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中国历史悠久,史学发达,向来以史籍完备著称。俗语有所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即是对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建国后整理出版了点校本二十五史,比二十四史多出一部《清史稿》。其实,开明书店在民国时出版过一套《二十五史》,除二十四史外,还收入了一部《新元史》。 《元史》成书仓促,多有不足。因此,不断有学者补订、考证元史,柯劭忞总其大成,撰成《新元史》。这部书民国时就享有盛名,徐世昌特颁大总统令,将其列入正史。章太炎评价说:“柯书繁富,视旧史为优,列入正史可无愧色。 内容简介 《新元史》共二百五十七卷。作者柯劭忞,兼通小学、经学、史学、词章。柯氏为撰写此书,曾翻检过多达八千卷的《永乐大典》,并广泛参考西方史料和清代钱大昕以来各家研究《元史》的成果。总体而言,《新元史》体例较为严谨,采择文献丰富,无愧为正史之一。此次整理,以庚午重订本为底本,“退耕堂开雕”初刻本为校本,参校以《元史》《续文献通考》、元人碑传、文集等,遇有异同之处,凡可判定为《新元史》明显讹误者,适当改字出校,余以异同校列之,或不出校勘记,以尽量保持《新元史》原著面貌。 作者简介 柯劭忞(1848-1933),字凤荪,又字凤笙,别号蓼园,山东胶州人。近代著名学者。清同治九年举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宣统二年选为资政院议员,出任山东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民国三年,选为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均辞未就。任清史馆总纂,又代理馆长,纂修《清史稿》,总阅全书。《新元史》则是柯氏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张京华,北京人,198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1993年北京大学副教授,现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国学院院长,兼任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出版有《燕赵文化》《庄子哲学辨析》《古史辨派与中国现代学术走向》《晚周诸子学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200余篇。 黄曙辉,出版人,曾主持华宝斋出版工作。现任上海归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个人出版古籍整理五十余部。主持《历代文史要籍注释选刊》《六零学人文集》《日本汉文著作丛书》《普陀山佛学丛书》等大型丛书,现从事《寰宇文献》与《百川学海》两套巨型丛书的编纂与运营。 前言 《新元史》后出转精,其采择文献有超越前人之处,柳诒徵《传》曾简括之云:“综蒙汉文《秘史》《蒙古源流》《蒙鞑备录》《黑鞑事略》《亲征录》《西游记》《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西夏书》《平夏录》《昭忠录》《北巡私记》《庚申外史》《经世大典叙录》《元典章》《庙学典礼》《中堂事记》《明实录》《东国通鉴》《高丽史》《元寇纪略》《成吉思汗实录》《元史译文证补》《蒙古氏族表》《西域钱谱》,与唐宋辽金诸史,元人碑传志状,及清儒钱大昕、邵晋涵、何秋涛、张穆、李文田诸儒考订之说。” 但最令学者注意的,则是日本东京大学因此书授予柯氏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一事。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系教授会所作《新元史》论文审查报告略云: 《元史》系有明初年,太祖敕当时文臣宋濂、王祎等编綦之书。有元一代,虽不过百年,而政治势力所及,极其广大,几跨亚欧二洲。《元史》编纂之时,上距元末仅二三年,史料之搜集尚未完全。前后开史馆二次,仅费三百余日,创始失之过早,竣功失之过促,疏漏舛错之多,在所难免。史料取舍之不当,叙述繁简之失宜,固亦应有之事也。其书初脱稿时,已有非议之者,太祖欲修改之,未果。清初,经大儒顾炎武、朱彝尊等之指摘,其芜杂纰漏之处,益公表于世。邵远平著《元史类编》四十二卷,大加纠正删补,是为后儒修改《元史》之权舆。乾隆年间,钱大昕亦曾修改《元史》,仅成《艺文志》及《氏族表》一部分而止。道光、咸丰年间,魏源著《元史新编》九十五卷,从来之面目为之一新,未及完稿而辍笔,后人代为补辑,始公表于世。以上各种著作,对于《元史》之改订增补,虽绰有相当成绩,然未能采用西方史料,对于关系西域之记事,仍多付阙如。光绪年间,洪钧重译纂录拉西脱、多孙诸家之书,以补其阙漏,名为《元史译文证补》,然有目无篇者尚多,不得称为完书。其后屠寄作《蒙兀儿史记》,参照《元朝秘史》及西方史料,证以实地之调查,对于《元史》大加补订,然完全脱稿者,仅《本纪》《列传》《世系表》及《地理志》之一斑,其余有目无篇者仍不少。著者柯君承袭诸家之后,参考诸家之著述,修改《元史》,表面似乎易于成功,实际上则等于当群雄割据迭兴之后,而成统一之功,其为难处正自不少也。 审查报告举其特色有三:第一,参照西方之史料,如拉西脱、多孙等诸家之著作,以补旧史之阙漏、正旧史之谬误是也。