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君的前言 泰国的隆波帕默尊者在《修行——为何?如何?有何结果?》里提到 “如果有人问,何谓佛教?我们要斩钉截铁地回答:是“正见”。正确无误的理解与明白,就是佛教的实质。” 友情提醒,很多小伙伴听过祖师大德们的开示后,就以为自己已经拥有正见了。佛陀说过智慧有三个层次,闻慧、思慧、修慧。我们听到的,最多只是知见,还没有成为内心深刻的领悟。主页君听德加尼亚禅师说过,很多禅修者听了很多法,但是生活中遇到烦恼却被打击的很惨,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为什么?因为禅修者这个智慧只是闻思级别的,根本不是烦恼的对手! 推送菩提比丘的一篇深刻好文,这是菩提比丘讲解八正道系列文章。 正見鼓舞我們從事修行,著手於戒、定、慧三學的訓練,當訓練成熟時,智慧之眼將會打開洞察真理,心也將從束縛中解脫出來。 —菩提比丘— ❤️ 道支的次第關係 八聖道的八個道支並不是一個接著一個依序的步驟,(八項)組成成份比(八個)步驟的比喻更為貼切,就像繩索,需要各股縷線緊密揉合,才能產生最大的力量。修行在進展到某個進度時,所有道支是可以同時出現,彼此支援;然而在未達到那一點之前,道支的次第在道的開展上卻是不可避免的。 ❤️ 三學與八聖道 就修行的立足點來考慮,八個道支可分成三組: 戒組:正語、正業與正命所組成。 定組:正精進、正念、正定。 慧組:由正見與正思惟組成。 這三組顯示了修行的三個階段: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 這個修行的次第,是依據道的整體目標和方向所決定的,既然道所引導的最終目標─從苦中解脫,是賴於無明的連根拔除,那麼若欲達到修行的終點,就必須是直接對治無明的訓練,而智慧的訓練,就是設計來喚醒洞察了知——「以事物的如實面貌」看待事物的能力。智慧是漸漸開展的,即使是最微弱的洞察之光,都必須先有專注、去除散亂的心為基礎,所以先經由增上心學成就定力,即道的第二個部分─定帶來發展智慧所需的平靜與泰然。 為了使心能夠專注,必須檢視(內心)不善的性格傾向。這些性格傾向,通常會支配心的運作,驅散專注之光,將注意力分散在一大堆所關心的事物之中。而且只要不善的性格傾向被允許經由身、語的途徑表達出來,那麼這些性格傾向,將會持續支配我們的心。因此,在修行的開始,勢必需節制(產生)行為的官能,防止它們成為煩惱的工具,而這個任務可由道的第一部分─增上戒學完成。 如此,以戒為定的基礎,以定為慧的基礎,以慧為直達涅槃的工具,透過三個階段,道逐步開展。 ❤️ 正見與慧學 道支與三學的次第,表面上的不一致有時會引起困惑。慧學,包括正見及正思惟,位於三學的最後階段,但依據經典嚴格的一貫準則,慧學通常是置於道的開端而非尾端。然而三學的順序並不是粗心錯置的結果,而是一個重要邏輯的因素所決定。意即在一開始時,初步類型(世間)的正見和正思惟,需要作為進入三學的驅策力─正見提供了修行的觀點,而正思惟提供了方向感。但正見與正思惟的角色功能並不僅止於此,經過戒學及定學淨化之後的心,將會達到更高層次(出世間)的正見及正思惟,這更高的正見及正思惟亦是達到增上慧學的訓練。 ❤️ 正見的重要性 正見是修道的先驅,是其它道支的引導,它使我們瞭解修行的起始點、目的地,以及修行發展前進的後續地標。試圖在沒有正見的基礎下修行,是冒著在沒有引導、盲目移動下迷失的危險,就像要開車到某地,卻沒查閱地圖,或聽從有經驗駕駛者的建議,結果人們駕車出發,可能沒有朝向目的地,反倒是背離了目的地。所以,為了抵達目的地,人們必須對整體的方向及導向目標的路線有些概念。這樣相似的考慮亦可應用於修道,修行只在清楚的架構中進行,而架構為正見所建立。 正見的重要性可從以下事實來判斷:我們對真實及價值這些重要論題的觀點,超越了對純理論的深信,而這些觀點操控我們的態度、行為以及我們存在的整體方向。我們在心中架構的見解可能不是很清晰,只是模糊、概念性地理解自己的信念,然而不管是否有架構、表現出來或保持靜默,這些見解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力─見解建構我們的認知,安排我們價值認定的順序,並具體化為概念的結構,藉由這些(概念結構),我們詮釋自己存在於世間的意義。 