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又叫鼻衄,是鼻腔及全身疾病或其他外部损伤引起的血液经鼻腔流出的常见症状,出现于各种年龄、时间和季节。轻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鼻出血则导致贫血。多在天气炎热时、梦中、早晨醒后,血液自然从鼻孔里流出,大多为一侧出血,出血量较少者并无大碍,但若为动脉型出血就会引起休克等症状。 引起鼻出血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生气、焦虑而引起身体内的火气导致的,其他导致鼻出血的病症,如鼻部外伤、鼻中隔弯曲、鼻部肿瘤、急性鼻炎与萎缩性鼻炎、血压过高、动脉硬化、白血病、血友病等。 此外,磷、砷、苯等中毒,肝、脾疾患及风湿病也会引起鼻出血。 1.揉搓迎香 取穴:位于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搓鼻旁的迎香约3分钟。 功效:舒筋通络、化淤通窍。 2.掐压人中 取穴:位于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掐压头面部的人中约3分钟。 功效:通经活络、缓解症状。 3.按揉上星 取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方法:用手指指腹端,按揉头部的上星约1分钟。 功效:熄风清热、宁神通鼻。 4.按压肩井 取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按压肩部的肩井约3分钟。将肩部肌肉向上提起3~5秒钟.反复3回为1次,每次间歇两分钟,发作时连按3次。5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孕妇忌用此法。 功效:清热消炎、祛风清热。 5.掐压合谷 取穴:位于第二掌骨中点外侧,即虎口处。 方法:将拇指指尖,按于对侧合谷,其他四指放在掌心处。用力重掐压约2分钟。 功效:疏风解表、宣通气血、活络镇痛。 6.按揉曲池 取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凹陷处与拇指侧端的交接点上,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搓肘部的曲池约1分钟。 功效:清热泻火、调和气血。 7.揉搓中脘 取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处。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搓腹部的中脘2~5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调和气血。 8.搓擦涌泉 取穴:位于足底(不含脚趾)前1/3处,足趾向足心弯曲时呈凹陷处。 方法:左(右)下肢平放在对侧膝上,用右(左)手掌心按于涌泉上,反复搓擦1~3分钟。 功效:疏风通窍、滋阴益肾。 9.按压足三里 取穴: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搓腿部的足三里约3分钟。 功效:通络止痛,补益脾胃。 10.揉搓三阴交 取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脚踝突出处上3寸处,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搓腿部的三阴交约1分钟。 功效:健脾活血、调肝补肾、缓解症状。 11.揉捻太冲 取穴: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捻足部的太冲1分钟。 功效:舒筋通络、补肝益肾。 12.揉按大椎 取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按颈部的大椎约1分钟。 功效:清热解表、化淤通窍。 13.按揉风池 取穴: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 方法:用双手拇指指尖分别放在同侧风池上,其余四指放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揉按约1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镇痛。 14.按压脾俞 取穴: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搓背部的脾俞1分钟。 功效:舒筋导滞、通气止血。 15.按压胃俞 取穴: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方法:用双手手指指腹端,揉搓背部的胃俞1分钟。 功效:调和气血、舒筋通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