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三十二集

 江山携手 2018-06-09

 

新浪博客诗词优秀作品管窥
第三十二集


本博更新博文请见下一篇


新浪博客优秀诗词每周五评,佳作鉴赏,置顶一周,周日更新


 

 

其一、诗作 忆七夕听蝉暮吟

阳关红柳

万里霜风尽耳听,几回沉醉几回醒!

天高难问田畴事,月下偏怜牛女星;

瑶阙霓虹凝晚照,人间冷暖叹苍冥。

无声梦里黄花泪,也湿浮云共雁翎。

 

听蝉感怀,常见孤高怨尤之词,唐代三咏(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已属登峰造极之作,再难出新意也是后人心照的事实,但这首诗却独造新境,跳出自我感受,摒弃谩骂造作,由蝉鸣而生发伤民情愫,展示诗人的天下之忧,把个人情绪融入天下忧思,把个人得失造成的伤感悲凉化作一缕霞光,没入云天寻找最后的归宿。

首联不写蝉,只从听蝉开始,在秋来气爽万象衰亡的“万里霜风”的大气背景中凝神屏气伫足蝉鸣的声音,不加雕饰直奔主题。对句写自己不断地在沉醉与清醒中反复折腾,那种痴迷的程度令人讶异。同时也暗含着一个问题,引人入胜:此处的蝉鸣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以至于让诗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呢?一个如此引人入胜的开头,却不无轻松谐趣,而是充满了沉重的质感,读者不需要诗人作答,就已经感受到了那份压抑和沉郁。为全诗的气氛定了基调,也使读者的情绪受到感染。

颔联写蝉之情怀,也是诗人襟怀,说是以蝉自比,不如说直抒胸臆,诗人听蝉,有如一曲有情有色的悲歌,受到感染竟至移情,与蝉本身无甚关联,只是声音的效果罢了。诗人在蝉声中想起了民生疾苦想起了怨偶多愁。一“高”一“难”,不出虞世南蝉咏的藩篱,而境界襟怀却远在虞咏之上,以一己之微薄力量难顾“田畴事”的无奈与焦心跃然纸外,“天高”至少含三四层意思:远在天边无力伸出援手;田畴遍布全国幅员辽阔欲救不及;天地间个人的微薄力量在人类的苦难面前如此微不足道;自己的个人原因,没有“居庙堂之高”的社会地位空有一腔热情无济于事。此处“天高”与对句的“偏怜”适成对照,一个“偏”字道出了这种无奈的极致,也将内心的冲突、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推到了顶峰。而这愿望本身,已经昭示了诗人“位卑”未敢忘民忧的一片赤诚情怀。在这情怀背后,也传达了诗人的沮丧甚至消沉的情绪,那种压抑那种失落从心底深处渗透笔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虽说是从天下之忧生发的情绪,也难说不是自己早年期许的落空造成的伤感,伤天下与伤自己已经没有界限浑然一体,情绪强烈一发难收。

颈联未转,更上一层,继续抒发这种伤感,“晚照”之说透露了诗人的老境,逝水不归垂垂老矣的现状加强了失落和沮丧的情绪,再一次在天上的空灵(瑶阙霓虹)与地上的沧桑(人间冷暖)之间感受折磨,晚境与伤叹更渲染了落魄的心情,看上去颈联与颔联意思重叠,但是加入“晚照”为这伤感情绪添上浓烈的色调,而“人间冷暖”也更见沧桑感,颔联强调“无奈”,还有希望,颈联强调“经历”,渲染一去不返的绝望,诗人是知道自己的天下忧心没有机会伸展,所有的期许都难以实现,天上和人间、所想与现实是毫不搭界的两个世界,颔联还在惋叹牛女,颈联已经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所感与晚境的现实正如牛女面前的界河不可逾越了,这种悲凉更撼人心魄,一“凝”渲染了静止不前的无力感,一“叹”道出了力所难及的灰心沮丧。