不只如此,這些見解還制約行為,見解是我們的選擇、目標,以及致力於將這些目標從概念轉成現實的背後原因。行為本身可能決定結果,但伴隨結果的行為卻是依靠著引發行為的見解,因為見解隱含著「存有承諾」(ontological commitment)─ 一種對何謂是真實的決定。隨之而來的見解可分為兩類,即正見與邪見─前者符合所謂的真實;後者偏離真實,且適得其所地鞏固錯誤。佛陀教導,這兩種不同的見解導向完全不同的行為路線,並導致相反的結果。如果我們執持邪見,縱使那個見解是模糊的,它也將會引導我們朝向痛苦結果的行為方向;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我們採取正見,正見會引領我們轉向正確的行為,朝往苦的解脫。儘管我們對世界的概念導向,看起來似乎毫無惡意且微不足道,但仔細檢視,這個概念導向在未來發展的整體方向上卻是決定性的因素。 因此佛陀說:「沒有什麼因素比邪見引生不善心更須負起責任;也沒有什麼因素比正見更有助於善心的生起。」佛陀又說:「沒有什麼因素比邪見造成有情的苦難更須負起責任;也沒有什麼因素如正見般地有助於有情利益的促進。」(《增支部》1:16.2)
❤️ 完整正見的樹立 最完整的正見包括對整體的法或佛陀教誡的正確瞭解,因此正見的範圍,等同於法本身的範疇。但為了修行的目的,卻樹立了兩種主要的正見,一是世間正見,在這個世界範圍內運作的正見;一是出世間正見,從世間解脫導向出世間的正見。世間正見是有關於生命輪回內的統治物質及心靈歷程的法則,這些原則導向較高或較低的存在狀態,導向世間的快樂和苦迫;出世間正見則是解脫的必要原則,它不只是將目標放在從此生到彼生的心靈成長,更著重於從一再輪回的生死中解脫。 ❤️ 世間正見(Mundane Right View) 自業正見 世間正見包含著正確掌握業的法則─行為的道德力,字義是「自業正見」,從以下的陳述中,我們可以找到世間正見的理則:「有情是他們自己行為的擁有者,是他們行為的繼承者;他們從他們的行為出生,為他們的行為所縛,並且也為他的行為所支持。無論他們做了什麼行為,善或惡的,他們都將是這些行為的繼承人。」(2) 更特定的理則也在其他經文中流傳下來,例如肯定佈施及供養等善行,是具有道德的意義;善和惡的行為會產生相應的果報;人有責任照顧父母;輪回確實存在,在這可見的世界之外仍有另一個世界;存在具有高度成就的宗教導師,他們以自己卓越的領悟為基礎,解說世界的真理等。(3)
對業應有的認知 要瞭解世間正見的意涵,我們必須先檢視正見的關鍵字─業(kamma)。業是行為,就佛教而言,最切要的行為是指思(意志)─表示道德決定的思(意志),因為有思(意志)而賦予行為倫理上的意義,因此,佛陀明確地認為行為與思(意志)有關。在一篇分析業的開示中,他說:「比庫們!我把思(意志)稱為業(kamma)。人有思(意志)之後,經由身、語、意而造作行為。」(4)以思(意志)來鑒別業,使業在本質上成為心理的事件─源於心會尋求實現心的驅動、意向及目的的因素。 思(意志)藉由身、語、意中任何一種而現起,稱為三業門,經由身體表現的思(意志)稱為身業;經由語言表現的思(意志)稱為語業;思(意志)表現在思想、計畫、概念及其他心理狀態而沒有表現於外的,稱為意業。因此,根據思(意志)得以現起的路徑可區分為三種業的形式。 正見所指不僅是對業的一般瞭解,它還必須瞭解:(Ⅰ)業在善與不善上倫理的區別;(Ⅱ)善惡業的重要實例;以及(Ⅲ)由那些根產生這些行為,如同經中所說:「若聖弟子了知什麼是不善業和不善業的根,什麼是善業和善業的根,則他具有正見。」(5) (Ⅰ)依序考慮上列諸點,我們發現業首先被區分為不善(akusala)與善(kusala)。不善的業是指倫理上應受譴責,並且有損於心靈的發展,以及增長自己與他人苦迫的行為。另一方面,善業是指倫理上值得讚許,有助於心靈的成長,以及利益個人與他人的行為。 (Ⅱ)關於善業和惡業,有無數的實例可以被引用,但是佛陀各選了十個主要的善、不善業。這些實例,佛陀稱為十善行和十不善行,其中三個是身體的,四個是語言的,另外三個是心理的。