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舞雩】《论语·颜渊》12.4-12.6

 恶猪王520 2018-06-09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诠    解】

本章记孔子与司马牛谈论君子的问题。“君子”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不忧不惧”则只是孔子根据司马牛的特点所做出的一种回答,显然并非涵盖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所有含义。

“不忧不惧”也正是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特征,这也正是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的最好注脚。同时,也与孔子在《中庸》中将仁、勇、知三者誉为“天下之达德也”相照应。

内省(xǐng)不疚:内心自我省察而不感到愧疚。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疚,病、愧。

【今    译】

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担忧,也不畏惧。”

司马牛说:“不担忧,不畏惧,这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如果内心省察后而能够不感到愧疚,那还有什么可忧愁、可惧怕的呢?”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诠    解】

本章是子夏根据孔子的教导,来劝解司马牛的忧虑。

司马牛担心自己没有兄弟,实际上,他的兄弟很多。据清方观旭《论语偶记》考证,向魋、向巢、子颀、子车都是他的兄弟,他们在宋国专权,而且发动叛乱,因而司马牛在异国感到凄然孤立而产生无兄弟之忧。

此时孔子已经去世,子夏根据孔子的教导对其加以宽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就是劝他不要过分担忧。同时教他要谨慎做事没有过失,对人恭敬有礼,这样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如师如友,心意相通,真挚恳切,同于血缘之亲。

亡(wú):同“无”,没有。

商:即子夏。姓卜,名商,古人自称时一般称名。

死生有命:死和生都有一定的命运安排。

敬:谨慎地要求自己。

失:过失。

【今    译】

司马牛忧心忡忡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 子夏说:“我听夫子说:死和生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富与贵都是由上天安排的。作为君子(只是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尽力,不过分担心),谨慎地要求自己不发生过失,待人谦恭而有礼貌。那么,天下多少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必担忧自己没有兄弟呢?”



12.6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诠     解】

本章是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明以知人的问题。孔子教育他不受谗言及诬告的影响,便可以算作“明”,并进一步指出不仅要“明”,更要“远”。明出于远,如刘宝楠《论语正义》中所言:“远则明之至也。《尚书》曰:‘视远惟明。’”能做到有远见就自然可以明以知人。皇侃《论语义疏》中也引颜延之之语:“谮愬不行,虽由于明,明见之深,乃出于体远”。从中也可看出明和远的关系。孔子强调君子自身首先要有远见,则谗言和诽谤便都不得行。

浸润之谮(zèn):浸润,如水般一点一滴渗透,无声不息,这里是形容谗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而使听者难以察觉。谮,谗言。

肤受之愬(sù):愬,诬告,诽谤。对于“肤受”一词,前人理解多有不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取“肤”为皮肤,表层之义,故肤受之愬就是形容诬告是表面的,没有实情根据的。这种解释有重复之嫌,所谓诽谤本身就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何必再加以强调呢?第二种则认为“肤受”就是皮肤中存有的污垢,让人难以察觉,和“浸润之谮”一般不易让人察觉。最后一种与此相对,认为肤就是指有切肤之痛。我们认为,最后一种说法用来形容诽谤更为恰当。

明:明辨事非,明白事理,也可以理解为能够知遇贤人。《荀子·解蔽》云“传曰:‘知贤之为明。’”

远:有远见。

【今    译】

子张问孔子怎样才算明辨是非。

孔子说:“如同水点滴渗透般逐渐起作用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这就可以称作明辨是非了。如同水点滴渗透般逐渐起作用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这就可以称作有远见了。”



基本参考书:
杨伯峻《论语译注》;
杨朝明《论语诠解》。

内容多采两书。

如有舛误,文责在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