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姜建国名医工作室负责人,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姜建国教授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徐国仟、李克绍教授,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30余年,先后提出20余项新观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6部,其中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伤寒思辨》、《伤寒析疑》、《伤寒论释难》、《伤寒论品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伤寒一得》等学术专著。因观点新颖,立论独特,在伤寒学术界颇具影响。

姜建国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姜建国名医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齐鲁伤寒学术流派”负责人。 姜建国临证 30 余年,治学严谨、经验丰富,谙熟本草药性,精通中医理论,擅用古方化裁和自制新方,用药精炼,验甚众,提出“知常达变”的常变观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
该软件采用规则分析、 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可实 现 “数据录入—数据管理 —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输出—网络可视化展示”等功能。本文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对姜建国治疗外感发热的方剂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2012 年 2 月至 2013 年 9 月姜建国在中鲁医院专家门诊接诊外感发热患者的治疗处方。 经过严格筛选,共收集处方 125 首。 入选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标准。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外感病证及发热的诊断标准;②医案中症状、舌象、脉象记录不完整。
1.2 分 析 软 件
采 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
1.3 处 方 的 录 入 与 核 对
将 上 述筛选后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1.1)”。 考虑录入过程可能出现的人为失误,在完成录入后,由双人负责数据的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从而为数据挖掘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
1.4 数据 分 析
通 过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V1.1)”软件中“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用药规律分析。
1.4.1 提出数据源
在 “中医疾病” 项中输入 “发热”,提取出治疗发热的全部方剂。
1.4.2 药物使用的“频次统计”
将所有方剂中每味药物的出现频次从多到少进行排序。
1.4.3 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支持度个数 (2 味或 2味以上药物同时出现的次数)设为 30,置信度(当 A药物出现 B 药物出现的概率)设为 0.9,按照药组合出现频次从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排序; 点击 “规则分析”分析所得组合的规则。
1.4.4 新药串分析
首先进行聚类分析 (核心算法包括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在聚类分析前,设定相关度为 8,惩罚度为 2,然后点击“提取组合”按钮,发现新药串(核心算法是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

2 结果
2.1 用药 频 次
依据 《中药学 》[3]和 《中药大辞典 》分类标准, 对姜建国治疗外感发热患者的 125 首方剂进行分析,对其中 112 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将药物按使用频次从多到少进行排序。 经其本人确认为有效的使用频次>60 的药物有 4 味 (生甘草、桑叶、桔梗、炒杏仁);使用频次在 50~59 次的药物有 3味(防风、炒牛蒡子、金银花);使用频次在 40~49 次的药物有 4 味(川贝母、连翘、白薇、炙百部);使用频次在 30~39 次的药物有 7 味。 见表 1。 出现频次 30次以上的药物中,清热解表药 8 味,止咳化痰平喘药5 味,清热凉血药 4 味等,提示姜建国治疗外感发热用药的集中性,突出疏散风热、清营凉血解毒的治疗原则。

2.2 基于关 联 规 则 的 方 剂 组 方规 律 分 析
支持度个数 (2 味或 2 味以上药物同时出现的次数) 设为30,置信度(当 A 药物出现 B 药物出现的概率 )设为0.9,按照药物组合出现频次从多到少的顺序进行排序,出现频次 30 次以上,确认为有效的组合,见表 2。

2.3 方 剂 中药 物 组 合 的关 联 规 则 分 析
分析所得药对的用药规则,“关联规则” 的含义为: 当出现“->”左侧 的药物时 ,出现右侧药物的概率 ,确认有效的用药组,见表 3。

2.4 基于 熵 方 法 的 方 剂 组 方规 律 分 析
在以上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点击“提取组合”按钮,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 有 18 个核心组合进一步聚类得到新的药串,药串是指相对固定的 3 味或3 味以 上的药物组合 , 作为中药配伍的独立单元 ,是针对一定病证,从医家用药经验中提炼出来行之有效的、符合一定理论依据和法度的固定配伍,见表4。


3 讨论
经过软件分析统计,姜建国治疗外感发热病常用的药物有黄芩、柴胡、金银花、连翘、川贝母、炒牛蒡子、生甘草、麦冬、生地、白薇、炒杏仁、橘红、桔梗、桑叶等。 这些药物主要集中在五类,第一类以金银花、连翘、黄芩为代表的解毒祛邪药。 金银花既可疏散风热又可清热解毒;连翘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消痈散结,其活性成分 FTS 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及抗菌活性,有 “疮家 圣药 ”之称 ;黄芩苦寒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可清血分热毒之邪,多为引药入位作用。 第二类清热凉血类药, 主要包括生地、麦冬、白薇等。 白薇:味苦、咸,性寒,归肺、肝、胃经,咸入血分,寒能清热,善于清透阴分伏热;生地味甘苦微寒,入血分,功善清热凉血滋阴,《药性切用》谓之能“泻血中之热”;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凉润清热,善养肺胃之阴。 第三类为解表药,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炒牛蒡子、桑叶、柴胡等。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疏散风热、利咽透疹,善治外感风热,咽喉肿痛。 《药品化义》曰:“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 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 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第四类以川贝母、百部、桔梗、杏仁为代表的止咳化痰类药。 桔梗味辛、苦,性平,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本草求真》曰:“开提肺气之圣药,
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感染疫毒邪气所致,常分为风寒证、风热证、外寒内热证、半表半里证。 姜建 国认为现代人类体质具有 “ 营热”的特征,营热内存易致外邪,或感受外邪引动内热,导致外感后不仅有外邪入侵,正邪交争的卫表症状,其本身营热亦会乘势而发。 在治疗学方面,
提出在外感初期(卫分阶段)即当清营,既要祛邪以治表病,又当清营以调体质,主张“清营解表”、“治病调质”,从“病”、“质”两个方面论治外感发热,
在营分阶段应在清营泄热的同时注重解郁宣透、行气活瘀法的应用。 在方药学方面,打破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传统用药规律。 主张外感发热初起即当佐以生地、麦冬、白薇等苦寒质重清解营热之品,清营热以调体质。 所以治疗以疏散表邪、清营凉血为主,佐以润肺化痰以止咳。 组方严谨,不变中求变,辨证论治不同病人。外感发热是因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邪气而发,
发病急,病程短,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 外感发热病因推求六淫之邪,应以临床辨证为准,如不结合临床证候,只按四时六气主病来推求外感发热之病因,是简单的对号入座,刻舟求剑,不尽符合实际,切勿拘泥。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与发展,不能仅靠口传心授和文字整理,更要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不仅能对名老中医治疗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而且能将临床中容易忽略的隐形知识呈现出来, 有利于临床医生进一步领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为继承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提高临床疗效等提供客观、科学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