尾联就在这种天下忧与个人感伤的悲凉气氛中回到梦里,独自品尝明日黄花的孤单凄婉,看着这泪水和着云气翻卷舒展,没入雁行。“也湿浮云共雁翎”堪作鬼语,最后的一缕希望最后的一抹朝霞,融入蓝天,随着飞翔的动感带起了诗人唇边的一个微笑,让人想起浮士德那最后的笑容,一个羸弱的肉体,一种不灭的精神,一个无奈的现实,一份灵动的希望,实在震撼人心。

全诗浑然一体紧扣听蝉感受,步步递进,直至飞扬发散到云天之外,“共雁翎”留给人的,是久久不灭的感动。

 

其二、秋荷

艾诗人

 

入秋何事最悲情,白社惜毫书冷清。

渐起尘埃颜郁郁,止余心迹念盈盈。

风刀粉黛香流尽,雨翦罗衣舞不成。

市井笙歌非识主,惟期一梦叩春声。

 

这首诗题为秋荷,实则直接通篇抒怀,并无一字提及秋荷,料是此番感慨盖有秋荷引发,于是在通常咏荷的落结处起笔,直接抒情。

首联开门见山地引入情绪,一问一答之间,直接将秋荷隔到了门外。“入秋何事最悲情”,一个“最”字,将纷繁复杂散乱无章的秋之感怀细细裁出,落到了“冷清”之上。“白社”的意思,众说不一,猜测诗人此处应是指“隐士的住处”吧,即自己的居处。诗人以为,最“悲情”处在于:独处隐居的日子,连动笔写写冷清心情的愿望都被“冷却”了,“惜毫”之惜,并非真的不舍,而是没有心思没有情绪,最冷清的不是环境凄凉不是人情冷淡,而是感到再也唤不起心底的激情。

颔联承上,继续描写冷清的气氛。“渐起尘埃”是秋天渐渐临近的实景,空气开始变得干燥,一切都开始呈现出衰败的现象,生于泥土终归泥土,“渐起尘埃”有衰亡枯死的气氛逼近的感受,所以才会形诸表面导致“颜郁郁”的后果,这里的“渐”还传达了一个过程,秋的降临,衰的蜕变,都是一个变化过程,一旦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显现,便会有令人震撼的感受,但是在变的过程中,却只是一种隐秘的不安,并没有极度的痛苦,只有淡淡的郁郁的苦闷,那种衰败只造成一种冷清的无聊的感受,春机却在这淡淡的冷清中悄然消亡,留下的只是依稀的追忆和怀念。等到人们想起回头去看这些值得追忆和怀念的东西时,它们早已消磨在那种淡淡的冷清中不复存在了,这就是秋的威力,秋的后果。它是一种侵蚀不是一种攻击。

颈联稍转,似乎注意到了秋荷的存在,又像是返身观照了生活中的自我,秋天的结果已然呈现,“风刀”“雨翦”自是无情,不知不觉间,“粉黛”消弭香艳不再,这两句实则都在描述一种无奈的伤感,若说“香流尽”尚可忍受,而“舞不成”的那种失落则让人心神俱散万念皆灰,导致消沉与冷清也是必然。这两句虽有失对之嫌,不过诗人并没有说这是七律,所以也不必细究。

尾联紧扣心情,写出了这种情绪的真正根源,不是秋情,不是衰落,而是清高自认落落寡合的认同方式。“市井笙歌”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现在的人们无法躲进深山,避开世人,但是诗心清高无法融合于市井之中,高处苦寒无法在现实生活的市井中找到知音,因此才会封闭自己,冷清到了无法抒怀宣泄苦闷的程度,只有活在非现实的思想中祈望“春声”——借指诗人心中高洁的孤独的能为之投入热情的那一线梦想和希望。

这首诗通篇紧紧围绕冷清抒发怀抱,将招致冷清的现实和导致热情降温的感受,诚挚感人坦率直接,用直觉的观照写出了这种孤独冷清的原因,留下一个不可解的永恒心结。

 

 

其三、《山中.过客》

罗曼岛主

秋来天欲老,雨过山色新.

闲潭空照影,能留一片云?

