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hzwhl798 2018-06-05

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之一)————陈长兴    陈  鑫
   (一)心静身正   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至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际,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著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持未形耳。时无可名

,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精神贯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飞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测,收敛精神,别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人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住,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由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之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斜歪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拘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不偏,偏中有正,具有直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从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待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运行,则左右手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刂)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塌下,裆即开圆,

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阵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

,苦去甘来,机去横生,(氵孛)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来。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优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
 (二)开合虚实  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如微,上下四旁浊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勿现勿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气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为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了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也,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三)轻灵圆转   中气贯足
 “能静能敬,自保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列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沿路缠绵,静运无慌”。“足随时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之神妙”。
“打拳中气所在,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内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保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腹,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佝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趾待手气走足后,乃与手一起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表,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台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已,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已,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顶劲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中穴,其意些须领住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棚上悬,立而不稳,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

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以最难名,无形载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此处不偏,而后四肢之中气皆不偏,虽四肢形迹呈多偏

势,而中气之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可神而明之”。
“气非有二,其柔百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
(四)缠绕运动   舒畅经络
“凡经络皆有益于拳”。
“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是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浑身俱是缠丝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有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

,左手后,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此中意趣,莫割断神气,神气不断,血脉自然流通”。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
“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一开连一合,开合递相承”。
“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缠丝,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研究。研究功夫真积久,一旦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皆浑然”。
“胳膊劲由心发,行于肩过肘,至指,此是顺缠法。由骨至肌肤,由肩至指,出劲也。由指至肩倒(逆)缠法,所谓入劲者,引之而来,使敌近于我也”。
“两腿之劲,皆由足大趾领起,过涌泉,上缠过外踝,向里缠,斜行而上,过三里,越膝,俞血海,至大腿根,两腿根间谓之裆,即会阴穴也。运动足后跟踏地,渐至趾通谷,大钟,外腓以及稳白,大敦,厉兑,实实在在踏于地上”。
“官体之劲,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惑差”。
“一往一来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自古太极皆如此,何须身外妄营求”。

(五)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随,一气贯通”。
“内外上下必随,其劲不可拂逆”。
“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迟”。
“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
“上面手如何运,下肢足如何运,上下相随,自然合拍”。
“耍手全在手掌,手指领起周身运动,足随手尤其紧要”。“足随手运,圆圈如神”。
“中间胸腹手足运,上下一气贯通,说动一齐动,说止一起止”。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内外一气流转”。
“八体(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关紧君须记,人力运成夺天工”。
“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

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知者,其斯之谓欤”。
“心与身不可使气,轻轻遵住规矩,顺其自然之势而运之,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下则以足领膝,以膝领大股。其要处全在以手足指头领住运行。或问:手足全不用气,曰:手中之气,不过紧紧领住肩臂而已,不可过,过则不灵。至于足,较之

手稍重而已”。
(六)着着贯串  势势相承
“拳之一道,进退不已,神气贯串,绝不间断”。“初学用功,先求伏应,来脉转关,一气相生”。“上着下着,一气承接,勿令神气间断”。“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即无敌人徒手空运,亦觉承接得势,机势灵活,故吾谓

每一势全在一起,于接骨斗榫处彼势如何落下,此势如何泛起,须要细心揣摩。又全在一处必思如何才算走得十分满足,无少欠缺。神气即足,此势似可停止,而下势之机已动,欲停而又不得停;盖其欲停将停之机,又已叫起下势矣。吾故曰:

此时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线,下势即起)”。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味。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势,不令割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与不败之