第二,参考蒙古史料之《元朝秘史》,以补订旧史之阙是也。第三,参照中国史料《经世大典》之一部,如《国朝典章》等,以增补旧史之阙是也。 举其亦尚不无可指摘之点有二:第一,取舍添删之处,尚有未尽得宜者。第二,考证究索尚有未尽之处。 结论云: 要之,本论文虽有二条遗憾,而不能掩其三大特色。改修《元史》一节,为向来史学家屡作而未成之事,著者以半生之苦心毅力成此大著,不可谓非千秋不朽之盛业也。《元史类编》之长处在博引旁搜,其短处在烦琐冗慢。《元史新编》之长处在文章雅洁,论断明快,其短处在记事简略,史实不备。本论文兼有二书之长,而无二书之短。自非学识该博,精力绝伦,安能得此?依据以上之理由,认为著者有可受文学博士学位之资格。 (以上据王桐龄译文。) 其时桑原骘藏亦曾表示:“柯氏之《新元史》,虽亦有不是可非议之处,然较之魏源之著书,其体裁内容,实遥为优越。以之列入正史,应无不合也。”(桑原骘藏《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冯攸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版) 按审查报告所述明初《元史》编纂之状,与四库馆臣大略从同。《四库总目提要·元史》云: 洪武二年,得元十三朝《实录》,命修《元史》,以濂及王祎为总裁。二月,开局天宁寺。八月,书成,而顺帝一朝史犹未备。乃命儒士欧阳佑等往北平采其遗事。明年二月,诏重开史局,阅六月,书成。为纪四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列传九十七卷。书始颁行,纷纷然已多窃议。迨后来递相考证,纰漏弥彰。顾炎武《日知录》摘其赵孟頫诸传备书上世赠官,仍志铭之文,不知芟削。《河渠志》言耿参政,《祭祀志》言田司徒,引案牍之语,失于剪裁。朱彝尊《曝书亭集》又谓其急于成书,故前后复出。因举其一人两传者,条其篇目,为仓猝失检之病。然《元史》之舛驳不在于蒇事之速,而在于始事之骤。以后世论之,元人载籍之存者,说部文集尚不下一二百种。以订史传,时见抵牾,不能不咎考订之未密。其在当日,则重开史局距元亡二三年耳。后世所谓古书,皆当日时人之书也。其时有未著者,有著而未成者,有成而未出者,势不能裒合众说,参定异同。 民国九年教育部致大总统之呈文(具名“署教育次长代理部务傅岳棻”),亦同四库馆臣之论。呈文云:
《元史》原书成于明初,距元之亡不过二三年,元人之说部文集足供史料者,当时或有未著,或著而未成,或成而未出,虽凭采访以修订,未合众说以参稽,《四库全书总目》论之详矣。宋濂、王袆诸儒,固皆一时鸿博之彦,而两次开局,仅及年余,始事既骤,蒇事又速,仓猝失检,舛漏实多。顾炎武《日知录》指其沿用志铭,直引案牍,犹止失于检裁。朱彝尊《曝书亭集》列举其一人两传,则尤属纰缪之大者。厥后中外大通,译籍丛出,于成吉思汗之伟迹,伊兰四汗之雄图,堪以参证发明者,不一而足。
可见自《元史》而《新元史》,三家之见莫不中肯如此。 惟当日东京大学审查报告,尚有周折。徐一士《一士类稿》载:
傅芸子君讲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余以东京帝国大学博士论文审查会当时对《新元史》所作审查报告推论得失颇详,因函请以关于此事闻诸日友者相告,近承函示: (一)闻诸仓石武四郎教授:当日审查《新元史》,此邦史学名宿箭内亘博士(东京帝大教授)甚为致力。博士为仓石君高等学校之师,仓石君一日往谒,适值博士为审查《新元史》之工作,皇皇巨著,堆积室中。博士云:“以此书言之,其价值可在博士之上,亦可在博士之下,即此一编,颇难断定。又,原书之异于旧《元史》者,未比较言之,须为之一一查对,以作成报告,故工作颇觉麻烦云。” (二)据闻东京帝大方面,最初尚无授予凤老博士学位之意;此事系由当日驻华公使小幡酉吉之提议而成。 (三)青木正儿博士云:凤老既得博士后,对于日本之有博士学位者,无不重视。当日有某博士尝往谒,凤老欢迎甚至,礼貌有加,实则此君固虚拥此头衔者也。 图书简介 《新元史》旧版本简介 《新元史》的第一个版本是完成于1911年的铅排本。今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处均藏有此本。 铅印本之后,又有木刻本,即退耕堂本。退耕堂为徐世昌的斋名和刻书处名。关于此本的刊刻时间,有1919、1920、1921、1922年等多种说法。据考证,1919年时,此本已大体刻成。 此后又有所谓“庚午重订本”。庚午年为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时柯劭忞已83岁,在经过修订以后,印行《新元史》新版本。 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缩小影印出版《二十五史》,《新元史》所用底本即为经作者最后修订的“庚午重订本”。1989年,我社与上海书店联合出版《元史二种》,其中的《新元史》实际上也是用的“庚午重订本”,其底本来自上海图书公司。 《新元史》 《新元史》共二百五十七卷。作者柯劭忞,兼通小学、经学、史学、词章。柯氏为撰写此书,曾翻检过多达八千卷的《永乐大典》,并广泛参考西方史料和清代钱大昕以来各家研究《元史》的成果。总体而言,《新元史》体例较为严谨,采择文献丰富,无愧为正史之一。此次整理,以庚午重订本为底本,“退耕堂开雕”初刻本为校本,参校以《元史》《续文献通考》、元人碑传、文集等,遇有异同之处,凡可判定为《新元史》明显讹误者,适当改字出校,余以异同校列之,或不出校勘记,以尽量保持《新元史》原著面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