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枯病

 昵称47752223 2018-06-10

发病部位:根部
发病时期:苗期

该病是一种重要的苗期病害,由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刀菌、玉米丝核菌等多种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是苗期玉米根部或近地茎组织腐烂的总称。种子可带菌传播,病菌也可随病残体越冬成为未来的初侵染。低温高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近年,随着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及不抗病品种的推广,玉米苗枯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在东北地区、山西、河北、山东西部地区,苗枯病已对生产造成很大影响,感病品种的病苗率达30%~40%。

症状

玉米苗枯病一般在苗期发生,先在种子根和根尖处产生褐变,后扩展到整个根系,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少有次生根,并向上引起茎基部水浸状腐烂。叶鞘变褐色并呈撕裂状,叶片变黄,叶缘呈枯焦状,心叶卷曲易折,随后自下而上叶片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则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危害轻的幼苗地上部无明显症状,多在叶尖处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的心叶逐渐青枯萎焉(图4-7、图4-8)。

发生规律

种子、病残体和土壤带菌。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秸秆还田面积的迅速增加、及持续秸秆还田多年连作导致的土壤中病菌数量大和种子带菌所致,种子带菌是苗枯病发生早并能形成中心病株的主要原因。病菌的芽管和菌丝与玉米种子或幼苗接触, 从种皮裂口、幼嫩部位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萌发的种子、侧根或幼茎,菌丝体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组织崩解和死亡。气候条件是发病的主要诱因,春播玉米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阴雨天较多,土温低,发病率高。未包衣或未使用杀菌剂拌种的田块,沙质土、地势低洼、播种过深、苗期生长弱的地块,麦套玉米田和连年种植玉米的地块发病重。田间管理粗放、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发病重。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明显。吉单118、吉单119、吉单13l、中单206等发病较重,而郑单958、豫玉22、登海11、丹玉13和掖单2号、苏玉1号发病较轻。

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2)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肥,加强苗期田间管理,促苗早发和生长健壮,提高抵抗能力;雨后及时划锄,打破土壤板结,增强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败叶,减少越冬病原菌。(3)种子处理。采用种衣剂包衣或用三唑类杀菌剂等拌种、浸种。如用25%粉锈宁(三唑酮)拌种(拌种量为0.3%~0.4%)和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克加水100毫升,拌种5千克。(4)及时喷药。可选用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等药剂喷雾防治,重点喷施玉米苗基部或根部。

这里是玉米种业人俱乐部

在这里,我们都是玉米种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