地,指挥如意”。
“每势将成迹似停,气邓不停,必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下势之机跃跃欲动,方能上势与下势打通,中无隔阂,一气流行,不但一势如是,拳自始至终,每势之末,皆如是”。
“接骨斗榫,细心揣摩”。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
“层累曲折,胥致其极”。
(七)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
“问:打拳关键在何处?曰:在百会穴下,自脑后大椎通向长强,其动处在任督二脉”。
“百会穴领起全身”。
 “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不领则气塌,领过不惟全身气皆在上,足底不稳,病失上悬,即顶亦失于硬,扭转不灵,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无,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在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提纲全在顶劲,故顶劲一领,而周身精神一振”。“顶劲中气是股正气,心中意思领起即行到头顶上,中气自然领起来,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的,而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撑合半月圆”。
“中气上至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勿灵动,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
“顶劲上领,浊气下降,中气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为中界,气往上下行,中间以腰为界“。
“孟子曰: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心如将军气如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气皆行列到指头为此,丹田为全体气之归宿处,如兵马屯处,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即完,上体清气皆始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惧下”。
 “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处处皆见太和元气气象”。“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
 “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
“丹田气一分五处,其实一气贯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气一领,丹田气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两股,三分上行到左肩,三分上行到右肩,皆是由肩骨缝中贯到左右指头,其在骨缝中者为之中气,其行肌肤者为之缠丝劲;其余四分,亦分

两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于右股,皆是由骨缝中贯至左右足趾”。
 “至于中气归丹田之说,不必拘泥,但使气降于脐下小腹而已。若细研之,丹田非气之源,何以独言归此?此不过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养于胃,胃得其养则气亦壮;藏于肝,肝气一动,逆气横生,气不

得其平;涵泳于心,心无妄念则心平者气自和;肺主声,实鸣之于心,心机何往,不必声出诸口而心先喻也;壮于胆,胆则无前,气亦随之;运于脾,是经多气少少血,且为传道之官;又辅于小肠,小肠在前脐上,后附脊,滓秽不存,浊气去而

清气来矣。以上经络,皆有益于拳,故及之。若传言肾,肾者,作强之官,肢巧出焉,是经少血多气,藏经于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有两枚,枚各两条,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至于命门,实两肾之

间,气所出入之门户,故曰命门”。
 “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不定”。“出肾入肾是真诀”。
“跨虎势定势:腰以上背后魄户,膏肓向肋前合,胸在左右肋第一行渊液,大包属三焦,二行辄筋,日月亦属少阳经,三行云门、中府,胸乡属肺与脾,四行厥阴期门,天池属肝胆,一行阳明大肠缺盆,气户、梁门、关门属肠胃。第六行少阴腧

府、神藏、幽门、通谷,属心肾,中一行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
 “左右肋由渊液,大包以至幽门,通谷两边,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肋皆相呼应,此左右肋腰以上之式”。
“腰以下左右气冲,维道皆向气海、关元、中极合住,此左右软肋下式”。
 (八)含胸塌腰  沉肩坠肘
“胸要含住劲,又要虚”。
“胸要虚含如磬”。“胸如鞠躬向前微弯,四面包含住”。
 “中间腹胸自天突穴至脐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
“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
 “腰要含蓄,气降丹田,无留横气于以上”。
“胸隔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到丹田”。
 “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
“胸亦随手转圆”。
 “(白鹤亮翅势)胸间劲亦若随住右手与左手先从右向下,而左而上至右,绕一大圈”。
“胸中内劲如太和气转圆”。
“太和元气运胸中,一动一静合轻重”。
 “打拳运动全在于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且松肩不是(身+单)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
 “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
“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
 “肩(禺+页)、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得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曲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的毫无滞机,皆系地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

不知”。
 “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必即松,不松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此两肩式”。
 “俯肩一靠破铜墙”。
“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
 “肘尖向下……膝盖与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后、左右、上下,要呼应合住劲“。
(九)运柔成刚   刚柔相济
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随各手动之。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以手领肘,肘领臂,手中之气仅仅领起手与臂而已,不可过,过则失与硬。上体手如何运动,下肢亦随之,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皆随,此为一气贯通

