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旅行札记——从南到北,感受台“风”(1)

 千帆频频 2018-06-13



台湾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多台风、多雨水等气候特点。适逢春季,这次从南到北的半月旅行中虽遇过小雨不见台风,我感受到气候型台风之外的另类台“风”——人文型台“风”,如文学风、文创风、信仰风……

 

文学

 

半个月旅程中,曾漫步于国立台湾文学馆边的文学步道,也曾徜徉在细雨里的盐埕诗路,在诚品书店邂逅了一场作家与读者的见面会,在不知不觉间就被这泛全台的文学魅力所折服......



国立台湾文学馆,让文学亲近大众

 

离台南民生绿园圆环即汤德彰纪念公园不远便是国立台湾文学馆。它的前身是建于日据时期的台南州厅,后分别作民国空军供应司令部和台南市府之用,经整修后从2003年起成为国立台湾文学馆。


据说屋顶在二战时曾被美军飞机炸飞,新屋顶是战后重新设计并加盖的,若不是对照老照片,还真看不出设计风格的不同。整个建筑群依旧保持着原西式建筑的风格,外墙及入门处多见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的古典罗马石柱,大气浑厚中透着精致典雅。


还没入馆我就被馆外两侧的文学步道所吸引。三十三个间隔数米的红砖灯柱上赫然展示着台湾作家的经典文句,有的熟悉有的陌生。驻足默读,心中已然泛起阵阵涟漪。原来馆内正举办一个名为“阅读女生:台湾女作家诗文展”的台湾女作家特展,正好33位。


据称文学馆经常用这种形式,把馆外布置与馆内典藏展览相互呼应,如同这步道和草坪上饶有情趣的文句展示。民众在漫步中就能感受到不同时空女性作家的文学魅力,十分便捷地亲近文学。真是妙!!!忍不住重走了一遍步道,并用手机一一记录下来,留作日后寻书的线索。


导引资料显示文学馆三楼是图书室、国际会议厅,二楼是文学教室、体验室及捐赠展,一楼则有常设展、特展等展区和演讲厅、书坊等。还有楼梯从一楼下到地下层,那里有大片开放式阅读室。


迈入馆内,见宽敞的一楼艺文大厅通透明亮,这是原建筑所没有的部分,是后来人结合文学馆的需要,把旧建筑进行了增修,并采用自然光,不用照明也能行动自如甚至可坐下阅读。如此巧妙地把老建筑和文学勾连在一起,让我想起走过的窄门咖啡馆和草记二手书店。


看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无论历史空间结构如何迥异,在地人都会非常用心且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旧物改造,使得旧中有新、新中有旧,让历史与现代一次次握手交融。对比之下,那些动则推倒重建、让历史轻易消失的城建,是否过于急功近利而适得其反了呢?值得反思。


丰富多彩的常设展和特展俨然把我化作了一条鱼,在台湾文学长廊里畅游。游过一个个设计新颖的主题展区,观看一份份手稿、一个个珍藏,聆听一段段娓娓道来的女声解读,参与设计新颖的有趣互动......恍惚间眼前的文字似乎有了生命,像行走的导游般带着我走进文学家的心灵,走入曾经的岁月......


这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静心阅读,也可以聆听文学家的演讲,可以在各种主题展示里学习领悟,也可以在体验室里感受。无论选择做什么,在这里你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用心感受文学的魅力,也默默地接受着文学对你心灵的滋养......


进门时遇见不少相携而来的民众,有的一家大小,有的三五好友,看展示时也遇见不少专注的市民。此情此景熟悉又亲切,脑海里浮现出上世纪90年代的一幅画面:某一天在巴黎罗浮宫里观摩油画,遇见一群席地而坐的幼儿园孩子,他们时而抬首凝望正对的大型油画,时而转向一旁正用法语小声讲解的老师。那天刚好是对学生免费开放的日子。一旁的我满眼羡慕并心生感慨:这么小就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世界级杰作,难怪巴黎人才辈出,成为设计与时尚的风向标呢。


无独有偶,这里的文学馆除了收藏、保存、研究台湾文学资产之外,更是不遗余力地通过展览、活动、推广教育等多种方式,让文学走下神坛、亲近民众,继而带动整个文化的发展。我似乎明了:为何宝岛有那么多让我钦佩又敬仰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了。


国立台湾文学馆,这是个值得来了再来的地方。

 

小贴士:

1、位于台南中西区中正路上的国立台湾文学馆免费,注意周一闭馆。

2、若想详细了解馆内珍藏及展览,可通过预约讲解、入馆借用语音导览机或提前下载APP。

 

