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枚:《苔》

 瘦金体123 2018-06-06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今天的文章


袁枚《苔》 来自温暖读书会 16:36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这首诗写得非常的平淡,文字也非常的简单。我们一读一听,就能明白作者在写什么。


在讲之前,我想我们还是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袁枚。袁枚,清代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等。他是钱塘人,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浙江杭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袁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


乾隆年间,袁枚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这样的职务,这是个什么职务呢?这是皇帝的近臣。说白了就是在皇帝身边工作,负责起草诏书。一般呢,任期是三年。后来他又在江苏的一些县,比如说溧水县、江宁县,做过县令。应该说他做官为政,还是非常有方的,而且勤政有名声。



但是后来,他自己感觉,这个做官,也有让他痛苦的地方。因为袁枚这个人,个性比较疏放、比较自由,所以他不愿意逢迎那些上级的官员。特别是在做官过程当中啊,有时候稍一疏忽,动辄得咎。而他自己的性格,又是好旅游、好交朋友、好花竹泉石、好名人字画。这样一种奔放的、自由的个性,跟做官有点格格不入。


所以在他33岁那一年,他自己就辞官回家。在江宁,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小仓山,买了处园子,命名为“随园”。他后来呢,就在这个园子里边,写诗作画,招收弟子授课,一直在这儿生活到去世,他去世的时候已经82岁了。


所以呢,世间之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我们了解了袁枚的人生大体经历,对于我们了解他这首诗是很有帮助的。那么一会,咱们在讲这首诗的过程当中,会逐步地介绍这首诗和袁枚这个人在文学上的观念、在人生的经历方面,到底有哪些关系。



我们现在先来看这首诗。第一句说白日不到处”,话说得很直白。为什么“白日不到处”?因为它主题是写苔,苔藓。


这个苔蘚我们知道啊,它不可能长在阳光普照的地方,这是它本身的植物习性,它必然会生长在那些见不到阳光,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白日不到处”,一方面是写了苔藓的这种自然习性,一方面也写了苔藓一年四季所处的自然环境。那你会说”白日不到处”。


这事我们都知道,你写它有什么用呢?关键是第二句,话锋一转,立刻就给我们显示出了这首诗不同寻常的地方。


“青春恰自来”,前面第一句“白日不到处”给我们感觉好像苔藓是被太阳遗忘的地方,那被太阳都遗忘的地方,何来青春呢?又怎么可能有蓬勃的青春?


不啊!作者的回答是“青春恰自来”,这个“恰“字,用得非常好。虽然我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是我的青春依然在。而且这个青春的光芒,是我自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是从我的内心里边展现出来的。我苔藓虽然见不到阳光,但是我依然有我自己的青春。


所以我们感觉,从第二句开始,很明显的,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内在的这种写作动机和写作激情,我们好像已经感觉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三四两句,那就变得更为关键,尤为引人入胜。


诗入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你见过苔蘚开花吗?可能很少有人关注到苔藓,更不用说看苔藓开花了。我们]一般看什么花呢?看月学看牡丹、看荷花,看各种各样绽放得非常艳丽、花朵非常篮大的花。


我们连苔藓都不会关注,怎么会看苔蘇开什么花呢?所以作者想到了这一点了,他告诉我们“苔花如米小”,那苔藓开的花啊,就跟米和大小“样根本就不可能受到世人的关注。


虽然受不到世入的关注那也会像牡丹样的蛋开。换句话说,虽然太阳照不到我,虽然技地处阴暗湖湿的地方,但我依然有技的生B,依有致的诗存,虽然技的花开的像米和一样,但是我蓬勃的花朵,我花朵的生命,花朵的青春,也像牡丹一样,毫不逊色。


说到这儿,我们是不是有点感觉到像毛主席的诗说的那样“欲与天公试比高。“你看我小,但我人小志大。虽然我小,但我依然有我小的精彩。


所以我们说啊,这首诗写到这,一下子境界大开!虽然写的是阴暗潮湿的、角落里的苔藓,但好像在我们面前却绽放出了光彩,反而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反而感觉到太阳此时此刻就照射在了这片小小的青苔之上。



我们要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写苔藓的人,比如说这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首《再游玄都观》里边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这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在玄都观里边啊,有一百亩的庭院,一半长的都是青苔。那意思是说,这个院子很长很长时间都没有人来了,备受冷落很久了。