。裆劲要开要虚,裆开然后心气发动,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欲刚先柔,欲扬先仰”。
“世人不知,绵依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亦来,千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子耳,而岂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世也,不可谓之柔,也不可谓之刚,第可名

这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极之谓也,其为功也多,故其成也难”。
 “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橛”。
“克刚易,克柔难”。
 “柔能克刚,以退为进者,坤道也;坤错乾,乾,刚也。坤至柔而动也刚。皮拳外面似柔,其实至刚“。
“故拳术以柔克刚,因而中也“。
 “打拳何尚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有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
“一阴一阳,要必以中峰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为心之中气(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浑灏流行,自然一气,轻如杨花,坚如金石,虎威比猛,鹰扬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俟乎山立”。“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是柔,刚柔皆具,是谓,阴阳合德”。
 “运动似柔而实刚,精神内藏而不走露,此为上乘”。“坤至柔,而动也刚”。“柔顺济以刚直”。
 “乾刚,坤柔,阴阳并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阴阳互用,天道所藏,动静无偏,乃尔之强”。
 “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任人四面来悔,此身全仗虚灵,官骸无所不顾……任你奸巧丛生,自是刚柔素具”。
 “拳以太极名,古人自有深明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虽曰拳为小道,而太极之大道存焉……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

求一不刚不柔,至当愉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者,盖亦嘎嘎呼其难矣”。
“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温……神而明之,存呼其人”。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柔也;气屯于内而现轻和,柔似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抖、空、棚、捋、挤、按,无

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十)先慢后快   快而复慢
 “由起至上,须慢慢运行,能慢尽管慢,慢到十分功夫,既能灵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反以我术为奇异,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难之功之效也”。
 “每着之中,五官百骸顺其自然之势,而阴阳五行之气运乎其中,所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皮即太极拳之本然”。
 “练太极拳之步骤有三层功夫,第一步,学时宜慢,慢不宜痴呆;第二步,飞而后快,快不可错乱;第三步,快后复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此段为陈复元语录)
(十一)窜奔跳跃  忽上忽下
 “青龙出水是直进平纵法,左足随右足向前飞纵,裆中会阴、长强劲随顶劲上提,前纵如灵猫捕鼠,纯是精神,又虚又灵”。
“引蒙:指裆捶下接青龙出水,二势夹缝中先将右肩松下,右半个身随之俱下,下足再泛起来往前纵,未纵时右手捶如绳鞭穗欲往前击,先向后收,然后从后翻上向前绕一大圈击去,身亦随之前纵。其纵之诀,前面手向前领,后面右足则稳白、

大敦、厉兑、窍阴、侠貂皆用劲。劲由足底过涌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俞委中、殷门、承扶、环跳,斜入扶边,上行过魂门、魄户,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俞小海,斜入支沟、阳池,沿路翻转。将手展开,束住五指,右手领身纵向前

去,左脚用力往下一蹬,随右手皆至于前,左手也随时身至前,脚落地后左手落于右乳前停住”。
 “内劲:右半身皆用右转劲(右转即顺转,人里往外转),右手用缠丝劲由腋上行,从里向外斜缠于指肚,右足亦用缠丝劲,顺缠至大腿根,上行与扶边相会,一起上行附分,分行至腋,斜缠至指肚;左手左足须用倒缠劲,而后才能随着右手右

足转圈前纵之,本全由于心,心劲一提,上边顶劲领住,中间丹田劲发,上行偏于右半身,下行两足,右足用跃法,右足掌用力后蹬;未纵以前,全是蓄劲,聚精会神,团结其气;方纵之时纯是向前扑劲,一往直前;右手带转带进,如鹞子扑鹌

鹑,苍鹰捉金质奖兔一样,其志专,其神凝,其进速,其气稳。玉女穿梭平纵身法,此亦平纵法,愈远愈好,要皆本自己的力量为之,必得优游气象,勿露努张之气方好”。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扑参逆行而上,俞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顺转平纵法……其进如风……手法、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至起势至势终,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步。至于内劲,至顶劲至脚五指,法皆与前同,