十不善業依它們表現的根門,分為: ◎ 身業︰殺生、偷盜、邪淫。 ◎ 語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意業︰貪欲、瞋恚、邪見。 十善業就是十不善業的反面:戒除前七個不善的業,除去貪欲、瞋恚並具足正見,雖然前七條完全由心運作,不一定要呈顯為外在行為,但是它們仍被稱為善的身業和語業,因為它們主要由身、語所掌控。 (Ⅲ)根據行為的潛在動機,也就是所謂的根,將行為區分為善與不善。根(行為動機)會將它們的道德性格傾向傳給相應出現的思(意志)。因此,善業或不善業是依據它們的根(動機)善或不善而決定的。每一組的根亦分為三方面,不善根就是我們提過的三種煩惱─貪、瞋、癡,任何源自這三者的行為都是不善業。三善根則是三不善根的相反,在古印度傳統,以否定的方式表達為:無貪(alobha)、無瞋(adosa)、無癡(amoha)。雖然以否定的方式來表達,但是它們所表示的,不僅是煩惱的消失,還有相應的美德。無貪意味著離欲、不執著、以及慷慨;無瞋意味著慈愛、同情、與和善;無癡意味著智慧,源於這些根的任何行為都是善業。 業最重要的特色,在於它能對(不同)倫理素質的行為產生相應的(不同)結果。一個普遍存在的法則支配著思(意志)的行為,使得行為產生了報償的結果──稱為異熟(vipAka)或果(phala)。 這個法則結合行為與其結果,而以一種簡單的原則運作─不善的行為成熟產生苦果,善的行為成熟產生樂果。異熟果報不一定立刻來到,也不一定在此生就會到來,業可以跨越連續的生命期而運作,甚至可以蟄伏很長的時間直到未來。一旦我們完成一個思(意志)的行為,這個思(意志)就會在心的相續上留下痕跡,而在心的相續中,業保留為潛藏的能量。當這個儲藏的業遇到利於它成熟的因緣,就會從蟄伏的狀態中甦醒過來,引發某些效應,這些效應為原始的行為帶來相應的報償,這類異熟可能發生在此生、來生或來生之後的某一生。業可能透過產生來世的輪回而成熟,由此決定了(來世)生命的基本形式;或者,業可能在一期的生命過程中成熟,產生我們的多種經驗:苦樂、成敗、興衰。但是,不論業於何時或以何種方式成熟,相同的原則始終維持不變─善的行為產生令人喜愛的結果,不善的行為產生令人不喜愛的結果。 認知了業果法則就掌握了世間正見,這種見解會馬上排除多種與正見不相容的邪見,如同正見能使我們更加肯定自己的行為會影響來生的命運,它也反對斷滅的觀點(nihilistic view)─生命只有此生,主張意識於死亡時終止。又正見以客觀普遍的原則為根據來區分善與惡、對與錯,所以反對「倫理的主觀主義」(ethical subjectivism)─堅稱善與惡只是個人意見的假定,或控制社會的工具。因為正見確認人可以在他們的條件限定中,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行為。所以,他反對嚴格的宿命論(harddeterministic),認為我們的選擇總是出於不得不然,因此,也認為自由意志是不真實的,道德責任是不堪一擊的。 佛陀教導業與果的正見,這當中某些意涵與現今流行的思想趨勢相反,澄清這些不同的觀點是有益的。正見所指出的善惡、對錯,超越了傳統認定的善惡、對錯。整個社會也可能以一個混淆的標準道德價值為依據,但即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讚同某個特別的行為,而譴責其它是錯誤的,也不能使這些行為成為確實的對或錯,因為佛陀的道德標準是客觀且不能改變的,儘管行為的道德特徵必然取決於該行為表現時的環境,但還是有客觀的道德標準,我們可以依據它來評估任何行為或任何可理解的道德規律。 道德的這種客觀標準是「法」─真理與公正的宇宙法則不可或缺的部分。「法」所具有超越個人基礎的正確性,事實上是種種意志的表現產生出種種行為,這些行為帶給行為的作者種種結果,而且行為與他們的結果間的相互關係是意志本身本來固有的。在宇宙的運行上,沒有一位高高在上的神可以執行賞善罰惡的判決,行為本身經由其道德或不道德的本質,產生了適切的結果。 