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医药田加强团队】周观点:医药新零售时代,龙头公司进入高成长期【中信医药田加强团队】周观点:医药新零售时代,龙头公司进入高成长期 田加强/陈竹/曹阳/刘泽序/孙晓晖/王晋阳 近期市场传闻医药商业行业协会正在就网络销售药品新规的改革向相关部门提交意见,当然确切的结论要等到最终政策的落地。但结合草根调研了解到的信息,我们在本期周报中就政策的可能方向,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预计正式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将在近期出台,前期严控的网络销售处方药有望放开,但预计也会有非常多的限制条件。具体来说: 首先,网络销售处方药,处方流转是第一步,电子化处方改革势在必行。而从各方博弈的角度看,我们判断以省或市为单位建立与当地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实时共享、互联互通的政府公共平台是更符合各方利益、更为公平的方式。 其次,我们认为处方外流后,最为受益的仍是线下门店。地方处方共享平台的建立后,处方信息预计将无差别的共享到三个有药品2C销售资格的地方:连锁药房企业、批零一体企业和有药品销售资格的互联网公司,医院处方的外流有望大幅加速。但我们认为最为受益的仍是线下门店:
此外,药房分级政策有望先行,高等级药店预计将获医保等政策重点支持,且各地试点处方共享和线上药品销售对接的大概率仍是规模较大的连锁零售企业。零售药店的分类分级管理也有望使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最后,从监管风险的角度看,预计未来网络处方药销售的主流模式还是O2O,BAT等巨头与线下门店合作的可能性也更强。同时,作为国外成熟的制度,处方的调剂和审核制度有望被提出,医保支付方和销售方的话语权有望逐步加强。 截止到周五,医药零售板块年初以来的平均涨幅达到35%(益丰药房、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我们认为零售板块今年上半年的亮丽表现有以下四方面原因:首先,医药零售符合医药分家、处方外流的行业发展趋势;第二,国内零售药店处于连锁率和集中度快速提升的阶段,并且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第三,龙头连锁药房企业已逐渐形成规模效应,盈利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消费升级、新零售有望延伸药店业务至服务领域,板块价值有望得到重估。随着网售处方药监管方案和药店分级政策正式稿等众多政策的逐步出台,我们认为今年开始的未来3-5年有望成为国内药品连锁零售行业的高速发展期,优秀上市连锁药房公司值得重点布局。
重要政策点评 事项:5月3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挂牌,胡静林任局长,施子海、陈金甫、李滔任副局长。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评论: 国家医保局正式挂牌,医保管理的全局性和执行力有望增强。国家医疗保障局将并入原人社部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职责、卫计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发改委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医疗救助等职责。我们认为未来新成立的医疗保障局将兼具药品的准入、定价和支付三大职责,并实现了三保的统一管理,这将解决长期以来医保管理体制存在的政出多门、职能分散等问题,并增强医保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局性和执行力。 医保话语权大幅提升,但控费预计将以精细化、结构化的方式进行。过去,医保部门更多扮演的是被动的“出纳”角色,但未来将在医疗消费行为的价值引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医保的这一新角色也更加接近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三医联动中医保部门的地位也将大幅提升。未来顺应医保价值导向、能够提升医保资金利用效率的药品、器械或商业模式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市场担心医保部门话语权的提升是否会带来医保控费力度的升级,我们认为考虑到医药板块整体的外部给付环境依然趋势性向好,因此发生野蛮、粗放式的控费并无必要,未来医保控费将更多以精细化、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我们看好可以提高医保资金利用效率的临床刚需用药,如创新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疗效确切的仿制药等。 三类医保统一管理,有望避免重复参保等行为。作为我国并存的三种基本医保制度,此前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由人社部主管,新农合则由国家卫计委主管。三类医保之间部门分散管理,城乡差异较大,重复参保等问题导致财政浪费。三类医保统一管理后,可以避免重复参保,减少医保浪费,提高医保资金的利用效率。 板块行情 上周中信医药指数下跌5.13%,跑输沪深300指数3.93pcts,生物医药板块领跌。 板块估值 当前,医药板块2018年预测市盈率约32倍,融资余额占自由流通市值上升至3.1%。 股权变动 上周A股医药板块,合计增持3.22亿元,合计减持13.47亿元。其中东北制药增持较多,增持3.21亿元,新和成减持较多,减持4.74亿元。 大宗交易 上周A股医药板块,大宗交易合计成交金额15.02亿元,其中通化东宝、科伦药业也、海普瑞交易额较大。 港股医药 药品招标降价风险、个股业绩不达预期风险。 