 

这首诗题为《山中过客》,寥寥二十个字,反复看过几遍,到底谁是诗人眼中的过客,是诗人,还是有更深的寓意?带着这个问题,循着这首小诗,走进二十个字营造的意境中,试图寻找一个视角,探索诗人此时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首句提示“秋来”,并无甚特殊之处,然而“天欲老”却是颇为耐人回味。秋风起时吹老的充其量只是花草树木,秋风的威力实在难及于天,这里言“天欲老”给人一种确定的感受,借“天若有情”的诗典所表达的意境抒发人的多情面对秋风肃杀的无奈,大有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凄凉无助。看到此处,从感受上倍觉压抑,仿佛天将沉坠的郁闷与沮丧。

次句从情绪气氛景物色彩上重新调动,着上清新爽润的风格,秋雨过处,山色愈青,仿佛草树自知死期将近着意渲染这天之欲倾回光返照一般的亮色,让人有种不真实的欣悦和安慰感。自有一份凄凉惨淡的希望隐于深处,不肯就此放弃。

从“天”到“山”,镜头急降,直落入山中清潭,山中过客看着潭中映出的影子,油然起了慨叹之心。从字面看,这影子可能就是诗人自己,山中偶然的一个过客而已。可是“空”的出现,除了这字面本身的意义,还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随着风动,山中的物影一一闪动在深潭中,就像一排连续扫描的镜头,有树、有花、有草、有石,有天上云,有云边月,有星星、有朝霞……偶然的,也许会有一两个人影,这些,就像山中过客一样,有的匆匆来,匆匆过,偶然掠过深潭,留下一个一闪即逝的影子,这个瞬间的影像,引人伤感;有的则源自古老的岁月,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它的影子只会随着风的动作,略微闪动一下,然后就牢牢地固定在潭底,不知多少时光流逝,不变的总是这永恒的身影,这恒久的形象,让人感叹。

因此诗人在此产生了一个新奇大胆的假想,即使没有风雨,即使没有变迁,云也是漂浮游走不为万物停留的,因此“能留一片云”就成了永远也实现不了的幻影,以此落结,应该不是诗人天真未斫的自然流露,而是深切的感悟,所谓过客云云,正如一片流云,或许在天上漂流一个过程,然而在这潭影里,人们看到的是更加真实的现象,过客匆匆一闪即逝。

人生就像云在天上舒卷,而人的一生,就像云在潭底的影子,能留住些许痕迹吗?

 

 

其四、七律僧别

江郎财尽 

墨云无泪带愁生,野渡孤舟送客行;

白浪浮缘千百世,青山失意两三声;

袈裟不掩红尘梦,戒律虚持碧水情;

心动风幡人未老,身前苦海自纵横.

 

 

这是一首送别诗,特题做《僧别》,自与一般的送别不同,且不说涉及到的出世情怀,只一看之下,对于诗人的形象化的语言风格便有很深的印象了。

首联带景入情,渲染离恨。“墨云”的浓,“无泪”的淡,都为了一个“愁”字而生,传达了深沉浓郁压抑着的深情。“野渡孤舟”借用韦应物的著名画面,嵌入主客二人,勾勒出一个旷远苍凉的空间,把人显得十分渺小孤单,在这个镜头下,人的心情人的感受自然凸显,不费口舌。

颔联承上,继续点染画面色调渲染情绪气氛。“白浪”于“墨云”之下相映生姿,构成立体的背景,黑白底色引起怀旧情绪更见伤感,于“白浪”“墨云”之间着以“青山”,点缀色调的同时,也在画面中间引进一个闯入者带来一份惊喜,一份生趣。这是从构图说。从意境说,“白浪浮缘”如说人生沉浮,甚至开放思路至于宇宙洪荒,仿佛都在这野渡荒山一目了然了,看着舟浮水上飘摇流荡,仿佛看见一个个人生轮回,盛衰往复,让人心生浮生若梦的苍凉和沉重,也引人开放心胸洒脱面对世事变迁人生苦难,“青山失意两三声”便于这超然散淡的襟怀中冷眼笑看人世间的纷繁复杂,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一切都变得清淡超迈了然无痕了。