就絕大多數人而言,都只是基於信仰卓越的心靈導師所宣稱行為的道德效能,而接受這業果的正見,但即使並非親見業的法則,它仍然存有正見的面向,這是正見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為正見與瞭解有關─瞭解我們在整個事物體系上的位置,一旦個人接受了思(意志)的行為具有道德潛力的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掌握了存在本質的重要事實。 不過,有關行為業力的正見不需要只停留在獨特的信仰論述,為背後不可穿透的障礙所遮蔽,(關於業與果相應的)正見是可以成為直接看見的,藉由達到某種程度的深層禪定,可以發展一種特別的能力,稱為「天眼」(dibbacakkhu)─一種超越感官的洞察能力,揭開隱藏於肉眼之後的事實。當開發天眼後,天眼可以導向這個世界的有情眾生,探究業的運作,透過天眼所賦予的特別洞察力,人才能獨力並以立即的覺察力見到:眾生如何由於他們的業死去及再生;眾生如何經由他們善、惡行為的成熟而遭受快樂及苦迫。(6) ❤️ 出世間正見(Superior Right View) 業與果的正見,提供了從事善行,將在輪回中獲得高生存狀態的理論基礎,但單靠這樣的正見並不能導向解脫。可能某些人儘管接受了業的法則,卻仍然將目標局限在世間的成就上,如某個人實踐高貴行為的動機,是為了累積有功德的業,以導向此時此地的財富和成功,也就是再生為有福報的人,或是為了在天界享受天人的福報。在業的因果邏輯中,無一事物能超越業果的迴圈,想從整個輪回中解脫出來的推動力,端賴不同而且深刻的覺察,這覺察是對所有型態的輪回──即使是最崇高的輪回狀態,能洞察到其固有的缺陷。 導向解脫的四聖諦 導向解脫的出世間正見就是了知四聖諦,出世間的正見在八聖道的第一支,從正確的意義上可說是聖正見。因此,佛陀明確地以四個真理定義正見:「什麼是正見?正見是知苦(dukkha),知苦的起源,知苦滅,知導向苦滅的方法。」(7) 八聖道始於概念性地理解四聖諦,但是,這只是透過思想和思惟媒介而有的一種不清楚的理解,當直觀四聖諦時,正見達到了頂點,它等同於覺悟的明晰,而洞察徹入聖諦。所以,可說四聖諦的正見,同時構成了滅苦之道的起點與終點。
五蘊是苦愛為苦因 第一聖諦是苦諦(dukkha)─生存內在的不滿意,顯露在無常、痛苦、及所有生命形態固有的永恆不足。 「這是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絕望是苦;與所不愛者相遇是苦;與所愛者分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8)經文的最後一句值得特別留意,佛陀清楚地宣示,五取蘊是瞭解有情本質的分類大綱,我們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組合,這些都與執取有關,我們是五蘊,五蘊是我們。不管我們認同的是什麼,也不管執取什麼當作自我,全都在五蘊當中。五蘊合集,產生了一大串的思想、情感、概念、性格,我們棲身於「我們的世界」中。因此,佛陀宣稱,五蘊是苦,這樣的宣稱實際上將所有的經驗,即我們整個的存在,帶入苦的範疇。 但是,為什麼五蘊是苦?佛陀說五蘊是苦的原因,在於五蘊是無常的。五蘊剎那剎那地變化,生起又消失,在遷變中,沒有任何實體的事物在它們背後持續。由於我們存在的組成因素總是在變化,完全沒有永恆的核心,也沒有任何東西是可以執持作為安全的基礎,有的只是不斷分解的流動。當渴求永恆而執取這不斷分解的流動時,便帶著我們墜入苦迫中。 第二個聖諦指出苦的原因。從導致苦的煩惱中,佛陀指出貪愛為最主要及最具影響性的原因──「苦的起因」: 「這是苦的起因之聖諦。是此貪愛產生不斷重複的存在(生存),必然與欣喜和貪欲結合,隨處渴求愉悅,也就是欲愛(渴求感官愉悅),有愛(渴求生存),及無有愛(渴求不生存)。」(9)
息止貪愛趣向涅槃 第三個聖諦只不過把這個起因的關係倒反過來。如果貪愛是苦因,那麼,為了免於苦,我們必須去除貪愛,因此佛陀說:「這是苦滅聖諦。它是這個貪愛的完全消失止息,是貪愛的棄除與捨棄,是從貪愛解脫和不執著。」(10)當貪愛消除後,隨之而來的全然寂靜狀態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當充滿貪、瞋、癡的火焰息滅時,所經歷的無為狀態。第四聖諦指出到達苦的止息的道路,即體證涅槃的道路,這條路就是八聖道本身。