历期周观点 2018-05-28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超级医院与出境医疗旅游 2018-05-21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避险情绪消退下,更应通过ASCO看到创新的力量 2018-05-14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从蓝筹引领到全面开花 2018-05-07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业绩披露完之后如何布局医药股 2018-04-23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Q1机构持仓大幅提升,恒瑞乐普加仓最多 2018-04-16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造成板块波动的两个因素,我们怎么看 2018-04-09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港股商业率先大涨,医药商业是当前估值洼地 2018-04-02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行业前两个月数据爆表,原因在哪里 2017-03-26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中美贸易摩擦或加快器械进口替代趋势 2017-03-19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机构改革对医药行业意味着什么? 2017-03-12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三议加仓医药,行情后续会如何演绎 2017-03-05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业绩兑现期,可以多考虑配置医药股 2017-02-26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业绩兑现期,可以多考虑买医药股 2017-02-05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药商业在历史估值的绝对底部 2017-01-29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纵览全年行业数据表现 2017-01-22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基因检测的再发展,将带来新一轮投资机遇 2017-01-15 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今年寻找成长股,首看卖水者 2017-01-08 行情分化下更需甄别趋势 2017-01-02 跨年之际,看医药行业最新数据表现 2017-12-25 一致性评价进展加速,药品通用名时代已来临 2017-12-18 奋进的CFDA,应给予更高期待 2017-12-11 医保运行平稳,无需过分担忧 2017-12-04 重新审视仿制药的高阶玩法“专利挑战” 历期新药周报 2017-03-19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美国FDA优先审评券制度简析 2017-03-12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海外优先审评制度比较研究 2017-02-05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呋喹替尼:合作研发和MAH制度下的代表性本土创新药 2017-01-29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ALK抑制剂:二代药物国内已报产,贝达和辉瑞在研新药蓄势待发 2017-01-22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肿瘤伴随诊断:创新药大时代的“卖水人” 2017-01-15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恒瑞医药:BTK抑制剂外授权,有望获3.5亿美元总付款 2017-01-08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国内代表性化药和生物药企业研发投入的比较研究 2017-01-02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IDO:在研药物最快已到3期临床,药物联用潜力巨大 2017-12-25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第25批优先审评:儿童药、CAR-T、PD-1和海外ANDA转报异彩纷呈 2017-12-18 医药行业 每周创新药跟踪—PCSK9:新一代降脂机理,国内药企加快布局 行业深度报告
个股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具体分析详见中信证券医药组2018年06月04日发布的《医药行业每周医览药闻—医药新零售时代,龙头公司进入高成长期 》 ---------------------------------- 中信证券医药团队 田加强 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 Tel:(021)20262115,Mobile:18616810632 Email: tianjiaqiang@citics.com 陈竹 医药行业分析师 Tel:(021)20262139, Mobile:18621921837 Email::czhu@citics.com 曹阳 医药行业分析师 Tel:(021)20262111,Mobile:18521004827 Email:yangcao@citics.com 刘泽序 医药行业分析师 Tel:(021)20262116,Mobile:13681945968 Email:liuzexu@citics.com 孙晓晖 医药行业分析师 Tel:(021)20262246,Mobile:15000760254 Email:sunxiaohui@citics.com 特别声明 本资料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资料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
|
来自: donghailongwag >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