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祛湿需分型,盲目食疗不可取

 lvzhifeng 2018-06-12

夏季湿邪偏重,要通过饮食祛湿,首先要辨别湿证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湿重者多见两类,一是寒湿,寒邪与湿邪兼夹;二是湿热,热邪与湿邪兼夹。

寒湿的人,以药性平和的茯苓、扁豆,乃至偏温性的砂仁为宜。

而湿热者,适合吃点清热的马齿苋、蒲公英,生薏仁,赤小豆等祛湿。

但运动祛湿,人人适宜! 艾灸祛湿,属绿色疗法!

A:饮食祛湿

分清寒湿、湿热

一.寒湿: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凉食,如喝冰饮,吃雪糕等。

【表现】舌质淡,舌苔白腻;怕冷,吃凉食,受凉后容易腹张、拉肚子;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浮肿,如手脚肿、眼泡肿。

【适宜食材】煲汤、炒菜时,适宜加入温性的姜片、花椒、陈皮、砂仁,能起到苦温燥湿的作用。寒湿者往往还存在脾胃虚寒,可适当加一些健脾的药材,如茯苓、淮山、党参。

常见的祛寒湿汤,包括党参茯苓陈皮排骨汤、扁豆茯苓猪骨汤等。

【调理方】生姜20克、党参10克、砂仁6克、陈皮5克,一起熬煮。

不宜】对寒湿者来说,生薏仁、赤小豆、蒲公英偏寒凉,会加重脾胃虚寒。脾虚,则水湿运化更不顺畅,加重湿邪内生。

二.湿热: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品。

【表现】口苦、口干,口腔异味重,舌苔黄,厚腻,困倦乏力,老觉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较多,大便不通畅、黏腻,精神烦躁。

湿热,还可以细分为三类:1.湿重于热,有一点口干,口苦不严重,舌苔腻而不黄;2.湿热并重,口干、口苦严重些,舌苔黄厚腻;3.热重于湿,特别口干,舌质红,苔黄而干,大便干结。

【适宜食材】如果湿重于热,内热不严重,可用偏凉性的赤小豆、薏仁等煲汤,湿热并重甚或热重于湿的,可用偏寒性的马齿苋、蒲公英等熬水喝。

常见的祛湿热汤,包括粉葛冬瓜猪骨汤、薏仁白扁豆鸡脚汤、莲子薏米汤、薏米陈皮鲫鱼汤等

清湿热的药材多偏凉,有时候人体未必能接受,可以适当加点陈皮。中医称之为‘引经药’。

三.辨不清寒热的:宜用性味比较平和的祛湿药材煲汤、煮粥,如芡实、白茯苓、扁豆、淮山。

【调理方】”四神“汤: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各20克左右,一起熬煮。

一般来讲,所有祛湿方里,都可以加一些芳香化湿的药材,比如苏叶、藿香、佩兰、砂仁等。

这就好比衣服湿透了,用火烤、加温总是不干,风一吹就干了,芳香化湿的药就相当于是风吹。

B:运动祛湿

以微微出汗为宜

运动有助于激发人体阳气,阳气充足,则脾胃运化功能增强,减少体内水湿停滞。同时,运动排汗,也有助于祛除湿气。

一般建议,运动化湿,可以选择慢跑、走路、练八段锦等中低等强度的运动。

运动的时间、强度,以自觉微微出汗为宜。不宜锻炼到大汗淋漓,出汗过多,又未能及时擦干或及时更换衣服,也会招致湿邪入侵,或导致风邪侵袭而感冒。

C:艾灸

振奋脾阳,以助化湿

除了饮食、运动以外,艾灸也有祛湿之效。

由于人体的水湿代谢,主要依赖于脾胃,所以,艾灸的部位,也要跟着脾胃经走。可以重点艾灸脾经上的几个关键穴位,如足三里、神阙(即肚脐)、三阴交、阴陵泉、商丘等穴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