始终以右手右脚为主。而以左手左脚佐之。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势是大转身法,上承野马分鬃下来,右手趁其在下之势,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缠丝劲从下握上,沿路斜行飞风向东去,指如钢椎,亦全赖右脚在后随住右手,亦用顺缠丝劲就住上势,大铺前身,尽力向东连进三大步,方够一大圈,约八九

尺许(3米)。尤在顶劲提好,裆劲不得满足,身随右手如鸟疾飞而进,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与揽扎衣大同小异,然其实大不相同,彼则身不转动,专心运其右手右足,其气恬,其神静;兹则连转身带运手足以防身御敌,且以快为事,故其气猛,其[神忙,非平素实有功夫,临事以气贯其上下全体者,不能获万

全。何也?盖以出入广众之中,以寡抵众,旁若无人,惟天生神勇,其胆正,其气刚,其练气纯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同织女弄织机,此身直进谁比速,一片神行自古稀”。
“直起腿是上跃法……何谓二起,左右二脚相继一齐离地四五尺(约1点5米)而跃起也,故名踢二起……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后脚始踢高,脚面要平,二起纯是用全体升提法,身法心劲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奋,皆往空中耸跃,右足能高头

顶方合式。身随顶劲用力往上纵,愈高愈好,有纵过头顶者,非身轻力大不能……上身向上纵,下身愈得用力随之上纵,其纵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心劲一领起来,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起”。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中气提来臂力刚,连环二起上飞扬”。
 “何为跌岔?身从空中跌下,两腿岔开,方为跌岔,此势左腿展开,右腿屈住,此为单跌岔;以双跌岔非用纵法不能起来,不若单跌岔只用左脚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开,右足重用力一翻,即逐起逐落,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胜;且今之拳

家皆如此,故从之”。
 “跌岔与二起回顾照应,二起从下而上,飞向半空;此则由半空而下,两腿着地,天然照应,不做牵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严如此”。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啼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敌,一足蹬倒凤凰台”。
“若飞此身成铁汉,掷地何来金石声”。
“解围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胜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脚踢敌,敌以右手捋住吾脚,欲扭转吾脚,令吾疼痛扑地,或上提吾脚欲吾全身离地而后颠起打之。吾即顺势倒转两手捺住地,而以右脚顺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敌人搦吾左脚之右手,难即解矣。或又以敌人搦吾左脚,吾即以右

脚蹬敌人右肘尖或蹬其手节,皆可解之。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来蹬吾,吾即以左脚往后退一步,以防蹬吾鸠尾与承浆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于蹬之时则已晚,不若慎之于上势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命,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疼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野马分鬃:两手握地转如飞,中间一线贯无倚。两手擦地而上,上下全体皆能顾住;中气上至百会穴,下贯生强穴,如一线穿成。两手如两个圆环,互相上下,更迭而舞,其刚莫折,其锐无比,其转无间,故能御敌”。
“铺地锦势与跌岔相呼应,跌岔悬空直下,右脚跺地如金石声,以跺敌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敌其勇,展开右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冲以推敌人之胸;此则以髀股后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击意,左腿展开如不得胜,两手右向捺地,用

扫堂鞭以扫群敌下臁,则难自解。此以同类相呼应者如此。又与金鸡独立相呼应,金鸡独立左腿竖起,此则左腿横卧,金鸡右膝欺人,此势以右膝屈住,金鸡独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则右手屈住,左手向上冲,故以上下相呼应,又与二起

相呼应,二起身飞半空,此则身落地面,故亦上下作呼应”。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得,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上行下打,断不可偏,声东击西,左右咸宣……横竖颠倒,坐立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顺(用顺缠法,其劲顺)或逆(用倒转法,其劲逆)”。
 “倒转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鹤亮翅是右引左击兼上引下击法;搂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后、左右皆封住门)、四避(东南西北四方令人无隙可攻);闪通背是前闪(后往前闪)、后滑(是后面捺不住,强捺则滑而跌之)进击法;揽擦衣与单

