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温尼科特:梦与幻想的差别

 徒步者的收藏 2018-06-07


  

先说题目:《做梦,幻想与生活》,这篇文章有一个副标题——一桩初期解离案例,什么是初期解离呢?这里的初期指的是生命早期,这个案例中的解离很早就发生了,从婴幼儿期开始的。有人可能不太理解解离是怎样一种状态?在文章中会有更具体的描述,简单的说,解离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分裂成了不同的部分,彼此之间互不关联。这篇文章是通过一桩初期解离案例来说明做梦、幻想这些现象与生活之间关系的。

 

“本章我想做个新鲜的尝试,让大家了解各式各样的幻想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性质差异。我特别针对所谓的幻想来探讨,并以某次心理治疗的谈话记录为素材,凸显幻想与做梦的对比不仅息息相关,更是这桩个案的重点所在。

 

这里的“各式各样的幻想”会引起一些歧义,我觉得更准确的翻译是:幻想的各种变体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性质差异文章中主要涉及到三种现象:幻想,做梦,和想象。文章中我们会看到,它们之间互不相同,又可以相互转化

 

这里“新鲜的尝试”,是说之前可能并没有人深入探讨过这些差异,所以温尼科特可能第一个发现,并且把它说清楚的人。这很了不起。就像牛顿第一个发现了万有引力现象,这个发现会让人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给世界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温尼科特的发现,则是对人内心现象的一种发现,真正理解的话,也可能会对我们自己产生很大影响。

 

“我引述的个案是名中年妇女,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她逐步发现,不论幻想或白日梦,对她的生活都产生全面性的干扰。现在她已经看清楚:一方面,幻想跟做梦大不相同;另一方面,幻想跟真实生活以及认同真实的客体,也有天壤之别。

 

这有两个词要说明一下:一个是白日梦,其实跟幻想类似。幻想和白日梦这两个词在这篇文章中可以互换。另一个是认同真实的客体,什么是认同真实的客体(relatingto real object),这个翻译有点不好理解,其实就是跟现实中的、真实的人发生关联。最后一句话是说,幻想跟真实生活不同,幻想跟真实的关系也有天壤之别。

             

通过精神分析,这位中年女性终于发现或者说意识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她发现了什么呢?就是这个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幻想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差别,以及幻想与真实关系的不同。这些差别以前对她来说是浑然不觉的,也就是说她之前分不清幻想跟真实生活,两者浑然一体。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因为她很可能在幻想中迷迷糊糊中度过一生。

 

这个发现让她能够开始离开这种状态,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这并不容易,其实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温尼科特说,在分析过程中,“她”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并不是咨询师告诉她的,而是她自己发现的。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但又非常重要的地方。别人告诉你的通常难以起到长久的效果,借来的翅膀飞不起来,要自己发现才行。但这就是困难的地方,关于这点文章后面还会说到,这里我们先稍微提一下。

 

“做梦跟真实生活同类,白日梦则另成一类,这一点显得格外分明。做梦符合真实世界的客体认同关系,真实生活也很像梦的世界,在精神分析师眼中,这正是“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的最佳写照。”

 

这里温尼科特开始说到梦和幻想这两种现象的不同了,这个不同体现在它们与真实生活的关系上。先说梦与真实生活的关系,温尼科特认为梦和真实生活非常相似。梦中发生的事情也非常真实,更现实生活一样。其中的情感也好,欲望都是真实的。甚至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我们有时候会从梦中惊醒,就是因为那种感觉太真实了,让自己感到害怕。

 

说到梦,再多说几句。在精神分析中,梦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不同的精神分析师对梦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如何在精神分析中,梦都非常重要。我觉得可以把做梦理解为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一种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两者会互相丰富对方。潜意识能够渗透进意识,意识也会影响到潜意识。这样一个人就处于一种不断的交互变化之中。相反,如果没有梦,则说明这个交流可能中断了,或者卡住了。人就处于一种比较僵化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不做梦是一种不太健康的状态。

