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偶戏、汉川善书、古渔雁民间故事……这场非遗盛宴不容错过

 Purefact 2018-06-10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扁担戏”、汉川善书、古渔雁民间故事……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国家图书馆,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刘永安、徐忠德、刘则亭,他们正是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由于传承人们的坚守,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


邵阳布袋木偶戏


当地俗称“被窝戏”,又名“扁担戏”,是邵阳县塘渡口、九公桥一带最具民间娱乐文化代表的项目之一。曾经燕窝岭近百户人家,全为刘姓,半农半艺,以演被窝戏(布袋戏)为主要生计。戏担的一头是用蓝印花被窝裹着的活动戏台和小木偶布囊,一头是一条特制的长板凳。艺人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走村穿寨,一路走,一路演。邵阳布袋戏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传承了几百年前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一个艺人一副戏担。演出时,艺人的心、眼、口、脚、手的配合要高度协调一致,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剧团。


图为邵阳布袋戏临时戏台


刘永安,1946年出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在“戏窝子”长大的刘永安,是刘氏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1977年,正式开始学习邵阳布袋戏。1978年从叔父手里接过戏担,从此开始了走南闯北的江湖生活。



打开台是刘永安的拿手好戏,鼓声干净利落,轻重缓急有序、变化多样,表演细腻、娴熟,刻画木偶人物角色惟妙惟肖,说唱戏文字正腔圆,声音刚劲豪放。现场,刘永安老人按照邵阳布袋戏传统的表演流程(打开台、报家门、讲彩话、报幕、表演),还原了《武松打虎》最精彩的一段武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人们文化生活的视线逐渐转向,布袋戏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老艺人转行或隐退,刘永安却依然在坚守。


汉川善书


汉川善书是清代中叶湖北孝感汉川一带民间的说书传统与官方的“圣谕”宣讲活动相结合,发展形成的一种采用汉川方音进行“说唱”的曲艺说书形式。其内容多以宣扬忠孝节义、善恶有报的劝诫教化等为主。尽管时过境迁,但这种同时具有浓郁民俗特色和祈请礼仪的演艺活动,依然被部分有心艺人顽强地继承和发展着。


汉川善书的表演,主要是徒口“说唱”;没有伴奏乐器、没有特定服装、也没有舞美道具。只有一名“主案”先生凭借具有故事梗概的善本和一方小小醒木,往案台上一站,便可开讲演。民国以来的百余年间,增加了一人,称为“辅案”,与主讲人分成不同的行当,辅助表现不同的角色,一宣一讲,一唱一和。


图为汉川善书代表性继承人徐忠德现场表演


徐忠德,1934年生,1969年正式入行,成为汉川善书北派的第五代传人。他能编、能写、能宣、能讲。无论传统剧目和现代题材,能做到“见书说书”。他的表演吐词明朗、声音洪亮,语言果断、语气丰富动人,身体四肢、面目口舌无一不随情节而动,十分“勾人”,观众夸赞他讲的善书“口口都是肉”。


古渔雁民间故事


古往今来,辽河口海域的二界沟一直是打渔人群体的落脚聚集之地,渔民们沿袭的是一种不定居的原始渔猎生计方式,他们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故被称为“古渔雁”群落。


在“古渔雁”文化中,“古渔雁”民间故事最具代表性,带有鲜明的“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渔猎文化遗风。在内容上,“古渔雁”民间故事主要包括“古渔雁”群体的始祖崇拜、海神崇拜等,还包括一小部分陆地山川的传说和故事。在形式上,“古渔雁”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古渔雁”民间故事是对“古渔雁”群落生产生活、习俗传统、文化信仰等的全方位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图为古渔雁民间故事纪录片主创在现场交流


刘则亭1944年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渔雁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是“古渔雁”后代,从小就在老一代打渔人那里听取了大量关于“古渔雁”的民间传说故事,他用生动质朴地语言告诉我们“鱼为什么啃船”“火是用来捕鱼的”“锚的来历”,还原了“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渔猎文化遗风。


图为刘则亭


由于传承人的这种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截至目前,30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超过400位离开了我们……


图中黑色相框为已经去世的非遗传承人


为此,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作为学术咨询和验收机构,于2018年5月完成了首批抢救性记录项目的验收工作,最终有227个项目通过了专家的评审,此次展映的影片就是被评为优秀的25部非遗纪录片。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期间(6月9日至7月8日)的每个周末,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会在国图影院面向公众公益放映。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