刘禹锡写的《陋室铭》也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唉呦,这个我这个陋室啊台阶上长得全是苔藓!包括末代诗人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所说的“应怜展齿印苍苔“啊,不小心我的脚踩到了人家院子的青苔上。这几位诗人,将“青苔”入诗的时候,都是在一种孤独的、寂页的、备受冷落的时候,才在诗里边提到青苔。


这个苔藓的意象,也是作为一个陪衬的、附属的对象,他没有作为一个诗的主体来出现。而在我们今天讲的《苔》这首诗里边,苔本身就是诗的主角。它不仅是主角,而且它是青春的主角。它不仅是青春的主角,他还是盛开的、像牡丹一样的、鲜艳的主角。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袁枚会写《苔》这样一首诗呢?袁枚在人生经历、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他是想要过一种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这也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上。袁枚在文学创作上有一个非常非常著名的主张,就叫做“性灵说”。什么叫“性灵说'呢?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腰流出,不肯下笔。


这本来是明代时候公安派的主张。那袁枚的主张,跟他非常接近。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这是什么意思?一句话,写诗、写文章、写文学作品,一定要写真性情,不能只靠典故,不能只靠学问在那堆砌,一定要把自己的性情、真个性给写出来。这就是他的“性灵说”。所以你看,他写这个《苔》,不就也是在写苔的一种性格性情吗?


你可能好奇,袁枚30多岁辞官回家,80多岁去世,那么在这几十年的生涯当中,他靠什么生活呢?他又不是个官员。袁枚有自己的活法,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袁枚对自己的这个随园啊,经营得非常好。


他没有在随园这个地方筑起高高的围墙,而是把墙推倒。他把这个墙推倒之后,欢迎广大市民们来他的随园参现。每年那春暖花开的时候,来的人特别多,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


所以袁枚呢,也把他这个随园的房屋出租了一部分。他的诗、文章写得都特别好,所以,他也会应大家的邀请来写诗、写文章,当然了,你是要给人交稿费的。他自己,也印自己的书、售卖自己的书,同时他还招收弟子授课。


总而言之,在自己的随园里,他就像他所写的这个青苔一样,虽然比不得达官贵人,好像天天太阳照到,但他也有自己的青春。虽然它的花开得不像那些他所厌弃的封建权贵们,那样盛大,但他也有着自己的价值,绽开着像米粒一样小小的花。但这小小的花却如同牡丹样,自有他的“清香”。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能像牡丹样盛开,相反有很多的普通人可能就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生长着,默默地存在着,默默地绽放着它们像米粒一样大小的花朵。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光彩、他们的人生不重要。恰恰相反,我们的这个民族,我们的这个历史,可能就是有着千千万万像苔藓一样默默地绽放,默默地奉献它们的一片绿色的,这样很多的普通人来创造。


所以我们觉得呀,这首《苔》就是袁枚写给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就是写给我们这些默默地、静悄悄地绽放,同时也为我们这个社会,为我们的人生,为我们的家庭,为我们的生活奉献着属于我们的一片绿叶、绿意和绿色的这样的人。


袁枚这首《苔》,写了两首。刚才我们重点讲的这是第一首。第二首也非常有趣。他说“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红叶很鲜艳,我青苔呢很不乍眼儿.但我们备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活法。


我们有人蓝欢热,有人喜欢凉,萝卜再菜咱们是告有所好。所以,我愿意问问红叶,“何物是阳?我想问问你,那个夕阳西下是怎么回事啊?这个诗写的其实跟第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一首诗是说“也学牡丹开”。


第二首诗说“何物是斜阳?'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说,斜阳很好,可是我这看不到斜阳也不错。为什么呢?“随渠爱暖凉”,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爱好。骨子里头透露出来是,我的事情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



袁枚的诗,风格是非常的飘逸玲珑和活泼,也非常的风趣。比如他有一首诗叫《推国》就是推开窗子,他说:“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这个大山好像思念我很久了,推开国子她就扑面而来。


他还有一首诗,叫做《夜立阶下),说“梧桐知秋来,叶自相语。'晚上站在台阶底下秋风吹过,这个梧桐树的叶子,婆婆娑娑、感军的,好像互相之间在说话,好像在说:“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这样的诗,让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让我们想起辛弃疾的词“我见青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样的写法非常活泼,把人和自然,把人和树,把人和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对好朋友一样。


所以我们说这首《苔》,是写给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写给咱们老百姓的,是写给你和我的。如果要我给这首诗点个赞,我会说这首《苔》是为我们自己而喝彩,是为我们自己的人生而盛开。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