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2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6-15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小结

   下面我把已经讲过的部分归纳一下。

   这一条,我讲了预防医学与病因,这个第1条,我若加小标题来说明的话,它就应说阐述了一个“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问题。
   第1条,我概括的话是八个字“已病防传、虚实异治”是讲的治疗原则。

   *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

   尤在泾,清代的尤怡,在他的注解里面说,如果从脏病的方面或角度来说,必须是“邪气实则传”,如果从脏气来说,只有“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
   又比如说,《心典》所说的传变条件“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
   这个地方他说,肝和脾之间的关系,这是讲的肝实证。
   对于肝来说,肝实证,只有肝邪之邪气盛,它才能传到脾去。脾能不能受邪,“虚则受之,实则不受”,所以作为脾脏,必须是在脾脏气虚的情况下才能受邪。
   而肝只有邪气盛它才能够传,即,“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这是肝传脾的传变条件。

* 一个是从脏邪的角度上说,从肝而言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
* 一个是从脏器的本身来看,从脾而言脾实则不受,虚则受之。

   因此,“当先实其脾气”那就是,泻肝实脾,但当脾气旺盛的时候,又可以“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但是我们认为临床上肝病是一定要传脾的,因此泻肝的同时一定要顾脾,这是针对临床应用上,一定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当先实其脾”。

   《讲义》上提到了逍遥散,逍遥散的方实际上是从张仲景的四逆散的祖方化裁而来的,逍遥散有调和肝脾的作用,按照原意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中医基础》讲了五六个方面,当然在助脾胃消化和疏泄脾胃气机升降,这两个功能是它的主要方面。

   这个逍遥散它针对的实际上是疏泄不及。疏泄不及,脾胃运化功能才下降,因此要调和肝脾。
   在逍遥散这个方里,它是用
* 白术、炙甘草,来健脾、顾护脾气的。
* 茯苓补利兼有之品,即补又利,对于实脾有作用。
* 泻肝的药物有,柴胡、薄荷。
   这个逍遥散的配伍符合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治疗原则。

   另外《讲义》讲到用药不要过于苦寒的问题,还特别讲到头目晕眩的问题。这个我想从中医基础理论,严格来讲,应该这么说,如果肝的疏泄太过的话,它会出现三种情况:
* 一个是肝火上炎,
* 一个肝阳上亢,
* 再重了就是肝风内动。
   这我们在临床上都是可见的。

   作为肝火上炎的话,肯定是要用清热、泻火药,尤其是针对现在的肝病,甲肝、乙肝,常用清热解毒药。现在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就应该注意,在临床应用方面,清热解毒药要慎用。或者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加顾护脾气的药。
​   病人本来他就有食少、纳差,甚至于纳呆,还有腹胀、便溏,你再用苦寒药,使他本来就不能吃多少东西,乏力的情况不能改善。你再让他吃清热解毒药,只能更加损伤他的脾胃。
   当肝疏泄太过出现了情况,清热解毒药怎么应用的问题,把握分寸的问题,以及在整个方剂配伍上,应该注意什么?

   比方,小柴胡汤也是这样,柴胡和黄芩和解少阳,使少阳之邪不至于邪热加剧,因此这里有泻肝之意,其中象人参、甘草、大枣,在这里就是强脾土,有益脾之意,而其是助正以达邪。所以后来再发展的柴胡疏肝散等等,都是临床有效的方剂。今后你至少看到这个病,能够知道怎么入手。

   * 常用的疏肝理气药,我觉得有:柴胡、青皮、包括,如果有热的话,川楝子、郁金。针对病程长,体质已经偏弱的情况,所用的比较轻柔的理气药,有佛手、香橼,这两个药在价钱上肯定比我们前面说的药贵了。

   * 健脾和胃的药,从六十年代起,山西的中药研究所,他们已经把强肝丸、强肝汤拿出来,实际上,就是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把人参、黄芪都用上了。临床上如果象山药、焦白术,这都符合甘味调脾。
  
   * 还有为了防止补而腻隔,可以加一些象莱菔子、鸡内金、焦三仙等等,这就是在方证相符的前提下,要注意这样的一些情况。

   这是在[按语]里面,我通过肝病传脾的条件,来说明肝实证,也是要泻肝的同时要实脾,要顾脾的。

   原文说,“四季脾旺不受邪”,我在前面把本义和引申义给大家介绍了,那现在我们推而广之来看,张仲景在重视脾胃的这个观点,在第一篇第1条,鲜明的点出来。因此对后世,包括本书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重要立论里面不管是肝实、肝虚,都应该看到脾旺
* 关系到后天之本,必须实。也
* 关系到气血营卫的化生源泉,是否旺盛,因此这里面直接
* 关系到病后的康复能力,
* 关系到体质的抗病能力,
   所以它有深远的临床意义,这个也符合当前西医里面强调提高免疫能力的这个作用。这个地方中医的理论,张仲景明曰:“脾旺不受邪”。