鞭皆是一引一进(此进字是进而击之)法;云手是左右一引一进击法;高探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脚是下体前攻裆法,中单鞭是左右上下足并击法;击地捶是攻下法,身后兼滑跌法,诀窍以上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管

键上下皆是倒转劲,身带侧棂住,右后肋向上,左后肋向下裆劲下好,足踏稳,人遭着背后,身即扭转,愈速愈好,能蹲足法,则人自一滑跌倒矣。踢二起与踢一脚、蹬一跟是倒转大转身法,兼以两足上攻法(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也);演手捶

、小擒打是前芳上下法;抱头推山是逆转(谓身也)进推法;单鞭是顺转(顺转也是谓身法)左右引击法”。
 “以上数十势是以一人抵数十人大战也;至于避敌之法,不越上下两旁,哪面紧先解哪面围;一齐来者,中气一动,即令一起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十二)刚柔俱泯  一片神行
 “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举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当其静也,阴阳所存,无迹可见;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刚柔互运,无端可寻”。
 “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偏……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与刚,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乾坤如豪仑,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

此中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终而复始,始而复终,惟始与终,循环无穷”。
“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耳……泯然声臭之俱无,织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
“一来一往运一周,上下气机不停留”。
“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纯乎天则打拳随天机动宕,莫非自然百然,活泼泼地,太极原象,皆从吾身流露”。
“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
“至虚至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圆象”。
 “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诸可指”。
“打拳熟而不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提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肢至此,真神品矣。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故吾身之运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迟忽速,忽隐忽现,或大开而大合,忽时行而时止,莫非一片灵气,呈于色象,真如鸟飞鱼跃,化机活泼,善观拳者必不在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

灵活,非气之自能生动灵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知此而后可与言内劲。如第以由内发外者为内劲,此其论犹浅焉者也”。
 “诚于中,形于外,千变万化自无穷,火候到纯青,法密理精,浑身轻灵,左右拿出应应应”。
“神穆穆,貌堂堂,气象浑沦,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进,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侵,倾者倾,跌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圆石头上立不稳,实在

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着,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
“太极阴阳真造化,鸳鸯肃出<?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从君看”。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任他四围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学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十三)培养本元  勤学苦练
 “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
 “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体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等”。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运动,其遍数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数;有力尽管运动,无力即止,不必强为运动,以致出乎规矩,惟顺其自然由得矣”。
 “每一势拳,往往数千言不能馨其妙,一经现身说法,甚觉容易,所能者功夫,所尤难者长久功夫。谚语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信然”。
 “空耍拳势,原为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规,亦不可拘泥成规,是在学者能善用其内劲。至于形迹,或为地势所限,随其地势斟酌运用可也”。
 “自初势到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此是终身不尽之艺非知之艰。所图之势皆太极中自然之机……

千变万化错综无穷,故终身行之不能尽。学者勉之”。
 “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敬其所事,不敢自满”。
 “孟子曰:大匠海人,必以规矩。规矩者,方圆之至也。以之沦人是则大匠所能也,至于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学者。苟至于巧,是遵守规矩而不拘泥规矩,脱规矩而自中规矩,而要志不可满。谚语有曰:天外还有天,一满即招损”。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极小无内之境,不遇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摧枯拉朽,孰能当之”。
 “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尽期成,其如孔子所谓先难后获何,问:功夫何以用?必如孔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而后可。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坤之功,进而不止,日

久自到。问:得几时,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至九年之后,可以观矣。抑到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日上,终身无驻蛱之地矣。神手复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诸”。
 “人言此艺别人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回头试想懒惰时,不是先知未说到,说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觉多烦恼。天天说来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时晓?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

消长自有真。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只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此是拳中真正诀,君试平心细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里循环自然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