 

但中国也有一个说法,说圣人无梦。想起来也不矛盾,圣人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他并没有什么压抑的东西,就不需要做梦了。但要达到圣人这个级别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一般人来说,还是要有梦更好一些。

 

梦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大主题,这里我们不展开说,还是聚焦在这篇文章的线索上。幻想则跟梦不同,看他怎么来说幻想。 

 

“相较之下,幻想却是个孤立现象,只会白白消耗精力,对做梦或生活毫无贡献。

 

这里讲到幻想是孤立现象,就是说的它跟现实生活其实没有关系。不像梦,和现实生活是一个互动。危害就在这里,所以幻想只会白白消耗精力,却对现实生活什么贡献都没有。

 

“这位个案从小到大一直处在一定程度的幻想状态下,换句话说,这个行为模式早在两、三岁左右就养成了。其实,这现象更早就有迹可循,大概是‘戒掉‘吸吮大拇指时开始的。”

 

这几句说的是这种幻想与真实生活混融在一起的现象从很小就开始了。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在生活,但同时她也处在跟现实生活分离的幻想之中。这种状况两三岁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说是一种原初解离。文章后面会说到之所以这样的原因。这说明婴幼儿时期其实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那时候出现的问题有可能会延续一生。这是温尼科特最大的发现之一,与我们通常的认知也很不一样。

 

这里提到了吸大拇指的现象,很多孩子婴幼儿时期都会有吸大拇指,这也是温尼科特非常关注的现象,其中有很深的意义,他另有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做深入讨论,以后专门来讨论。

 

“这两组现象还有另外一个差别:生活中的梦和情感虽然容易受到潜抑,但是这跟幻想的不易触及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说是两回事。幻想的不易触及,与其说是潜抑,其实更像‘解离‘。”

 

这几句说到了梦和幻想的另一个既相似,又不同的地方。说相同,是说两者都不易触及。我们常常不记得自己的梦,也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幻想。

 

但是这种不易触及又有本质的不同。对于梦来说,这个不易触及是因为被压抑了。有些东西不允许被表达,所以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然后梦通过一种伪装的方式,非常隐晦地表达出来这些被压抑的情感或者欲望等等。这些其实是对个人来说很真实,只不过这种东西太可怕,所以不能让它显露出来。譬如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其实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强烈的恨,只是因为这种恨太强,让人(自己)害怕,所以不能让它暴露出来。

 

同样,幻想也不容易触及,但这种不易触及跟梦的不易触及是两回事,梦和情感的不易触及是无法通过意识的审查,受到了压抑。但幻想则不同,它的不易触及是一种解离状态。幻想中的生活与真实的生活好像两个完全分离的部分。相互之间没什么关系,幻想是这种不易触及。

 

在心理治疗中,这名病人逐渐变成一个完整的人,也慢慢摆脱僵化结构的解离状态,结果才发觉,对她而言,幻想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此时,幻想才逐渐脱胎换骨,变成跟梦与现实有关的想象。”

 

她一直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幻想在她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那是与现实生活解离的另一种虚幻的生活,前面几十年的生活都这样迷迷糊糊地度过。对于这位来访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惨痛的经验。

 

这样的文章值得用心来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记录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生命的挣扎与成长,是用生命来写成的。精神分析师是具有一种特权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让他们可以触及到很多人很深层的内在世界,成为很多人内在生命历程的见证者和伴随者。这让他们具有比普通人更为宽广而深入的视角,对人性的理解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文章记录的是其中的精华,从很多人的真实生命历程中萃取出来的精华,会对每个人都有启发,人与人的内心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所以,不宜太快略过,细细品味其中滋味当更有收获。

 

幻想这个现象非常微妙,它与想象之间又可以相互转换,温尼科特觉得这样说说还不够,下面他用了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们下次接着来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