   肝虚治法,请大家一定注意,肝虚治法体现的是五行生克制化原理,一定要把那个“伤”字,当作制约、约束、甚至管制,但是这个管制不是管制五行生化原理,而是化生不病之理。

   我想介绍两个在现代研究里面具有独特观点的人物。

   * 第一位,是湖南的周衡老师,他对这一条原文,提出了四点见解:

1.他认为“治未病”的思想,是一条纲领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它不单单是限于一个肝实,肝虚的治法,也不仅仅限于是一个摄生、防病的这样一个情况,应当把它贯彻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

   清代 .叶天士,他曾经理解这条原文,叫做“务先安未受邪之地”教你要有预见性,你不能见到肝病就治肝,一定要想到“未受邪之地”也就是传脾,脾就是预传之脏,得想到这个。所以它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比如说,咱们都学过了《伤寒》、《温病》包括这个《金匮》,都得有这种观念,倡导要“查起由预传之势”,要防止疾病的传变,截断它的传变途径,不让它滋生蔓延。

2.就是要知传,知传是治未病的前提,或者说是先决条件。
   通过五行生克制化原理的五角星关系,可以清楚的表明传变的关系。

3.就是整体调节,这是治未病的关键。
   刚才我举例的逍遥散、小柴胡汤,都是这样,从整体出发,看到脏腑之间的相关性,既联系又制约,互相滋生的关系,因此整体调节,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不是你现在告诉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我就治肝、治脾,而是一定要考虑整体的调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4.他认为关于五行学说的这个问题。
   因为在这之前,对五行学说有一个机械推论,甚至于文化革命的时候持否定态度,就不要讲五行学说了。
   实际上我们说应该把它放在我们祖国的医学的这个范围内,因该把它看成是一个调控系统,而且是一个整体的、自稳的调控系统。所以我们的方药,既有针对性也有一个很好的治疗作用,这就是尊照治未病的原则。

   这是我刚才讲的肝虚的治法,体现了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如果要是方药的话,我刚才说,肝阴虚不得眠,在酸枣仁汤里面,补用酸,用酸枣仁;助用焦苦,用炒知母;茯苓、炙甘草,益脾,因为茯苓是甘淡之品补利兼优,它有健脾的作用,甘草就不用说了;以上的药物都符合酸甘焦苦并用法。从中医的基础理论来说“肝体阴而用阳,”川芎,理其肝气,对肝虚的肝体,我们采取了酸甘焦苦并用法,而用川芎就是理其肝用,达到一个疏肝理气的作用,所以薄荷和川芎,在这里面很奇妙。

   关于“助用焦苦”的这个问题,我想给大家补充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如果疏泄太过,轻的话是一个肝火上炎,再重的的话,就是肝阳上亢,还有呢就是虚火内动。
   有一本书《临证指南》,里面,有一个曹氏医案,他介绍了一个病案,就是为了防止肝风内动的问题,选用了,牡蛎、白芍、炒生地,还有炒菊花,他写的是菊花碳,又有炙甘草和枣肉,来治疗肝虚内动。
   这个方子里面,其实炒生地和炒菊花,就是取其“焦苦入心”。前面关于“助用焦苦”的药,我没有说到。其它,
* 酸味的药,酸枣仁、山萸肉、白芍、五味子,这是酸入肝。
* 助用焦苦的药,就是炒生地、炒知母、包括现在我介绍给大家的炒菊花。
* 甘味的药常用的包括,炙甘草,人参等。
   这些是临床实践以及历代医家的认识、现代的研究,包括我介绍了周衡的认识。

   * 第二位,是北京的苏宝刚老师,他认为
& 用酸来补肝,补肝虚,这是正治法,因为酸味补肝之本体。
& 助用焦苦来补心气,他说“子令母实”,是“旁治法”。
& 而其它甘药入脾,包括实脾来制水,制水以后使心火旺盛,然后制约肺金,达到“治肝补脾之要妙”,他说这叫反治法。
   我认为这是“兼顾法”就是说它能够治一脏,能够通过生克制化原理,把它整体进行调控,或者使之“自稳”,进入这样的一个系统内。

   要说中医妙,妙在哪里,就是它不是局部的观点,不是象“中工”那样“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应该是从整体出发,现在他这个范例以肝病为例,说的非常好。

   作为一个医生,这个途径走不通,我们再想一个办法,若这个办法不行,再从五脏上用生克制化原理指导治疗。

    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