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智慧之关系 现代学者总以为今人比古人聪明,今天的人所了解的东西古人是不了解的,今天的人不了解的东西古人更不了解。而事实证明“今不如昔”, 这是因为今天的人多智少慧而华夏祖先则多慧少智,认识物“象”在智而认识物“质”
则在其慧。正是这一原因华夏祖先在七千年前就能画出太极八卦图,而今人则看不懂太极八卦图,所以说“今不如昔”。 正因为如此,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才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 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现代学者总以为今人比古人聪明,正是这一原因,现代学者才读不懂老庄著作。 (一)智慧二字之哲理 现代之人常常将智慧二字连用表示聪明才智,其实“智”是智“慧”是慧,并且智慧二字是相反而对立的,“急则生智”和“静则生慧”这两个成语,说明“智”由动生,而“慧”则由静生,动静是相反而对立的。“智”字由知日二字组成,所以“知”通”智”古代二字通用。知就是知道,知道可感知的物“相”叫智,日为阳就是可感知的物“相”之象征,所以“智”字由知日二字组成,这就说明智者只知道事物之表象。 “慧”字则由双丰与彐、心四字组成。“丰”字之义:盛、多、大表示丰富,作为部首的“彐”字,《说文》豕之头。象其锐,而上见也;而心则象征阴而不可见,与其不可见的物之本“质”对应。“慧”字中的“彐”字“而上见”就是能见形上之物“本”,而使知识更丰富故由双丰与彐、心四字形象会意组合而成。智是靠视听学习获得知识,而慧则是靠心悟去反思而获得知识,反思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使知识更丰富。 由此可见“智”者之知,只是其事物之表象缺乏其内在联系,而其“慧”者之知,则知其事物之内在而能触类旁通,这就是“智”与“慧”的不同。所以智力是“形而下谓之器”的人体器官功能之表现,而慧力则是“形而上谓之道”的人之心识功能之表现。这个“心识”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意识,智者能知世上诸多之象而慧者侧能洞察世上一切。正是这一原因,华夏祖先在七千年前就知其浩瀚宇宙之情形,而绘制出宇宙之模型太极八卦图,而多智的今人则看不懂太极八卦图,反说今人强于古人岂不可笑。由此可见,不得不承认:在认识事物之象方面“昔不如今”,可在认识事物之本源方面确实“今不如昔”。 由此可见西方唯物哲学是“智”者的哲学,而华夏古典心物一元哲学则是“慧”者的哲学,研究华夏古典哲学只有“慧”者才能。离不开形式逻辑的西方哲学,是注重物“象”的线型思维方式,依赖于类比的华夏古典哲学,则是注重物“本”的立体思维方式,没有立体思维方式的“智”者,是永远读不懂大极八卦图这本无字天书的,也就读不懂华夏先秦时期老庄所论的古典哲学。 (二)智与慧二者之关系 《老子》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就是说:不出门能知晓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知道天体的运行变化规律。人的行为和思想越向外走,对道的认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能感知,不察看而知晓,无wèi为自然成功。现代学者用西方唯物哲学之视角认为,这是老子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表现,是因其不知华夏心物一元哲学之故。读懂老子第四十七章就了解智与慧二者之关系,“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是一个辩证关系:人的思维向内就能触类旁通,佛家将其称之为慧根,有慧根才具慧眼,可以洞察凡间一切,这就叫“世事洞明该学问”。而“人情练达即文率”则是智者之能,人的思维越向外就越不能触类旁通而被事物之表象所迷惑,佛家将其叫做“智障”。所以老子第八十一章才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是说,知“道”者,并非是博学多才的智者;博学多才的智者,并不是知“道”者,这个“道”就是指的“道”之哲理。老子所论的这个“道”就是事物之本质,博学多才的人只知事物之现象而不知其事物之本质,故“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就就是智者之学问与慧者之学问二者之辩证关系。 禅宗六袓慧能,一个打杂桃水的和尚,一字不识典型缺智,但具慧根,才成为禅宗六袓。而足谋多智的神秀,因缺乏慧根,而失去禅宗六袓之传承。由此说明,人可以无智,但绝不能无慧,而只有削减其欲望才能蒙生其慧根。笔者对此深有体会,所以学问不多则能解读老庄及太极八卦,而一些“学贯古今中外”者,反而不能入门。由此可见,西方唯物哲学因其唯物“象”,是“智”者之学,而华夏心物一元之古典哲学因其唯物“质”,即唯物本则是“慧”者之学。“智”者之学,不可缺的是形式逻辑,“智”者之学不可缺的是触类傍通之类比, |
|
来自: 昵称114103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