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1963年生于河北,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居北京,职业画家。 “我的工作方法是,如果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想法,我会把它很简单地写在纸上。不画草图,从来不,只是在纸上写几个字….过了一年如果对这个主意还激动,仍然不动,如果过了三年,不激动了,但仍然觉得是个好主意,这时才会动笔画……一件小玩意可以用激情和机智,而一件大作品却要等到激情完全冷却了,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要滞后一些。” 当有了一个好的想法,方力钧会让自己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一方面生活的感受会涌现出来,一方面更多的信息会慢慢汇总在一起。通常创作一幅作品他会准备数十张照片,照片都是报纸杂志等各种地方收集来的,他会把这些照片贴满墙面,然后再选择、搭配、处理,直到方方面面都准备好,才会开始画。他从来不是一个画照片的艺术家,他需要在观看的视觉对撞中找到造形的契合点。在画的过程中,他遇到的困难很少,因为前期的工作准备的很充分。 “我一向不相信灵感,我觉得灵感对人的智慧是一种侮辱,只是把一 时的情绪宣泄在作品中。我更希望用具备人类智慧的手段来表现作品,而不是依赖生理反应。”方力钧每天早晨八点准时开始画画,十二点钟肯定下班了。他完全是按工人的时间非常机械地画画,他要把平常所说的激情完全去掉。 方力钧在工作室 方力钧不仅是艺术家里的“劳模”,也是一个头脑清晰的规划师,他的作品都在讨论生命的话题,他的工作计划周密、有条不紊,每一个系列作品之间都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他的目的是要把所有的作品构筑成一个更大的作品。时间上,他会制订五到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计划。在方力钧的工作室,经常有几十幅正在创作中的作品,有的要画几年,有的要画几个月,有的只需要几个小时。有的大作品会分解成很多小作品、相对比较轻松的作品。 他有一套完整的电脑设备,三四个助手,做些辅助工作,比如印制版画、扫描、打印资料等等。 版画作品 “画油画的时候,画了一段时间,我会头晕脑胀,面对一个画面我不知道作品是好还是不好。是完成了还是没完成,脑子里像糊了浆糊一样,是晕的。”在这种状况下,他会主动调节自己,改为木刻或水墨的媒介;他也会和朋友聚会喝大酒,自驾游。开餐厅也是让自己改变状态、走入生活的一部分。他需要不断地离开工作,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保持触觉的敏感性。 和朋友在一起 他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馆,看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开车去青海,到赣南唐卡之乡看唐卡。去敦煌看洞窟壁画……他不断地跑,看似不着边际,然而这些营养给了他更多的选择。很多东西潜移默化成为见识,注入他的作品。 陶瓷作品 当年去景德镇,原本是为了享受那边的风土人情,但是景德镇的环境,唤醒了他中专学习陶瓷美术时对陶瓷的梦想,于是他的雕塑作品开始使用陶瓷这个媒介,并一发不可收拾。 版画作品 “我喜欢读的书特别杂,主要是历史书,不爱读小说类,我感兴趣的是人性。人性不是突然之间形成的,他包括了很多历史记忆,传统教育、道德规范、地理环境等等。所以我不会画圈,限定自己的阅读范围。”方力钧宋庄的工作室有很多房间,其中三间堆满了他的藏书。从1985年上中央美院开始读艺术、哲学的书,到现在更广泛的阅读,知识越多思路越开阔,他有了更大的人生格局。 版画作品 方力钧使用的媒材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从铅笔素描到黑白油画;从单色油画到彩色油画;从彩色木刻到黑白木刻;从陶瓷雕塑再到水墨作品。什么顺手就用什么。因为他在中专是学陶瓷美术的,在大学是学木版画专业的,所以他常用的就是国油版雕这四块传统的媒介。 “我会用我熟悉的材料,熟悉的方法,熟悉的技巧,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状态。我不会用不熟悉的材料和标新立异的方法去创作作品,那样我会把所有精力用来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是解决我内心的想要表达的。所以每一个阶段我给自己创新的空间大概是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技术层面上都是我非常熟练的。” 新媒材实验作品 展览现场 有的人,几十年练了一手好活儿,都在画写实油画,可是对于他来说,这反而是特意避免不愿意落入的陷阱。他觉得那是给自己挖了一个特深的坑,掉进去就爬不上来了。他觉得没有什么材料是不可以使用的,或者没有什么材料是让他必须恪守的。艺术创作应该是使人达到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解放,越来越舒服的状态。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油画的这种可以不断深入,不断地去更改去讨论的语言方式;也可能需要陶瓷这样的艺术家不在场的,这样一种非常物理化的一个媒介;也可能需要版画这样的它是完全不可以更改的,这样一个最直接的创作手段;也可能是一个像水墨这样的,它充满了即兴和手感的一种语言方式。对于我来讲,就是利用不同的语言特性来讨论自己的主题。” 陶瓷作品 他觉得,就像以前女人裹小脚一样,我们裹出十分精美的小脚,但是失去了对于世界的自由。这里小脚不是美,是一个陷阱,是把人禁锢起来的一种手段。相反,每一个艺术家的责任,应该是让这个世界越来越宽广、宏大,而不是你找到了好的借口,让这个世界越来越萎缩、狭小。 水墨作品 这些年方力钧用水墨画了不少朋友肖像,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个心路历程。“在我这个年龄的生长经历里,我们的环境或者我们的文化故意的、惯性的忽视个性的存在,这是特别让人心寒的一个现实,所以在之前的时间里面,我都拒绝给张三李四画像,给朋友画像的事情我是不干的。如果我画了这些作品,等我死了以后,流传下去,如果还有人看我给张三李四画像的话,就会扭曲那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忽略了个性的存在。后人会觉得那个时代和我们的时代是一样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获得了充分的尊重的,所以那个时候,既没有名字,也不会给个人画肖像。” 朋友肖像 开始,他只是借朋友的照片进行创作,朋友本身不是重点。这几年开始用水墨画身边的人。画的过程中,想到熟人的各种事情,他会身体发热,会有很多感慨,会注入很多情感因素。对个体的个性描绘,也让他削减了格式化的惯性。 和朋友喝酒吃饭的时候,他会随手拍下周边的朋友,开始大家不习惯,后来拍的多了也就习惯了,每个人都有一抽屉照片,分类储存。“我也会把给朋友画的肖像送给本人。突然有一天,年龄大了,开始重视内心,最感动最幸福的还是友情和亲情,价格和价值权衡就改变性质了。” 不同艺术语言和媒介的交错,进一步加深了方力钧对它们的认识与把握。对他来说媒介只是工具,就像做爱,只是表达爱的一种形式,爱才是源动力。当你爱生命、爱这个世界的时候,艺术不过是你表达爱的一种形式。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不会被自己的画作打动,只会被生活打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