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痰饮论(一)

 AB向往神鹰 2018-06-06


痰饮论


痰饮之病是临床常见病,是中医学的一大发明。溯其源流,系统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既为开山,又为绝唱。此病在于肺、脾的气机失调,《内经》提出“两归”的理论,大能画龙点睛,耐人寻味。何谓“两归”?《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入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它在谷食的代谢中,指出了“精气归于肺”,这叫一归;又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它在水饮代谢之中,指出了“上归于肺”这就叫“二归”。“两归”把水谷的饮食代谢,说的既抽象而又具体,它对“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一拍即合,妙义层出不穷。而且,《金匮》把痰饮为病,从饮邪停聚分为“四饮”,从水饮根源则分为“五水”。这样,就使痰饮为病有了规律可寻。兹论述如下:

   一、四饮:

    1.痰饮:“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名曰痰饮。”痰饮有形,凝滞不行,饮气互击,则水声沥沥可闻。“素盛”,指肥胖人也。“胖人多痰”,由胖变瘦,痰已成矣。 

    2.悬饮:水饮悬控于上,胸肋之侧,咳动移动,触之则发生疼痛,脉来沉弦。

    3.溢饮:水饮外溢,表闭无汗,壅遏荣卫,而肢体酸胀肿痛,脉浮、苔水者,名曰“溢饮”。

    4.支饮:支饮分为两式:一种论证候,一种论治法。论证候则以饮邪逆肺,咳喘倚息,心下痞坚而为主证;论治法,则以挟杂之邪,变动不居,灵活机动,气象万千为主。

    夫风性动,火性上,湿性着,寒性敛。惟有水性则动荡浩淼,浊浪拍天,柔中而带刚也。


    二、五水:

    五水内与五脏相连。《伤寒》辨证在于六经,《金匮》辨证则在于五脏。

1.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心不欲饮。饮遏心阳,火不胜水,故心下坚硬,筑筑而惕,短气而不欲饮水也。

2.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夫“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水寒金冷,肺气不温,不化不布,津液不继,而反欲饮水也。心为阳中之阳,而司君火,肺属金为水之上源。火恶水,故不欲饮;金不生水,故反欲饮。

3.水在脾:少气身重。脾属土,土能克水,今土气不及,水湿横行,交相为害,所以少气而身重也。夫短气之证,内多邪阻,少气之证,多为正气不足。辨证应知机,机在毫厘之处,妙义无穷。

4.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肝属木,木病则气郁,疏泄不利,代谢失调,水挂一隅,故胁下支满。嚏气暴,触动病所,则胁下发生疼痛。

    5.水在肾:心下悸。肾主水,病被水挟,则肾阳必虚。水寒失控,势必上凌,故心下则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