)


本研究为一项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旨在评估不同患者群体Barrett’s食管(BE)的患病率,识别并量化不同患者群体相对于普通人群的BE风险。


共纳入36项研究包括8,791,187例参与者以及27,451例诊断为BE的患者。主要终点为存在风险因素患者 vs 普通人群的BE相对风险(RR)和绝对风险差异(RR)。评估的风险因素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年龄>50岁,BE家族史,肥胖,男性。计算每个危险因素需要检测的数量(NND)


 BE的患病率

  • 普通人群中BE的患病率为0.4%;

  • 西方和非西方人群BE的患病率无显著差异(0.5% vs. 0.3%, p=0.23)。


 危险因素与BE发生风险

  • GERD可显著升高BE的风险(RR=13, ARD =4.8%, NND=21);

  • 存在BE家族史的患者BE风险最高(RR=41, ARD =16%, NND=6)

  • 其他风险如年龄>50岁,男性,上消化道并发症均可显著升高BE的患病率;

  • 校正研究区域后,每增加1个危险因素会导致BE风险升高1.4倍[0.9-2],p<0.0001,R2 =0. 92。


此研究表明,BE的患病率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升高。这为存在BE风险人群的筛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可能有助于创造一种风险分层工具以高效地进行BE筛查。


来源:Bashar J. Qumseya,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658


消化性溃疡出血


1CABG术后1年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内镜评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Mo1197)


一项来自中国的研究观察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 术后接受1年不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潜在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500CABG术后患者随机分为3组:

  • 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组

  • P2Y12受体抑制剂单药治疗组

  • P2Y12受体抑制剂联合阿司匹林组


其中的272例患者于术后1年时接受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检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最终评估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基于改良的Lanza评分,开发了一种新的内镜评估系统NEU-GD来评估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轻度损伤定义为II级或以下,重度损伤定义为III级至V级,应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治疗。


  • 272例患者中的261例完成了1年随访,MACE发生率为2.6%。

  • 所有患者均接受1个月的PPIs处方。其中,56.5%(130/230)的患者接受PPI治疗超过3个月,仅8.3%(19/230)的患者接受PPI治疗超过6个月。

  • Hp阳性(p=0.001)和心肌梗死病史(MI) (p=0.049)与V级重度黏膜损伤相关(11.7%)。

  • Hp阳性患者中III级-V级黏膜损伤的发生率与Hp阴性患者相比显著更高(44.4%) vs. 17.2%)。


此研究表明,Hp阳性患者,尤其是既往未服用阿司匹林以及存在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具有相对更高的重度黏膜损伤发生率另外,中国患者很少在CABG术后同时处方PPI和抗血小板药物超过6个月。


来源: Lifen Yu,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197


2IBRS可有效预测UGIB死亡风险(Mo1189)


本研究利用新近发表的包含3012例上消化道出血(UGIB)连续病例的大型国际多中心研究的衍生数据集,比较了国际出血风险评分(International Bleeding Risk Score , IBRS,表1)AIMS65和入院Rockall评分(ARS)系统预测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性,并在另一个新的数据集中评估了改良的IBRS


结果表明,IBRS可以作为预测UGIB 30天死亡率危险分层的有效工具,在预测死亡率方面优于AIMS65ARS。几乎一半的患者通过IBRS被确定为具有非常低的死亡风险。IBRS能够早期识别高危死亡患者,允许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在将其应用至临床实践前,建议开展进一步研究验证IBRS的效果和最佳阈值。


1. 预测30天死亡率的国际出血风险评分(IBRS)

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来源:Stig Borbjerg Laursen,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189


消化内镜技术


1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比较(Mo1106)


因难以准确预测范围深度以及较低的治愈性切除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未分化型(UD-型)早期胃癌(EGC)扩大适应症的应用仍具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ESD和外科手术在UD-型EGC中应用的长期预后。


作者回顾了2007年至2014年符合扩大适应症(黏膜肿瘤,≤2cm,溃疡(-)的UD-型EGC患者的病史资料。治疗前超声内镜和CT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证据。主要终点事件为治疗后远处转移发生率,次要终点事件为治愈性切除率、同时性或异时性癌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本研究共纳入33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6.7个月。


50例患者行ESD治疗,28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患者ESD后因淋巴血管浸润行外科手术治疗。接受ESD治疗的患者中无远处转移事件发生,而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1例发生远处转移,并因疾病进展死亡。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2.5%的病理提示淋巴结浸润,并无淋巴结浸润相关因素。ESD治疗的患者中,治愈性切除率为96%,但是有1例同时性癌及2例异时性癌发生,均经ESD治愈性切除。外科手术后出血发生率为0.7%,需要再次手术或放射性介入治疗;术后感染发生率为0.7%,经保守治疗好转。ESD术后穿孔的发生率为6%,经内镜治疗后好转;术后出血发生率为2%,经保守治疗好转。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UD-型EGC患者,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满足扩大适应症的要求。考虑到ESD组的长期安全性,因部分符合扩大指征的UD-型EGC存在局部淋巴结浸润的可能,需要考虑扩大适应症的细化修订。


来源:Jung Kim,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1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