颈联转折,从即景托情的人事变迁说到佛门诸事,不了解现实背景,从字面上看来,当也是此僧的生存状况情感依托之所在吧。“袈裟不掩红尘梦”,不好妄自闲猜,看上去诗人好像传达了此僧于尘世中尚难放下的某种情愫,还有着凡人的某些期冀和希望。对句“戒律虚持碧水情”比之出句更觉隐晦,特别是“虚持”的虚字,可以理解为虚怀超拔的出世之心,也可以理解为超然的表面下汹涌着尘世的牵念,同样不好妄论,只有一点可以确定,这颈联所表达的关照和理解,见出二人感情至深,尘世知己的关系,送客的主人与欲别的僧人之间共享着一段彼此心照的隐秘心事,或许就是这放不下的忘不掉的“碧水情”,也或许是“青山失意”的落寞本事。

尾联落结,见证颈联的暧昧。“心动风幡人未老”确定不移地指出了修行的道行有所不及的现状,风动幡动人心浮动,印证了尘世的牵念并未消弭,所谓六根未净壮心不老吧,这样的情境下,身前身后苦海无边也就不奇怪了,这结句说六根未净人心动摇,还在苦海中苦苦挣扎,是说已经随着风帆远去的僧人朋友,还是说诗人自己,其实并不重要了,这时候的情绪境界已经离开送别,转向内心的关照和对人生的审视。

这首诗比起其他的送别诗,比起其他的感悟抒怀诗来,有其独特的角度和型格,而且全诗融汇着一种诚挚深切的牵挂和关切的感情,十分感人,值得一探。

 

 

其五、七律·秋风如酒

楚留光

 

秋风如酒透轩窗,醉我豪情似大江。
  愿乞千山清涧水,来滋一副野人腔。
  流光滴滴堪吟咏,诗道绵绵亦振邦。
  箭步若狂天欲倒,小园立久自成桩。


 

这首诗洒脱豪放不拘形迹,看似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却是一首非常工整完美的七律。

首联起句不同凡响,将秋风作酒的比喻十分新颖,而“透轩窗”则更是贴近秋风和酒香的绝无仅有的一点共同特色渲染调剂气氛,对句敞开胸襟,豪情气势冲口而出,这如酒的秋风不仅如酒一般醉人,还能醉出一腔的豪情如大江般汹涌奔腾,确是不凡。于此,一个豪迈大气洒脱不羁的形象呼之欲出,两句相连构成一个完美镜头,有时间有地点有环境气氛有情绪型格的人物特写十分醒目地展现眼前。

颔联继续抒发豪情,细化人物的性格脾性。此人血气贲张开怀纵饮,有秋风如酒还不够,还要牵来“千山清涧水”痛快一饮,只为滋润这副无所羁绊无所拘缚的“野人”那自由奔放的歌行。这里“千山清涧水”看上去无甚出奇,但是“野人腔”所传达的自负自得无拘无束的自由情怀却是淋漓尽致深入人心,洒脱豪迈之余还透出一种冷眼傲世的放达和睿智。细品之下,这还是个流水对啊,强调了洒脱无羁的奔放情绪,也体现了自由灵动的轻松节奏。

颈联转折不小,从这副“野人腔”忽入正题,一本正经地说起正经事来,那种郑重那种庄严不由人不对他的言论引起重视。“流光滴滴”生动形象近乎直白,“堪吟咏”却道尽了吟咏的实质,人的情绪大体源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伤感,人的行为受到时光流逝的无法遏止的限制,对于生命的歌咏对于人生的感悟,哪一件能离开这“流光滴滴”的现实?而对句将“诗道”与“振邦”相提并论更是令人乍舌,细一品味,所言不虚。关于诗是如何教化风习淳化俗务的,文学史上不乏论述,不须多言。诗人的独到在于以奔放不羁的“野人腔”来说诗道教化,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也是诗国之幸。

尾联回到醉态,“箭步”与“若狂”合用,又是镜头效果,生生的醉汉形象,只是我们不要忘记,这醉非由酒而是由秋风惹起,自应是不同寻常,“天欲倒”说秋风的肆虐,也是说人在危机时的感受,结句“小园立久自成桩”又是人的自由意志对凶猛残酷的自然现象取得的胜利,自负自得自强不懈的毅力和果敢,给人鼓舞的力量。面对悲秋面对低谷的消沉情绪,这样一幅无拘无束无所畏惧的“野人腔”就显得强大硬朗充满生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