盐埕诗路,曾经的咸酸苦涩

 

据介绍台湾曾有338年的晒盐历史,直至十余年前因受进口盐的冲击,晒盐才彻底推出历史舞台。一直注重文史保留和延续的台湾,这些年陆续开发出一系列文化观光的盐田景点,提供各种丰富有趣的体验如大众观光、博物馆展示、盐田体验、环境教育等等,让民众感受台盐业曾经的风华沧桑。当你离开台南市区从西部一路向北,就能看到盐田、盐山的踪影,比如七股盐山、井仔脚瓦盘盐田等。


七股盐山地处七股,因台盐公司在盐区晒盐场堆积了近20米高、1万平方米的巨型盐堆而得名。有人说它是台湾长白山,也有人称它为台湾富士山。当我身临其境才发觉并不是那么回事。


眼前的盐山大约有四、五层楼高,虽有点小高却一点也不白,在暗淡的天空下灰黑灰黑的,据说这是空气灰尘污染的结果。高高在上的卡通以及盐梯周围的拉网像是盐山上的疤痕,让整个盐山看起来滑稽又颓废。因长久风吹雨打,盐山已变得十分坚硬,行走在凿出的盐梯上就像踩着盐石,硬邦邦的。


盐山旁边有盐田体验区,不仅有详细的晒盐流程指引,还有部分示范区体验,比如引无污染的海水入池、脚踩水车将滷水从低位小蒸发池引入高位滷池等等。旁边不远处还有一座专设的台盐博物馆,展示着台盐历史以及各类盐制品。


对比之下,井仔脚瓦盘盐田要生动有趣得多。瓦盘盐田地处台南最北的北门井仔脚,与嘉义交汇。据说盐田开设于1818,2001年才停晒改做观光之用,迄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台湾现存最古老的瓦盘盐埕。


有别于其他盐田,这里的结晶池下铺设酒瓮的碎片以隔绝土壤和结晶盐的接触,保持盐粒的洁净。同时充满毛孔的瓦盘又可以吸收热量加速蒸发结晶,也因此称它为瓦盘盐田。


当天风大有雨几乎不见什么人,让诺大个瓦盘盐田显得格外清静。浅浅的海水覆盖着九十八格结晶池,如马赛克瓷砖般的瓦盘清晰可见。池中堆着大大小小洁白的盐堆,体验区还有晒盐的耙子、收盐的簸箕以及挑盐的扁担和篮子。想必节假日来此体验人流必会热闹非常吧


顶着快要把人吹跑的海风,爬上数米高、由监盐岗哨改造成的观景台俯瞰,从左到右的结晶池、小蒸发池、滷水池、大蒸发池井然有序地分割着空旷的盐田,西边白色小屋正对着黑腹燕鸥、黑面琵鹭冬季出没的北门泻湖。据说天气好时可以远眺至台湾海峡呢。


因为水清瓦净,晴天时无论是上到观景台还是走在盐田边,独有的夕阳美景常让人流连忘返呢。可惜今日天公不作美,或许下次有机会?


瓦盘盐田虽已停止大规模产盐,但仍保留着少量生产能力。在游客中心可见自产的可食用盐花、盐滷、调味盐以及各种有趣的盐制品如生日盐、浴用盐、盐皂等等,让人爱不释手。


不过最让我流连的却是这条盐田边的诗路。在地人别具匠心地把18位本土台语诗人有关盐的诗作刻印在18块石墩上,沿盐田依次排开。民众在欣赏盐田风光的同时,也能从这些诗句中体会盐业的曾经繁荣、盐埕的咸酸苦涩以及盐工曾经历的凄风苦雨、烈日当头。


在盐埕诗路漫步,时而你会为祖孙三代在盐田耕耘时“仔仔追逐笑”的劳动场景而莞尔,时而又会为那“一块一块的盐埕是一面一面无名的墓牌”而悲切。


看似洁白又廉价的食用盐,竟充满了人世间酸甜苦辣。正所谓“盘中天日照,粒粒皆苦辛”。


十八位诗人并非专业人士,其中有教师、军人,也有演员、摄影师。他们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却对盐田拥有着一样的挚爱,因此才有这些朴实无华又饱含浓浓情怀的诗作。

在这里,我再次感受到文学真的离大众很近很近......


 

小贴士:

1、位于七股区的七股盐田免费,旁边的台湾盐博物馆门票NT130。

2、位于北门区的井仔脚瓦盘盐田免费。

3、有公交车前往盐田但班次少,最方便的是包车或拼车,可以慢慢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