出世正見的次第修行 四聖諦的正見有兩個階段的發展。第一個階段稱為隨順真理的正見(saccAnulomika samma-diTThi);第二個階段是洞察真理的正見(saccapaTivedha samma-diTThi)。為了得到隨順真理的正見,需要清晰地理解隨順真理的正見在生命中的意義和重要性。要有這樣的理解,先要藉由學習真理和研究真理而得,隨後,從經驗上,透過思惟真理來深化理解,直到對它們(真理)的真實性得到強烈堅定的信仰為止。 即使在此時,真理仍尚未被洞察,因此,所達到的理解是有缺陷的,是一種概念而非覺察。為達到親證真理,我們需要禪修,先是加強維持專注的能力,然後發展內觀。內觀起於思惟五蘊─生存的因素,以區辨五蘊的真正特性。達到這般思惟的頂點時,心眼不再將注意力放在由五蘊構成的有為現象,而將焦點移向無為的狀態─涅槃,經由深化的內觀能力,涅槃是可以達到的。隨著這種轉移,當心眼見到涅槃時,同時產生所有對四聖諦的洞察。見到涅槃,即超越苦的狀態,人們得到了一種洞見,從這個洞見來觀察五蘊,並看到五蘊會是苦,只是單純地因為它們是緣起的,所以必定是無止盡的變化。也在體證涅槃的同一個剎那,貪愛止息了,然後初次瞭解到貪愛是苦的真正來源,體證到寂靜的狀態,將從存在的混亂中解脫出來。由於這個體驗是藉由修習八聖道而得到的,人們才親自瞭解到八聖道是真正的滅苦之道。 洞察四聖諦的正見,出現在道的終點而非起點,我們必須從順應真理的正見開始,透過學習獲得,並經由思惟而增強。正見鼓舞我們從事修行,著手於戒、定、慧三學的訓練,當訓練成熟時,智慧之眼將會打開洞察真理,心也將從束縛中解脫出來。 注釋: (1) AdhIsilasikkhA:增上戒學;adhicittasikkhA:增上心學;adhipaJJasikkhA:增上 慧學。 (2)《增支部》3:33 ;《佛陀的話》,頁19。 (3)《中部》117;《佛陀的話》,頁36。10 (4)《增支部》6:63;《佛陀的話》,頁19。 (5)《中部》9;《佛陀的話》,頁29。 (6) 請見《長部》2;《中部》27 等等。詳見《清淨道論》第十三品,頁72—101 (7)《長部》22;《佛陀的話》,頁29。 (8)《長部》22;《相應部》56:11;《佛陀的話》,頁3。 (9) 同上;《佛陀的話》,頁16。 (10) 同上;《佛陀的話》,頁22。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長老菩提比丘(Ven. Bhikkhu Bodhi)是當代巴利藏巨擘,為美籍佛教僧侶,1944年出生於紐約市的猶太家庭。1966年,取得布魯克林大學哲學學士學位。1972年,於克萊爾蒙特研究所完成哲學博士學位。後赴斯里蘭卡,追隨當代僧人學者先驅,已故的阿難達麥崔亞長老 (Ven. Balangoda Ananda Maitreya)出家,1973年受比丘具足戒。1988年出任斯里蘭卡佛教出版協會(BPS: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會長和編輯至今。長老深入南傳巴利經、律、論三藏,其著作、翻譯、編輯均聲譽卓著,受到教界諸長老及各學術界的推崇;曾出版過多部英文與巴利文佛教著作,其中最具重要性與歷史性的貢獻,便是將巴利經論以現代英文語法,翻譯和註釋,嘉惠許多學者。長老曾在斯里蘭卡的隱居林(Forest Hermitage),與當代最重要的上座部佛法詮釋大德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共住,並於1984年擔任向智尊者的侍者,直至1994年10月尊者圓寂。2000年5月,法師受邀在聯合國首次衛塞節慶典中演講,2006年初,受邀到臺灣香光尼眾學院講解兩部巴利經──《正見經》與《馬邑大經》。 2006年斯裏蘭卡總統授予菩提尊者榮譽稱號,表彰他的佛學造詣及對佛法傳播的貢獻。 長老也研究印順導師之思想和著作,現住美國紐約莊嚴寺。 小站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